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

從元成宗以後,又傳了九個皇帝,元王朝的政治越來越,皇室內部鬥爭十分激烈,人民災難深重。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又叫元惠宗)妥妥惟帖睦爾即位後,荒淫殘暴,鬧得國庫空虛,物價飛漲,百姓忍受不下去,很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

河北有個農民叫韓山童,他祖父是個教書先生,曾經利用傳教的形式,暗地組織農民反抗元朝,被官府發現,充軍到永年(今河北邯鄲東北)。韓山童長大以後,繼續組織白蓮會(一種秘密宗教組織),聚集了不少受苦受難的農民,燒香拜佛。韓山童對他們說:現在天下大亂,佛祖將要派彌勒佛下凡,拯救百姓,這個傳說很快就傳到河南和江淮一帶,百姓們都盼望着有那麼一天,彌勒佛真會下凡來。

正巧在這個時候,黃河在白茅堤決口,又碰上接連下了二十多天大雨,洪水氾濫,兩岸百姓遭受嚴重水災。有人向朝廷建議,把決口的地方堵住,另外在黃陵岡(今山東曹縣西南)開挖河道,疏通河水。公元1351年,元王朝徵發了汴梁(今河南開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十五萬和兵士兩萬人,到黃陵岡開河。

修河工程開始了。民工們在烈日暴雨下,被迫日日夜夜沒命地幹活,可是朝廷撥下來的開河經費,卻讓冶河的官吏剋扣了去,修河的民工連飯也吃不飽,怨聲載道。

韓山童決定抓住這個機會,發動羣衆。他先派幾百個會徒去做挑河民工,在工地上傳播一支民謠: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民工們不懂這歌謠是什麼意思,但是聽到裡面有“天下反”三個字,就覺得好日子快要到來了,開河開到了黃陵岡,有幾個民工挖呀挖呀,忽然挖出一座石人來。大家好奇地聚攏來一瞧,只見石人臉上正是一隻眼,不禁呆住了。這件新鮮事又很快地在十幾萬民工中傳開來,大家心裡都想,民謠說的真的應驗了,既然石人出來,天下造反的日子自然來到了。

不用說,這個石人是韓山童事先偷偷地埋在那裡的。

百姓被鼓動起來了。韓山童有個夥伴劉福通,對韓山童說,現在元朝壓迫百姓那麼厲害,百姓還想念着宋朝。如果打起恢復宋朝的旗幟,擁護的人就會更多。韓山童很贊成這個主張,就跟大家宣佈,說韓山童本來不姓韓,而是姓趙,按輩分排起來,還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孫子;劉福通也是南宋大將劉光世的後代。他們說得那麼有鼻子有眼睛,百姓們聽了,也不由不信。

韓山童、劉福通挑選個日子,聚集了一批人,殺了一匹白馬,一頭黑牛,祭告天地。大家推韓山童做領袖,號稱“明王”,並約定日子,在潁州潁上(今安徽阜陽,潁上)起義,用紅巾裹頭作爲起義軍的標記。正在歃血立誓的時候,有人走漏了消息。官府派兵土把韓山童抓去,押到縣衙門殺了。韓山童的妻子帶着他兒子韓林兒,逃脫了宮府追捕,到武安(今河北武安)躲了起來。

劉福通逃出包圍,把約定起義的農民召集起來,攻佔了潁州等一些據點.原來在黃陵岡開河的民工得到消息,也殺了河官,紛紛投奔劉福通的隊伍。因爲起義兵士頭上裹着紅巾,當時的百姓把他們稱做紅軍,歷史上把它稱做紅巾軍。不到十天,紅巾軍已經發展到十多萬人了。

元王朝聽到劉福通聲勢浩大,嚇慌了神,趕忙調動了六千名色目人組成的阿速軍和幾支漢軍,鎮壓紅巾軍。阿速軍本來是元王朝的一支精銳的隊伍,但是那時候,已經十分,將領們只知道喝酒享樂,兵士們到處搶劫。一碰上紅巾軍,還沒交鋒,主將帶頭揮着鞭子,騎馬向後逃奔,嘴裡還不停地叫喊着:“阿卜阿卜!”(阿卜是走的意思。)下面的兵士一看主將臨陣脫逃,也都四散逃竄了。

過了一個月,劉福通的紅巾軍又連續攻下了一批城池。江淮一帶的農民早就受到白蓮會的影響,聽到劉福通起義,紛紛響應,象蘄水(今湖北浠水,蘄音qí)的徐壽輝,濠州(今安徽風陽)的郭子興,都打起紅巾軍的旗號起義。也有不打紅巾軍旗號的。象江蘇北部的張士誠。

公元1354年,元順帝派丞相脫脫集中了諸王和各省人馬,動用了西域、西番的兵力,號稱百萬,圍攻佔領高郵的張士誠起義軍。高郵城被圍得水泄不通。起義軍正在危急的時候,元王朝突然發生內亂。元順帝下令撤掉脫脫的官爵。百萬元軍失去了統帥,不戰自亂,四散逃奔。

元軍潰散以後,劉福通的北方起義軍趁機出擊,大破元軍。第二年二月,劉福通把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接到毫州(今安徽毫縣),正式稱帝。國號叫宋。韓林兒被稱爲小明王。

韓林兒,劉福通在毫州建立政權以後,分兵三路。出師北伐。西路軍由李武,崔德率領,進攻陝西、甘肅、寧夏、四川;東路軍由毛貴率穎,從山東、河北,直逼元朝京城大都;中路軍由關先生、破頭潘等率領,從山西打到遼東,配合東路軍攻打大都。

三路北伐軍都取得很大的進展。毛貴的東路軍一直打到元大都城下。劉福通親自率領大軍攻佔了汴梁,把小明王韓林兒接到汴梁,定爲都城。紅巾軍聲勢浩大,元王朝大起恐慌,糾集地主武裝加緊鎮壓,三路北伐軍先後失利,汴梁又落在元軍手裡。元王朝又用高宮厚祿招降了張士誠,劉福通保護小明王逃到安豐(今安徽壽縣)後,受到張土誠的襲擊,公元1363年,劉福通在戰鬥中不幸犧牲。北方起義軍經過十二年的戰鬥,終了失敗。

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1章 管鮑之交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98章 鴻 門 宴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4章 三皇世紀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8章 堯舜讓位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
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1章 管鮑之交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98章 鴻 門 宴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4章 三皇世紀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8章 堯舜讓位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