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八王之亂

公元291年,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和楚王司馬瑋合謀,殺掉了當時掌權的楊駿。楊駿是楊太后的哥哥,非常受武帝司馬炎的信任,在武帝后期便主持了國家大事,和兩個弟弟楊珧楊濟一起,被稱爲“三楊”,惠帝繼位後,楊駿以太尉的身份主理軍國大事,大權獨攬,司馬氏皇族和皇后賈南風都非常反感,賈南風突然襲擊,說楊駿謀反,把“三楊”和他們的全家抓起來殺掉,把楊太后關進冷宮餓死。任用汝南王司馬亮和太保衛萁管理政事,又讓殺楊駿有功的楚王司馬瑋管禁軍,司馬瑋目中無人,橫行霸道,聽說衛萁要奪自己的兵權,便和賈南風合計,說汝南司馬亮和衛萁合謀造反,殺了司馬亮和衛萁,朝中權力全歸賈南風掌握。

賈南風雖然是皇后,可她沒有孩子,當時的太子不是自己生的,把太子先廢掉後又殺死,趙王司馬倫乘機和樑王司馬肜發動兵變,把賈南風捉了起來,廢掉了她的皇后位置。

趙王司馬倫是個很有心計的人,他先前總是拍賈南風的馬屁,取得了賈南風的信任,別人都認爲他是賈氏的死黨,實際上他是個野心很大的人,當賈南風廢殺太子時,他默不作聲,等太子被殺死,他突然起兵,廢除賈后,自封爲相國。在公元301年,又廢除惠帝司馬衷,自己當了皇帝。

司馬倫廢了惠帝,自己當皇帝,引起了分封在各地的王侯的極大不滿,鎮東大將軍司馬苶首先領兵舉事,要討伐司馬倫,恢復晉惠帝的位置,他通知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一同起兵,司馬倫也通知河間王司馬顒(yóng)就地討伐司馬苶,司馬顒見司馬苶和司馬穎的勢力強大,便幫助司馬苶而不幫司馬倫。三個王侯的大兵打進京城,殺掉了司馬倫和他的親信孫秀,將惠帝司馬衷接進都城,恢復了皇帝位。

司馬苶恢復了司馬衷的帝位,立了大功,在朝中掌管大權,而司馬顒卻沒得到多少好處,便聯合長沙王司馬乂,發兵討伐司馬東,司馬顒認爲,司馬乂的力量比不上司馬苶,肯定會被司馬苶打敗,然後自己再打敗司馬苶,最後再廢掉惠帝,換一個皇帝,自己來當宰相。哪知道如意算盤打得好,卻落了個空,司馬乂發兵成功,司馬苶被殺,惠帝因爲司馬乂有功,任命司馬乂爲太尉,總管軍政大事,掌握了實權。司馬顒卻一無所得,便再次聯合成都王司馬穎共同攻擊司馬乂,可是接連打了幾仗,司馬穎連連失敗,司馬顒準備退軍算了,卻突然傳來好消息,東海王司馬越和禁軍將領朱默合謀,夜中捉住了司馬乂,用火燒死。成都王司馬穎被任爲丞相,住在鄴城,遙控朝政。司馬顒被任爲太宰,居住在長安。

公元304年,東海王司馬越不滿司馬穎獨掌大權,以皇帝的名義,發兵攻擊司馬穎,結果連敗幾次,只得逃回自己的封地去了,司馬穎便把惠帝劫持到鄴城,由自己控制起來。

當皇帝被劫持到鄴城的時候,司馬顒的大將張方乘虛佔據了洛陽。不久,安北將軍王浚和司馬越的弟弟司馬騰聯合起來進攻司馬穎,司馬穎大敗,帶着晉惠帝司馬衷一道逃到洛陽。洛陽守將張方又逼惠帝和司馬穎遷居長安,接受司馬顒的管轄,司馬顒削掉了司馬穎的官職,自己以太宰的身份主管全事。

公元305年,東海王司馬越再次發兵進攻司馬顒,這時候,司馬穎的部下將軍汲桑等人攻下了鄴城,將司馬穎接回鄴城。司馬顒抵不住許多諸侯的進攻,丟下晉惠帝獨自逃跑,晉惠帝這才被司馬越再一次接回洛陽,仍然當他的皇帝。惠帝任司馬越爲太傅,總管大權。司馬越派人找到司馬顒,請他回朝,讓他當司空,司馬顒信以爲真,在回洛陽的途中不明不白地被人殺死。

司馬越掌權以後,不滿意司馬衷,便將司馬衷毒死,然後立司馬炎的第二十五個兒子司馬熾爲皇帝,這就是晉懷帝,到這時候,“八王之亂”宣告結束。

所謂“八王之亂”,指的就是從公元303年到305年這一段時間內,諸侯王互相攻殺的事件,這八個王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齊王司馬苶、趙王司馬倫、長沙王司馬乂,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成都王司馬穎。實際上,參加“八王之亂”的諸侯王不止八個,《晉書》將這八個人合爲一篇傳記,統稱八王,後代將這一事件通稱爲“八王之亂”。

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4章 國人暴動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43章 亞聖孟子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74章 奇貨可居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4章 三皇世紀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60章 季札掛劍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9章 大禹治水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9章 大禹治水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
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4章 國人暴動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43章 亞聖孟子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74章 奇貨可居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4章 三皇世紀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60章 季札掛劍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9章 大禹治水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9章 大禹治水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