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

劉晏,是我國曆史上繼西漢時期著名理財家桑弘羊之後,又一著名的大理財家。

劉晏(公元716—780年),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省東明縣境)人。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爲仿效秦皇漢武,誇耀他的“文治武功”,前往泰山封禪。當時不到10歲的劉晏,寫了一篇《東封頌》,頌揚皇帝治國的功業,並趕到行宮獻給唐玄宗,玄宗奇其幼,命宰相張說試之。劉晏出口成章,答對如流,張讚口不絕地說:“國瑞也”。隨即送往京城長安,並授秘書正字,號神童,名震一時。天寶年間,劉晏凋任夏縣(山西省夏縣)縣令。到任後,廉潔奉公,扶持地方生產。併爲地方財政增加了收入,“未嘗督賦,而輸無逋期”。舉賢良方正,劉晏調補溫縣(河南省渴縣)縣令。亦辦了不少惠及百姓的事,因而“民皆刻石以傳”。

天寶十四載(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它是唐代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封建割據戰爭,成爲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戰亂對社會生產破壞極爲嚴重,當時號稱北方政治經濟中心之一的洛陽,則是“百戶無存一”的局面。(《新唐書·劉晏傳》)許多地方也是“蕭條悽慘”、“農耕盡廢”,黎民白姓十分困窘。因而造成人口不斷流徒,大量逃亡,社會動亂不安,到了代宗李豫時代的戶口已是“十不存一”。(《唐會要》卷85《逃亡》)至德宗李適時代,各地節鎮更是擁兵自守,紛亂的割據形勢,更加深了唐朝的政治經濟危機,並造成唐王朝財源的枯竭。就是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唐朝政府還要支付鉅額的軍費、戰費,而且宮室貴族官僚們的生活和行政開支亦十分龐大。同時,官場的揮霍貪縱更爲嚴重,“自天寶以後,風俗奢靡,宴席以誼畢沉緬爲樂;而居重位秉大權者,優雜倨肆於公吏之間,曾無愧恥,公私相效,漸以成俗,由是物務多廢。”(《舊唐書·穆宗記》)

唐肅宗李亨即位以後,劉晏被任命爲戶部度支郎中兼侍御史,負責江淮一帶的租賦。劉晏到達吳郡(江蘇省蘇州市)後,吳郡太守李希言請劉晏分兵鎮守餘杭,以抗擊永王李磷的叛亂。在此次平亂中,劉晏對保障江浙有功。因而又召拜彭原(今甘肅省寧縣)太守,隴(今陝西省隴縣),華(今陝西省華縣)二州刺史,又遷河南尹。上元元年(760年),調任京兆尹,同時進戶部侍郎,兼御吏中丞,度支、鑄錢、鹽鐵使,開始接手了唐朝中央政府的部分財政經濟領導工作。在任京兆尹之際,司農卿嚴莊,曾誣劾劉晏泄漏皇帝在宮中的禁語,而一度被貶爲通州(今四川省達縣)刺史。李豫繼位後,立即於寶應元年(762年)召回劉晏,復爲京兆尹及戶部侍郎、兼任度支、鹽鐵轉運使,負責將各地徵收的物資轉運京城長安。還兼任鑄錢、租庸使。

安吏亂後,京師長安供糧不足,糧價飛漲,鬥米千錢。禁軍有時缺糧。京城附近的農民,不得不將尚未成熟的青穗捋下以充軍糧。當時宰相元載,將京兆漕運之事,委之劉晏辦理,劉晏得盡其才。當大量的物資運到長安,皇帝李豫大悅,遣禁衛軍以鼓樂迎於東渭橋,並稱贊劉晏說:“卿,朕酇侯也”。“歲致四十萬斛,自是關中雖水旱,物不翔貴矣”(《新唐書·劉晏傳》)。

大規模的糧食及物資的調運,需要大量的運費,久經戰亂的大唐帝國,國家財政已是十分困難。廣德二年(764年),任命劉晏爲東都、河南、江淮轉運使和租甫、鹽鐵常平使。由於他在改革漕運方面的成功,而晉升爲吏部尚書,又兼益、湖南、荊南、山南東道轉運、常平、鑄錢使。爲了解決國家的財政困難,他積極改革鹽政。在唐代前期,國家允許自由開採經營鹽業,不予干涉限制,因而一些商人發了大財。還在寶應元年,劉晏兼任鹽鐵轉運使時,就積極進行鹽政方面的改革,這是他在理財方面首先抓的一項工作。他把鹽業的自由經營改爲專賣,由國家直接控制與掌握鹽業的產運銷工作,以解決國家迫切的財政危機。即所謂的“正鹽官法,以裨國用。”(同上書)永春二年(766年),唐朝實行財賦分區管理的辦法,劉晏以戶部尚書的身份,分管都畿、河南、淮南、江南、湖南、荊南、山南東道。他認爲:“因民所急而稅之,則國用足”。此時自許(今河南許昌)、汝(今河南臨汝)、鄭(今河南鄭州)、鄧(今河南鄧州)各州之西,皆食河東池鹽;汴(今河南省開封市)、滑(今河南省滑縣)、唐(今河南省唐河縣)、蔡(今河南省汝南縣)之東皆食海鹽。這些地區的鹽業,均由劉晏親自掌握。他認爲,興辦鹽務的好壞,不在於官多,而在於得人。鹽官多,開支增大,會騷擾百姓。爲此,他在興辦鹽務時,首先整頓組織領導,精簡元載時期所設的鹽政機構,裁汰冗員。在產鹽區只設置10個鹽監和4個鹽場,具體負責鹽政。同時還在各主要城市設置巡院13處。巡院除管理“亭戶”生產、監禁私販外,又招募“駛足”,置驛相望,調查四方鹽價行情及其利弊,以便及時採取對策。另外,整頓“亭戶”制度,強調生產技術,使民制官收,鹽盡歸政府掌握。在運銷方面,則鼓勵商人經營,就場糶鹽,收價後,商人便可自由運銷。這就形成了民制、官收、商運、商銷一個完整的產銷體系。劉晏這一鹽政的改革,既保障了食鹽的民需,國家又能從中獲取稅利。這一鹽業專賣政策,收到一定的成效。在他開辦鹽務初,江淮鹽利不過40萬緡,至大曆末年,鹽利增至600萬緡,佔全國財政收入的一半,對解決唐朝政府的財政危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在財政改革中,稅法改革更是有着重要的意義。在這方面,劉晏採取了以戶稅和地稅取代過去的租庸調的辦法,適當減免了農民的負擔。把那些過去不承租、庸、調義務的所謂不課戶,也就是擁有特權的貴族官僚地主,正式納入國家財政賦稅的軌道。這一新稅法的實行,經濟上損失大的,是貴族官僚地主階層。但對朝廷而言,則擴大了稅面,增加了財政的收入。在漕運轉輸方面,劉晏通過改革,解決了過度徵用民力而造成的社會動盪。在他主持江淮漕運10多年中,一改過去那種無償的強制勞役從事轉輸的辦法,而採取了商業經營方式,由政府主持運輸事務,用僱傭勞動取代了強迫性的勞役徵發。這對社會的穩定,起了積極的作用。劉晏爲了進一步安定人民的生活,還竭力做好糧食的調劑和糧價的調節工作。在他任江淮地區常平使時,恢復安史之亂後的“常平倉”。總之,在大曆年間,劉晏的一系列財政改革的舉措,對穩定社會,促進唐朝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正如《資治通鑑》中評價劉晏的政績時所說:“由是民得安居其業,戶口繁息。”

劉晏以地方官進入中央政府,負責唐朝的財政經濟工作,前後達20餘年。他理財的中心思想是着重發展生產,安定人民的生活,認爲這是增加財政收入的根本的前提。正如劉晏自己所說的:“理財須以愛民爲先。”所以他反對那種加重賦稅,掠奪,搜刮百姓的辦法,無論在徵收租稅,鹽業專賣,以及糧食流通方面,都能適度地照顧到百姓的利益。劉晏作爲封建政權的一位官員忠心耿耿,認真負責,他“質明視事,至夜分止”,“事無閒劇,即日剖決無留”。而個人則是十分清廉儉樸,“所居修行裡,粗樸庳陋,飲食儉俠,室無媵婢”。

當唐德宗李適繼位後,楊炎被提升爲宰相。原來在大曆十二年(777年)任吏部尚書的劉晏,曾負責審訊前任宰相元載一案,因事涉楊炎,楊炎因而坐貶。當楊炎重新執政當了宰相,對劉晏銜宿怨,於建中元年(780年)二月,將劉晏貶爲忠州(四川省忠縣)刺史。同年七月,又派太監到忠州,將劉晏秘密殺害。終年65歲。劉晏的親屬亦被髮配到嶺南,並籍沒家產。但抄出的全部家產僅是“雜書兩乘,米麥數斛”而已。象劉晏這樣清廉的官吏,在整個唐朝也是僅有的。

劉晏死後,韓洄、元繡、裴腆、李衡、包佶、盧徵、李若年等,繼續管理唐朝的財政,而他們仍然沿襲了劉晏的理財思想和辦法。劉晏不愧爲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理財家。

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6章 紂王暴政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6章 紂王暴政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9章 大禹治水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4章 三皇世紀
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6章 紂王暴政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6章 紂王暴政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9章 大禹治水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4章 三皇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