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茶聖”陸羽

我國曆史上的宋元明清時期,各地民間賣茶的茶肆中大多數都供奉一個用陶瓷製成的偶人,這個偶像是誰,民間爲什麼尊奉他呢?

要揭開這個迷底,必須首先了解我國的茶葉種植情況和飲茶風俗。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種植和採摘茶葉,相傳三皇中的神農氏所作的《本草》中就記載了茶葉生津止喝,興奮提神的功能。這當然是神話傳說,因爲三皇五帝時期中國還沒有文字。神農再神通廣大也寫不了《本草》一書,實際上這部書出自漢代,但可以看出茶葉起源很早。唐朝以前,茶樹種植還不普遍,產量不多,只有少數封建文人和官僚士大夫有飲茶的習慣,民間飲茶之風尚未盛行,而且中國北方人是不飲茶的。到了唐代,隨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江淮以南地區開始大面積種茶,茶葉產量提高,而且製成的茶葉品種增多。因此,南方飲茶的風氣已經由士大夫階層擴及普通百姓的家庭,飲茶成爲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唐代飲茶之風不僅遍及江淮以南,而且北方也相當盛行。這是因爲唐帝國和中亞、西亞一些遊牧國家交往頻繁,遊牧民族以肉食爲主,氣候寒冷,不容易消化,因此有消食益氣功用的茶葉非常受他們歡迎,每年都用馬匹和其它特產從唐朝換回大量茶葉。我國北方從西晉滅亡以後就遷居大批少數民族人口,唐朝全國統一以後,聯繫更密切,一些西域政權的使臣大量留居長安等地,商人遍佈北方各城市。由於他們需要飲茶,逐漸使北方各族人民都養成了飲茶的習慣。

唐代飲茶之風遍及北方,還和北方佛教盛行有關。我國北方盛行禪學,注重禪定修正,僧人坐禪修練要身正挺直,不動不搖,坐禪通常要數十天。長時間的坐禪會使人疲倦欲睡,而僧人又不能吃肉飲酒,於是便把茶葉作爲飲料。早在十六國時期,後趙僧人單道開就在北方昭德寺內坐禪,日飲茶蘇一一二升。茶蘇是把茶葉和姜、桂、桔、棗等摻合煮成的飲料,雖然不是單獨飲茶,但可視爲北方僧人飲茶之始。唐代北方的坐禪修正發展爲禪宗教派,盛極一時,禪宗寺院非常多,普遍講究飲茶。唐玄宗時期,山東泰山靈巖寺的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僧人學禪不能睡覺,過午以後不許吃飯,但可以吃茶,所以人人都攜帶茶葉,到處煮茶喝。從此,北方寺院都效法靈巖寺,飲茶之風大開。以山東境鄒縣、濟南、德州,經河北滄州,直到陝西西安,城市都開了許多茶葉店鋪,煎茶賣水,不管和尚還是俗人,都可以拿錢買茶水。在寺院僧人的帶動下,民間飲茶的人也越來越多。唐代寺院中設堂,是禪僧參禪辯理和招待施主的品茶場所;設有茶鼓,擊鼓召集衆僧飲茶。寺院中的茶,有些是化緣所得,江南寺院中則僧人自闢茶園種茶製茶。寺院茶最上等的用來供奉佛和僧祖,中等招待施主,下等的僧人們自己飲用。很多僧人都是煎茶品茶的行家,例如善於寫詩的皎然和尚就精通茶道,他曾經寫詩讚美剡溪茶的香馥馥氣味:“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唐宣宗時期召見洛陽一位僧人,自稱120歲,宣宗問他服什麼藥這樣長壽,他說生性好飲茶,平生到處尋找好茶,每天都喝四、五十碗,有時甚至上百碗。

北方居民大量飲茶,茶葉需求量急劇增加,反過來大大刺激了江淮地區的茶葉生產,南北貿易進一步發展。每到採茶季節,北方茶商雲集江南,爭相購販。白居易《昆琶行》中就描述了一位茶商急於營利的情形:“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唐代茶葉貿易的繁榮。北方茶葉市場的開闢,吸引了南方大批商賈,從江淮運往北方廣大地區的茶運車船相繼不斷,茶葉堆得象一座座小山一樣,各種各樣的品種都有,飲茶之風更加普遍。

在蔓延全國各地的飲茶之風和茶葉種植、焙制技術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我國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問世了。這部鉅著的作者是唐玄宗時期的陸羽。陸羽字鴻漸,祖藉在今天的湖北天門,唐代叫作竟陵縣,所以他號竟陵子。陸羽3歲時被父母遺棄,竟陵縣智積禪師把他收養下來,在寺內做了一名行者。他天資聰明,爲人靈俐,深得智積禪師的喜歡。智積喜歡飲茶,陸羽便天天給他煮茶,在寺內學會了一手採制、煮茶的高超手藝。後來智積禪師要他皈依佛教,出家爲僧,但陸羽本人卻不願出家;潛心立志要走功名仕途之路。他在做行者的時候,盡幹些打掃寺院、修蓋房屋、清理廁所等贓活累活,但在做完活之後仍然堅持學習,看一些儒家的書籍。他沒有錢購買墨。只能靠背誦記憶,有時畫地寫字。長大成人以後,他離開了智積禪師,四處流浪,闖蕩江湖,一度在河南太守李齊物幕下。唐肅宗時期移居浙江吳興,隱居苕溪,閉門著書,自稱桑苧翁,甘於寂寞,淡泊爲生。

陸羽生活的湖北竟陵一帶,是長江流域的重要茶葉產地,不但茶葉產量高,而且品質優良,製茶種類很多,社會上飲茶風氣一直很濃厚。他少年時代又和智積禪師學習了製茶和煮茶技術,對茶葉的種植技術、製茶方法和煮茶品茶原理有非常清楚的瞭解,爲他從事理論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他移居的吳興一帶也是著名的產茶之鄉,唐朝以前啄木嶺就盛產名茶,每年當地官吏都在嶺上採茶宴會。到唐代,這一地區出產的紫筍茶更是聞名遐邇,每年都採製大批優質名茶,並且作爲貢品獻給朝廷。陸羽長期居住在茶鄉,積累了大量各方面的茶葉知識和材料,爲撰著《茶經》做了準備。

陸羽在茶方面不僅有感性認識,而且有實地考察研究作基礎。他一生遍遊名山大川,每到一處都實地採茶製茶。據史書記載,他旅行的足跡遍佈長江中游地區,和上流社會人士交往密切。例如顏真卿、張志遠、皎然、皇甫曾等人都是品茶行家,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製茶煮茶工藝、各地茶的特性等方面的問題。陸羽和皎然關係尤爲密切,皎然非常熟悉茶道,兩人常常聚在一起評論切磋,所有這一切,都對他增廣見聞起了促進作用。皇甫曾對他不慕榮華富貴而山野自娛的生活非常羨慕,在《送陸鴻漸山人採茶回》詩中說:“千峰待逋客,春茗復叢生。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磬聲。”從這首詩中,我們彷彿看到了陸羽內心恬淡功名,只忙於風餐露宿、翻山越嶺採茶的身影。

陸羽在親自實踐的基礎之上,歷時10多年,寫成《茶經》一書。《茶經》共分3卷,內容包括以下六個部分。一是茶的起源,飲茶歷史和風俗。二是茶的功效,指出茶具有清熱解渴、祛除胸悶、緩解腦痛、明眼清目、清除疲勞、舒筋活血、醒酒蕩昏等功效。三是採茶製茶所使用的15種工具以及採製茶葉的方法、品種。四是煮茶飲茶所用的24種器具以及各地瓷質茶其優劣。唐代器具有茶釜、茶鐺、茶碗等,其中越州的瓷茶器第一,鼎州瓷茶器第二,婺州瓷茶器第三,嶽州瓷茶器第四,壽州瓷茶器第五,洪州瓷茶器第六。另外北方邢州瓷茶器也不錯,但不如越州瓷茶器好。五是煮茶的方法和各地煎茶水的優劣。對用水及煮茶火候都有講究,用山上的泉水煮茶最好,江河水煮茶就差些,井水煮茶最差。煮茶葉時水微微有響聲爲第一沸,這時加入少量鹽;茶具邊緣冒出水泡時爲第二沸,這時舀出一碗水備用,然後把茶葉放入;水波翻騰時爲第三沸,這時把備用的水倒回煮器內,使水開變緩,防止煮老,等水面出現湯沫時就可以飲用了。六是唐代名茶產地和質量情況。可以看出,《茶經》對有關茶的知識從種植到飲用都作了詳細記載,不愧爲是我國茶文化的權威性著作。

陸羽曾經自己製造過24種茶具,用一種叫作都統籠的籠子裝貯,非常美觀,好茶之家紛紛效仿,家藏一副。《茶經》面世以後,常伯熊又根據陸羽的內容廣爲潤色,更加引起人們的注意,上自王公朝士,下至平民百姓都好飲茶,茶道風靡全國。我國現在還保留着飲茶的習慣,只是除廣東、福建某些地方還保留着煎茶法外,大部分地區都改爲用開水沖泡茶葉的泡茶法。中國茶道從唐代傳入日本、朝鮮等國,深受當地人民歡迎,飲茶習俗也都一直保留着。爲紀念這位有貢獻的茶葉專家,唐朝以後民間把他奉爲“茶神”,這就是文章開頭所提到的茶肆供養的瓷偶神祗,他就是陸羽。

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2章 酒的發明第94章 張良學藝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62章 程嬰救孤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
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2章 酒的發明第94章 張良學藝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62章 程嬰救孤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