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

戰國後期,位於西北邊隅的秦國日益強大。秦國的統治者,一代接一代地不斷努力,對東方的韓、魏、趙、燕、齊、楚等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上施加影響和壓力,就是爲了達到一個目標:最終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在這場充滿錯綜複雜的矛盾的大決鬥中,社會上人才輩出,除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以外,還曾出現過一大批政治家,他們獻奇謀異策,遊說諸侯,往往在關鍵時刻左右着當時的政治、軍事鬥爭形勢。這些被稱爲策士的人,當時各國都有,但要數秦國最爲人才濟濟了,難怪它在鬥爭中能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甘羅就是秦國一位最年輕的政治家。

他聰明機智,能言善辯。其祖父甘茂擔任過秦國的左丞相,因富有謀略而聞名於各諸侯國。甘羅十二歲那年,祖父去世了。他在文信侯呂不韋手下做了一名庶子,(官職名)。

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別看甘羅只有十二歲,但他過人的膽識,在那時,就已經顯露出了頭角。

當時,文信侯呂不韋想要攻打趙國,來擴展秦國已經佔領的河間地盤,以達到轄制燕國並拉攏燕國,與秦國聯合攻打趙國的目的。但呂不韋決定首先要物色一名秦國官員到燕國去做丞相。於是他找到張唐,交給張唐這樣一個關係秦國利益的重大使命。

沒想到張唐竟然不加考慮地就推辭說:“這……恐怕我辦不到,因爲到燕國去,必須路過趙國,而以前我曾經爲已故的秦昭王出力攻打過趙國,趙國人個個都恨透了我,他們現在正揚言,如有活捉我張唐的,可得到百里之地的封賞。我不能去啊。”

呂不韋雖然權勢逼人,但聽了這番話,一時也不便強迫張唐接受這項委派,但他心裡十分不快,一連幾天都悶悶不樂。

頭腦敏銳的甘羅發現呂不韋心事重重,猜出他一定遇到了什麼難題,便問呂不韋道:“您爲什麼這樣不大高興呢?”

呂不韋說:“以前我命令剛成君蔡澤去輔佐燕國三年,燕王爲了表示燕國對我們的忠誠,就派他的太子丹來秦國當人質,那時事情辦得很順利,很成功。可如今我親自請張唐到燕國作丞相,他卻說什麼都不肯去。唉!難啊!”

“請讓我去說服張唐。”甘羅自告奮勇充滿信心地說道。

呂不韋平時雖也知道甘羅不是等閒之輩,但畢竟是個孩子啊,萬萬沒想到,這樣難辦的國家大事,連老謀深算的呂不韋自己,也感到束手無策,這位少年居然看成是件輕而易舉的事,說話的口氣這樣肯定。呂不韋聽了又好氣又好笑,便大聲吼道;“你走開吧!我親自去請張唐,他都不肯答應,你怎能辦得到?”

甘羅毫不示弱地說道:“從前項橐七歲時就當過孔子的老師,而我今年已經十二歲了!眼前這件事還請您讓我去試一試爲好,幹麼這樣火冒三丈喝斥人呢?”

呂不韋儘管將信將疑,但被這孩子的聰明和膽略所打動,終於還是同意了甘羅的請求。

甘羅見到張唐,劈頭就問道:“您爲秦國立下的功勞,跟武安君白起比較起來,誰的更大?”

張唐說:“武安君率領大軍,轉戰南北,攻城破敵,不計其數。我的功勞,遠比不上武安君啊。”

“當年,在秦國受到重用的應侯範睢,與現在的文信侯呂不韋相比,他們兩人誰的權勢更重呢?”甘羅又回道。

“應侯不如現今文信侯的權勢重啊。”張唐回答說。

“您真的清楚地知道呂不韋的權勢,遠遠超過範睢嗎?”

“真的知道。”

於是甘羅又進一步說道:“當初應侯範睢要討伐趙國,武安君白起卻給他出難題,不肯聽他的話,一代名將白起就在離咸陽城七裡地的杜郵很快被處死。如今權勢比範睢大得多的呂不韋,親自請您這位功勞不如武安君白起的張唐先生到燕國去爲丞相,而您卻不肯奉命西行,那我就不知您會死在哪裡啊。”

張唐聽罷,當年秦國上層人物明爭暗鬥的情景,白起被害的悲慘結局,歷歷在目,不由得嚇出了一身冷汗。他連忙說道:“孩子!請你轉告文信侯,我這就到燕國去。”於是打點行裝,準備上路。

張唐出發後不久,甘羅又對呂不韋說:“請借給我五套車馬,我去把張唐作燕相這件事通報給趙國。”甘羅不是在說大話,因爲他已經有了上一次的成功。呂不韋也暗自驚歎,心裡十分高興。他明白甘羅此行的目的何在,於是很快把這件事上報給秦王,並在秦王面前着實誇讚了甘羅一番。秦王召見了甘羅,決定派他到趙國去走一趟。

年僅十二歲的甘羅,就這樣作爲外交使者,堂堂皇皇地來到了趙國。當時趙國的諸侯趙襄王不敢怠慢,親自到國都的郊外來迎接甘羅。甘羅遊說趙王道:“您聽說過燕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的事情嗎?”

“聽說過。”趙王說。

“您還聽說過秦國的張唐要去燕國做丞相的事情嗎?”

“聽說過。”

於是甘羅又接着說道:“燕太子到秦國做人質,表示燕國決不背棄秦國;張唐相燕,這說明秦國也不背棄燕國。燕秦兩國這樣互表忠誠,互相信賴,沒有別的意思,只不過是秦國想攻打趙國,以擴展河間地區的土地罷了。這個嘛……,燕秦兩國一旦聯合進攻趙國,趙國可就危險了啊!”

一番話說得趙王不知如何是好。甘羅看出了趙王內心的驚恐不安,便進一步說:“但是現在,如果大王您肯將貴國五座城池通過我割讓給秦國,以擴充河間的地盤,那麼我就可以保證回去後請求秦王,送回燕太子,之後,你們比較強大的趙國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攻打弱小的燕國了。怎麼樣?”

事已至此,趙王還能有什麼理由拒絕甘羅的建議呢。他痛快地交出了五座城池。

就這樣,在甘羅的遊說下,秦國沒動用一兵一卒就達到了擴展河間地盤的目的,同時還籠絡了趙國。後來,秦國把燕太子丹遣回了燕國,趙國果真去攻打了燕國,佔領了燕國上谷地區的三十六座城池,還把其中的十一座送給了秦國。

秦國爲了獎賞甘羅的功勞,封甘羅爲上卿,還將原來歸他祖父甘茂享用的田宅賞賜給了甘羅。

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59章 范蠡三遷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3章 倉頡造字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60章 季札掛劍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94章 張良學藝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3章 倉頡造字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60章 季札掛劍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7章 伯昌治岐
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59章 范蠡三遷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3章 倉頡造字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60章 季札掛劍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94章 張良學藝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3章 倉頡造字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60章 季札掛劍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7章 伯昌治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