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名曌(zhào),幷州文水(山西文水東)人。她是唐高宗的皇后。高宗死後,她自己稱帝當政,改國號爲周,是中國歷史上惟一一位封建女皇帝。

武則天從小精通文史,明敏機智,性格倔強,善於應變,具有政治上的膽略和氣魄。她14歲時,被選爲唐太宗的“才人”,賜號“武媚”。唐太宗死後,她寄身在長安感業寺削髮爲尼。唐高宗即位後,到感業寺焚香,碰巧遇到武則天,於是再次被召爲昭儀,納入後宮。

武則天利用王皇后與蕭淑妃之間的矛盾,對王皇后百般迎合,取得了高宗和王皇后的寵信。之後,她又設法百般離間高宗與王皇后。爲了謀得後位,她不惜掐死自己的親生女兒,然後誣陷是王皇后所爲,使高宗有了廢皇后的念頭。在廢立皇后的問題上,握有重權的太尉長孫無忌和大臣褚遂良堅決反對。於是,武則天就拉攏了一批受長孫無忌排斥的人,如李義府、許敬宗、袁公瑜等,形成一股新的政治勢力。

公元665年,昏庸的高宗終於廢去王皇后,立武則天爲皇后,並貶黜了褚遂良。武則天成爲皇后之後,執掌了宮中大權,先後慘殺了王皇后和蕭淑妃,又以“圖謀不軌”等罪名,對長孫無忌等人或殺或流放,沉重打擊了反對派。此後,武則天參與朝政,並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

高宗患有風眩頭痛病,精神衰弱,萎靡不振,所以從659年起,武則天就替他管理朝政。674年,武則天向高宗提出了“勸農桑,薄賦徭;停止對外用兵;廣開言路”等12條建議,都被高宗下詔施行,從而得到了下層官員和庶族地主的擁護。683年,高宗病逝,中宗李顯繼位,尊武則天爲皇太后。由於高宗遺詔中說軍國大事都要聽武后裁決,因此,武則天就以太后名義臨朝稱制。第二年,她廢中宗爲廬陵王,另立幼子李旦做了傀儡皇帝。

武則天爲了給自己當皇帝掃清道路,先後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周興、來俊臣等一批酷吏,以嚴刑峻法,實行恐怖統治。除此之外,她還大興告密之風,被株連的無辜者不下萬千,朝野上下,人人自危。之後,武則天見“禁異議”的目的已經達到,爲了平息一些臣子對恐怖統治的不滿,便轉手殺掉來俊臣、周興等酷吏作替罪羊,從而鞏固和加強了自己的統治。武則天在逐步完成了對李唐宗室大臣政治清洗的基礎上,於公元690年正式改國號爲周,自稱聖武皇帝,又改洛陽爲神都,史稱“武周”。

武則天作了皇帝以後,勵精圖治。她廣泛蒐羅人才,不拘資歷,不問門第,任何人都可以推薦人才,也可以毛遂自薦。武則天開創了殿試製度,親自考試貢生,量才錄用,這就使科舉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武則天重視農桑,發展生產,維護均田制,抑制兼併,保護百姓財產。

總之,在武則天統治的四五十年間,由於實行政治改革,打擊士族豪強勢力,使庶族地主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和上升。武則天廣開才路,重用庶族地主知識分子,擴大了其政治統治的社會基礎。她重視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社會秩序也進一步安定。所有這些,在客觀上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造成了社會繁榮的局面。武則天統治時期,成爲唐朝極盛時期之一,發展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又爲唐玄宗“開元之治”奠定了基礎,武則天不愧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

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9章 大禹治水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68章 殺馬立誓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4章 國人暴動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94章 張良學藝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8章 堯舜讓位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3章 倉頡造字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
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9章 大禹治水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68章 殺馬立誓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4章 國人暴動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94章 張良學藝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8章 堯舜讓位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3章 倉頡造字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