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的宋元明清時期,各地民間賣茶的茶肆中大多數都供奉一個用陶瓷製成的偶人,這個偶像是誰,民間爲什麼尊奉他呢?
要揭開這個迷底,必須首先了解我國的茶葉種植情況和飲茶風俗。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種植和採摘茶葉,相傳三皇中的神農氏所作的《本草》中就記載了茶葉生津止喝,興奮提神的功能。這當然是神話傳說,因爲三皇五帝時期中國還沒有文字。神農再神通廣大也寫不了《本草》一書,實際上這部書出自漢代,但可以看出茶葉起源很早。唐朝以前,茶樹種植還不普遍,產量不多,只有少數封建文人和官僚士大夫有飲茶的習慣,民間飲茶之風尚未盛行,而且中國北方人是不飲茶的。到了唐代,隨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江淮以南地區開始大面積種茶,茶葉產量提高,而且製成的茶葉品種增多。因此,南方飲茶的風氣已經由士大夫階層擴及普通百姓的家庭,飲茶成爲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唐代飲茶之風不僅遍及江淮以南,而且北方也相當盛行。這是因爲唐帝國和中亞、西亞一些遊牧國家交往頻繁,遊牧民族以肉食爲主,氣候寒冷,不容易消化,因此有消食益氣功用的茶葉非常受他們歡迎,每年都用馬匹和其它特產從唐朝換回大量茶葉。我國北方從西晉滅亡以後就遷居大批少數民族人口,唐朝全國統一以後,聯繫更密切,一些西域政權的使臣大量留居長安等地,商人遍佈北方各城市。由於他們需要飲茶,逐漸使北方各族人民都養成了飲茶的習慣。
唐代飲茶之風遍及北方,還和北方佛教盛行有關。我國北方盛行禪學,注重禪定修正,僧人坐禪修練要身正挺直,不動不搖,坐禪通常要數十天。長時間的坐禪會使人疲倦欲睡,而僧人又不能吃肉飲酒,於是便把茶葉作爲飲料。早在十六國時期,後趙僧人單道開就在北方昭德寺內坐禪,日飲茶蘇一一二升。茶蘇是把茶葉和姜、桂、桔、棗等摻合煮成的飲料,雖然不是單獨飲茶,但可視爲北方僧人飲茶之始。唐代北方的坐禪修正發展爲禪宗教派,盛極一時,禪宗寺院非常多,普遍講究飲茶。唐玄宗時期,山東泰山靈巖寺的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僧人學禪不能睡覺,過午以後不許吃飯,但可以吃茶,所以人人都攜帶茶葉,到處煮茶喝。從此,北方寺院都效法靈巖寺,飲茶之風大開。以山東境鄒縣、濟南、德州,經河北滄州,直到陝西西安,城市都開了許多茶葉店鋪,煎茶賣水,不管和尚還是俗人,都可以拿錢買茶水。在寺院僧人的帶動下,民間飲茶的人也越來越多。唐代寺院中設堂,是禪僧參禪辯理和招待施主的品茶場所;設有茶鼓,擊鼓召集衆僧飲茶。寺院中的茶,有些是化緣所得,江南寺院中則僧人自闢茶園種茶製茶。寺院茶最上等的用來供奉佛和僧祖,中等招待施主,下等的僧人們自己飲用。很多僧人都是煎茶品茶的行家,例如善於寫詩的皎然和尚就精通茶道,他曾經寫詩讚美剡溪茶的香馥馥氣味:“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唐宣宗時期召見洛陽一位僧人,自稱120歲,宣宗問他服什麼藥這樣長壽,他說生性好飲茶,平生到處尋找好茶,每天都喝四、五十碗,有時甚至上百碗。
北方居民大量飲茶,茶葉需求量急劇增加,反過來大大刺激了江淮地區的茶葉生產,南北貿易進一步發展。每到採茶季節,北方茶商雲集江南,爭相購販。白居易《昆琶行》中就描述了一位茶商急於營利的情形:“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唐代茶葉貿易的繁榮。北方茶葉市場的開闢,吸引了南方大批商賈,從江淮運往北方廣大地區的茶運車船相繼不斷,茶葉堆得象一座座小山一樣,各種各樣的品種都有,飲茶之風更加普遍。
在蔓延全國各地的飲茶之風和茶葉種植、焙制技術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我國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問世了。這部鉅著的作者是唐玄宗時期的陸羽。陸羽字鴻漸,祖藉在今天的湖北天門,唐代叫作竟陵縣,所以他號竟陵子。陸羽3歲時被父母遺棄,竟陵縣智積禪師把他收養下來,在寺內做了一名行者。他天資聰明,爲人靈俐,深得智積禪師的喜歡。智積喜歡飲茶,陸羽便天天給他煮茶,在寺內學會了一手採制、煮茶的高超手藝。後來智積禪師要他皈依佛教,出家爲僧,但陸羽本人卻不願出家;潛心立志要走功名仕途之路。他在做行者的時候,盡幹些打掃寺院、修蓋房屋、清理廁所等贓活累活,但在做完活之後仍然堅持學習,看一些儒家的書籍。他沒有錢購買墨。只能靠背誦記憶,有時畫地寫字。長大成人以後,他離開了智積禪師,四處流浪,闖蕩江湖,一度在河南太守李齊物幕下。唐肅宗時期移居浙江吳興,隱居苕溪,閉門著書,自稱桑苧翁,甘於寂寞,淡泊爲生。
陸羽生活的湖北竟陵一帶,是長江流域的重要茶葉產地,不但茶葉產量高,而且品質優良,製茶種類很多,社會上飲茶風氣一直很濃厚。他少年時代又和智積禪師學習了製茶和煮茶技術,對茶葉的種植技術、製茶方法和煮茶品茶原理有非常清楚的瞭解,爲他從事理論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他移居的吳興一帶也是著名的產茶之鄉,唐朝以前啄木嶺就盛產名茶,每年當地官吏都在嶺上採茶宴會。到唐代,這一地區出產的紫筍茶更是聞名遐邇,每年都採製大批優質名茶,並且作爲貢品獻給朝廷。陸羽長期居住在茶鄉,積累了大量各方面的茶葉知識和材料,爲撰著《茶經》做了準備。
陸羽在茶方面不僅有感性認識,而且有實地考察研究作基礎。他一生遍遊名山大川,每到一處都實地採茶製茶。據史書記載,他旅行的足跡遍佈長江中游地區,和上流社會人士交往密切。例如顏真卿、張志遠、皎然、皇甫曾等人都是品茶行家,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製茶煮茶工藝、各地茶的特性等方面的問題。陸羽和皎然關係尤爲密切,皎然非常熟悉茶道,兩人常常聚在一起評論切磋,所有這一切,都對他增廣見聞起了促進作用。皇甫曾對他不慕榮華富貴而山野自娛的生活非常羨慕,在《送陸鴻漸山人採茶回》詩中說:“千峰待逋客,春茗復叢生。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磬聲。”從這首詩中,我們彷彿看到了陸羽內心恬淡功名,只忙於風餐露宿、翻山越嶺採茶的身影。
陸羽在親自實踐的基礎之上,歷時10多年,寫成《茶經》一書。《茶經》共分3卷,內容包括以下六個部分。一是茶的起源,飲茶歷史和風俗。二是茶的功效,指出茶具有清熱解渴、祛除胸悶、緩解腦痛、明眼清目、清除疲勞、舒筋活血、醒酒蕩昏等功效。三是採茶製茶所使用的15種工具以及採製茶葉的方法、品種。四是煮茶飲茶所用的24種器具以及各地瓷質茶其優劣。唐代器具有茶釜、茶鐺、茶碗等,其中越州的瓷茶器第一,鼎州瓷茶器第二,婺州瓷茶器第三,嶽州瓷茶器第四,壽州瓷茶器第五,洪州瓷茶器第六。另外北方邢州瓷茶器也不錯,但不如越州瓷茶器好。五是煮茶的方法和各地煎茶水的優劣。對用水及煮茶火候都有講究,用山上的泉水煮茶最好,江河水煮茶就差些,井水煮茶最差。煮茶葉時水微微有響聲爲第一沸,這時加入少量鹽;茶具邊緣冒出水泡時爲第二沸,這時舀出一碗水備用,然後把茶葉放入;水波翻騰時爲第三沸,這時把備用的水倒回煮器內,使水開變緩,防止煮老,等水面出現湯沫時就可以飲用了。六是唐代名茶產地和質量情況。可以看出,《茶經》對有關茶的知識從種植到飲用都作了詳細記載,不愧爲是我國茶文化的權威性著作。
陸羽曾經自己製造過24種茶具,用一種叫作都統籠的籠子裝貯,非常美觀,好茶之家紛紛效仿,家藏一副。《茶經》面世以後,常伯熊又根據陸羽的內容廣爲潤色,更加引起人們的注意,上自王公朝士,下至平民百姓都好飲茶,茶道風靡全國。我國現在還保留着飲茶的習慣,只是除廣東、福建某些地方還保留着煎茶法外,大部分地區都改爲用開水沖泡茶葉的泡茶法。中國茶道從唐代傳入日本、朝鮮等國,深受當地人民歡迎,飲茶習俗也都一直保留着。爲紀念這位有貢獻的茶葉專家,唐朝以後民間把他奉爲“茶神”,這就是文章開頭所提到的茶肆供養的瓷偶神祗,他就是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