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季札掛劍

在中外古代史上,爲了爭奪君位,父子兄弟骨肉相殘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但是在我國,對君位也有互相推讓而不屑一顧的。讓國和讓賢不完全一樣。像恥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他們原來是孤竹國君的兒子。孤竹國君死,應該是叔齊繼位,但叔齊要讓給哥哥伯夷。伯夷說:“你繼承君位是父親的意思,不能改變,我不能從命。”於是,逃走了。叔齊看到伯夷走了,他也走了,鬧得國內一時無主。這種推讓,是對國家和人民不負責任的態度。吳國的始祖太伯爲推讓君位而從周出走,那卻是另一回事了。

當時,周的古公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太伯,次子叫仲雍,三子叫季歷。季歷才能出衆,特別是他那個兒子昌,更是一表人才。因此,太王想立季歷爲太子,把周興盛的希望寄託在昌的身上。但周的繼承法與商不同,是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根據這種制度,不但季歷沒有繼位的可能,那昌更只能靠邊站了。太伯和仲雍理解父親太王的心思,他們以替太王採藥治病爲名,遠走高飛,改名換姓,去到當時荒涼、落後的吳越一帶定居下來,再也沒有回去。太王死,季歷繼位。季歷死,昌繼位。昌,就是著名的周文王。

太伯和仲雍出奔到吳越,入鄉隨俗,和當地人民一樣,把頭髮剪掉,身上刺了各種花紋。由於他們的賢明,他們很快就取得了人民的信任,擁戴、歸附他們的有千多家。於是他們在這裡開始建立政權,從此,就有了吳的稱號。當時長江下游與中原地區沒有來往,處於閉塞狀態,經濟、文化都很落後,因此,在吳的歷史上有一段很長的空白。公元前598年,楚莊王伐陳,殺夏徵舒,俘獲了徵舒的母親,也就是那妖豔淫蕩的夏姬。楚將都對她垂涎三尺,爭奪非常激烈。申公巫臣長於心計,用了一個金蟬脫殼的辦法,獨佔鰲頭,攜帶夏姬而遷移晉國。楚將子反滿以爲可以到手的尤物而被他人騙去,心裡憤恨,把巫臣的家族全殺了,還分掉了他的家財。巫臣在晉聽到這一悲痛的消息,發誓要報仇,他寫信給子反說:“我一定要使你日夜不得安寧,死無葬身之地。”晉、楚當時勢均力敵,多次交鋒,各有勝負,那又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呢?巫臣根據地理形勢,說服晉景公聯吳以抗楚。在公元前583年,巫臣出使吳國。從此,吳國才和中原發生聯繫。吳是一個水鄉國家,要抗楚,必須有一支強大的陸軍,單靠水師不行。於是,巫臣就教他們陸上行軍佈陣等作戰的技術,並訓練他們使用兵車,又留下他的兒子擔任吳國的職務,負責與各國聯繫。吳、晉結成聯盟後,共同對付楚國。在一年之內,吳曾七次攻楚,使楚將子反疲於奔命。

當時,是吳王壽夢在位的時候。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三子叫餘眯,四子叫季札。在這四人中,季札最有才華,品德高尚,不但父親喜歡他,兄弟也都愛護他,都要立他爲太子。但季札堅決推辭,他說:“傳統的繼承製度不能破壞。”這樣,壽夢只好立了諸樊。壽夢去世,諸樊辦完喪事,要讓位給季札,季札不受,季札說:“你是嫡長子,應該由你繼位,不能違反常規。”吳王的一些大臣也堅持要季札爲王,季札只好棄家而逃,逃到荒僻的地方,自耕度日。

吳王諸樊去世,本應該由他的嫡長子公子光繼位。但諸樊考慮到父親壽夢在世時的意願,所以在去世前,授命按兄終弟及的原則傳位,這樣,就可以使季札總有一天可以爲王,而且這也是爲表彰季札深明大義的行爲。所以諸樊死,由余祭繼位。這時,季札擔任了吳國的一些外事工作,爲了改變吳國的落後面貌,季札到中原各先進國家進行了一次廣泛的訪問和考察。他首先到魯國。魯國是當時著名的文明禮儀之邦。因爲周公的緣故,各諸侯國中,只有魯能夠使用天子的禮樂。所以季札到魯國,就要求參觀周禮周樂。

周禮周樂,魯國也不是隨便可以讓人蔘觀的。由於季札賢德的名聲,魯君愉快地滿足了他的要求。季札在觀看過程中,對各國的聲曲和詩、舞的內容,一邊讚歎,一邊評論,表現了他高度的文化素養和政治家的風度。開始,樂工歌唱《周南》、《召南》兩首詩。季札說:“這聲音真好啊!原來文王對人民進行教化的根基就在這裡。但可惜那時還有商紂的暴虐,沒有能使整個社會都安定平靜。然而文王那種勤政愛民的作風,人民對他是沒有什麼不滿的。”接着,樂工又唱起了邶、鄘、衛三國的詩。季札說:“這些詩所表達的人民的感情多美啊!是這樣的深沉,而又帶有憂思,卻沒有怠惰的情緒。我聽說衛康叔、武公這兩位君主,待百姓很有恩德,所以人民能夠這樣。這不是衛國的詩風麼?”接着,樂工又歌唱王風的詩。季札說:“詩的聲音和內容多麼好啊!人民因爲周王室的削弱而憂心忡仲,但是,從中還可看到先王的遺風,所以並不悲觀失望。這不是平王東遷以後的詩麼?”樂工又歌唱鄭國的詩。季札說:“人民在譏諷他們國君的統治太嚴酷了,法令政策太瑣碎了,百姓已經無法忍受,這不是鄭國要先滅亡的信息嗎?”樂工又歌唱齊國的詩。季札說:“這詩多好啊!氣勢是這樣磅礴,聲音是這樣嘹亮、弘大,這反映了他們對人民教化的特點,可以說是東方的楷模吧!這不是太公姜尚品德的表現嗎?齊國的前途無可限量啊!”樂工又歌唱豳(賓)的詩,季札說:“這詩多麼好啊!表現了人民寬闊的胸懷,在歡樂中而沒有一點,這不是周公東征時候的詩嗎?”樂工又歌唱秦國的詩。季札說:“這叫做夏聲。夏聲有大的意思,這算大到極點了,這不是周室舊地的聲調麼?”樂工又歌唱魏的詩。季札說:“這聲音多好啊!它是這樣不偏不倚,正當堂皇,寬廣而又婉轉,節儉易行,再用德來加以輔佐,這真是賢明的君主啊!”樂工又歌唱唐的詩。季札說:“它的風俗,憂深思遠,很有上古陶唐氏的遺風。要不是這樣,他怎麼能憂思得這樣深遠呢?倘若不是有美德的後裔,哪能到這種地步?”樂工歌唱陳國的詩。季札說:“淫聲**,無所畏忌,一國沒有好君主,這個國家還能夠久存嗎?”從鄶(會)以下的詩,因爲那些國家很小,沒有什麼譏諷的含意。樂工又歌唱《小雅》的詩,季札說:“這聲音多麼美好啊!想着武王的恩德,便沒有反叛之心。雖然怨恨商紂,卻強忍着不敢說出來,這不是周德衰弱的時候麼?不過,倒還保留了某些殷王時的優良習俗,所以周文武之德並沒有完全衰敗。”樂工又歌唱《大雅》的詩。季札說:“這聲音多麼寬廣啊!這種和樂,起伏高低中而有正直的體統,這不是文王的德行麼?”樂工歌唱《頌》的詩。季札說:“先王的成就到了極其完美的境地。聲音雖然高亢平直,但並沒有倨傲的情緒。雖然抑揚起伏,但沒有委曲的感覺。雖然似乎近在身邊,但又沒有相逼的壓力。雖然似乎距離遙遠,但又是那麼堅定,永無二心。雖然有遷徙動盪的時候,但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以德自守,而不至於淫蕩。雖然政令常常更改,反覆施行,但不會產生厭惡的心情。雖然遇着天災,但是,並不憂愁,而是充滿信心。雖然歡樂,但並不荒淫。雖然經常要開支很多經費,但並不虧空。雖然有遠大的志向,但並不鋒芒畢露。雖然進行施捨,但並不是浪費。雖然有很多收入,但並不貪婪。在安定的時候,能夠用嚴格的規章制度維護這個局面。教化人民的時候,能夠用道義來約束他們。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和,八方之氣平定,八音配合和諧,對什麼事物都有一定的法度,同類之間不互相爭奪,處理問題井井有條。以上這些,凡具有顯著德行和威望的君王都是相同的。”季札聽了歌唱詩以後,又看舞樂。首先的舞樂是《象箭朔》和《南龠》。季札說:“舞得真好呵!恨自己沒有能夠伐紂而參與創建太平盛世的戰鬥。”又看舞樂《大武》。季札說:“真美啊!周朝興旺強盛的時期就是這樣的嗎?”又看舞樂《韶護》。季札說:“商湯真是聖人啊!他的品德那麼高尚。他伐夏桀得天下,還覺得有點過意不去。聖人處理問題真難啊!”又看舞樂《大夏》。季札說:“真美啊!大禹勤勞治水,卻從不講自己的功德,這除了他,還有哪個能夠做到呢?”又觀看舞樂《招箭》。季札說:“舜的品德已經到極點了,真是盡善盡美。它像天空一樣,沒有哪一個地方不被它覆蓋着;像大地一樣,沒有哪一個地方不被它託載着。即使有人品德高尚,但無論如何也不能達到這個程度。我觀看的禮樂是沒有再好的了。假使還有其他舞樂,我也不敢看了。”像季札這樣把禮樂和政治及人品結合起來一一進行評論,在先秦時期還沒有第二個。

季札在魯參觀了周禮、周樂以後,接着到齊、鄭、衛、晉等國訪問,交結了當時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像齊的晏平仲、鄭的子產,由於志趣相投,都是一見如故,和他們廣泛地交換了意見,得到了他們的尊重。在回國的路上,到了原來出使的第一站徐邑(江蘇泗洪南)。那次和徐君會見的時候,徐君對季札所佩的寶劍非常羨慕,但又不敢開口索取。季札心裡明白徐君的想法,但由於這次出使的國家很多,而且都是大國,如果不佩帶一把像樣的寶劍,那就顯得太寒酸,太沒有氣派了,所以裝着若無其事的樣子,沒有送給他。這次轉來,徐君己死。季札到徐君墳上祭奠一番之後,解下身上佩的那把寶劍掛在墳旁的樹上而去。跟隨季札的人說:“徐君已經死了,你這把劍給哪個呢?”季札說:“徐君當時想要這把劍的時候,我心裡已同意送給他了。現在我出使的任務已經完成,怎麼能夠因爲他死了而違揹我原來的心願呢?”於是後人就把季札掛劍這個故事作爲重友誼、守信用的典範。

吳王餘祭去世以後,三弟餘眜繼位。餘眯在位只四年就死了,那應該是季札繼位了。但是季札還是不要這個君位,他又逃走了。在這國內無主的時候,餘跦的兒子公子僚趁機取得這個位置,這就引起問題了。按照兄終弟及的繼承法,如果無弟可傳的時候,就應該由大哥諸樊的兒子公子光繼位。所以,最後導致了公子光使專諸刺吳王僚而奪君位的事件。事件發生的時候,季札正出使晉國,回來後,公子光已自立爲王。公子光爲了表白他殺王僚只是遵守祖、父兩代的遺訓,就假惺惺地要把君位讓給季札。季札雖然不贊同公子光的這種行爲,但是,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對付他。同時,事實既成,只能從大局出發,於是季札說:“只要先君的祭祀不中斷,人民和國家有君主就行了。你就是我的國君,我還能有什麼意見呢?我對死者是同情的,表示哀悼。我對你,一定誠心侍奉,以等待天命的處置。這個事件追根溯源,是先人造成的。”季札到僚的墓前哭了一番,向他彙報了出使晉國的情況,然後到朝廷,站在自己原來的位置上等待新王闔廬的指令。

季札仁慈謙讓的品德,出使各國而不辱使命的政治家風度,好學而誠懇的作風,受到當時和後來人們的稱讚。

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9章 大禹治水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4章 三皇世紀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
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9章 大禹治水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4章 三皇世紀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