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

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十分重視朝中的大臣,依賴他們治理天下。這就引起了許多武將的不滿,他們乘機挑撥太祖和文臣之間的關係。

有一天,武將們對朱元璋說:“陛下,您千萬不可過分信任這些文人。您別看這些文人平時都非常循規蹈矩,他們可會譏諷人啦!”

朱元璋不解其意,問到:“何以見得文人就善於諷刺人呢?”

“陛下,”武將們回答道,“您還記得當初與您作對的張士誠嗎?他這個名字就是他手下的那些文臣給他起的。”

朱元璋更加迷惑了,“這名字不是很好聽嗎?”他不解地問道。

武將們更加得意了,故作驚訝地說道:“陛下,張士誠被他所寵信的文人愚弄了!《孟子》書中有這麼一句話:‘士,誠小人也。’這句話也可破讀爲‘士誠,小人也。’這是在罵張士誠是個小人呢!”

朱元璋一想,說得有道理。他想,自己本來就沒有多少知識,說不定文人們也會藉機諷刺自己。從此,他對大臣的言談和奏章非常留意,反覆揣摩,如果覺得某些地方是在諷刺咒罵他,他就會毫不留情地大加殺戮,造成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文字獄。

古時候的人們很注重自己的出身。朱元璋雖然當上了皇帝,但他的出身並不好。他小時候給人放過牛,當過和尚,後來又參加過農民起義。他很忌諱人們提起這些事情,認爲這是一種恥辱,和自己的皇帝身份不相配。因爲他當過和尚,而和尚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光頭,所以“光”、“禿”這一類的字對他是犯忌諱的。和尚又稱僧,所以僧這個字也覺得刺眼,甚至連與“僧”同音的“生”字也犯忌諱。紅巾軍被地主階級罵爲“賊”、“寇”,而朱元璋又以紅巾軍起家,他最恨別人罵他當過“賊”,推而廣之,連與“賊”字音相近的“則”字也很討厭。很多官員由於不知道朱元璋的這些忌諱而糊里糊塗地丟掉了腦袋。

明朝初年有個規矩,每當逢年過節,皇帝過生日、冊封皇后和嗣立太子的時候,朝廷內外的官員都要進獻《賀表》,表示祝賀。有一天,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替杭州知府寫《賀表》,裡面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這世作則”的詞句。這本來都是頌揚皇帝的好話,不料,朱元璋讀後卻勃然大怒,大罵到:“這個窮酸的儒生竟敢這樣侮辱我!”朱元璋把《賀表》摔給大臣們看,大臣們看後面面相覷,誰也看不出究竟是什麼地方出了毛病。朱元璋對他們解釋說:“‘光’,就是‘禿’,這是在罵我是個禿和尚;‘生’就是‘僧’,這也是在譏諷我當過和尚;‘則’和‘賊’的讀音相近,這是在罵我參加過農民起義,當過賊。你們說,這樣的小人該不該殺?”

大臣們聽後個個目瞪口呆,驚得說不出話來。朱元璋傳出一道命令,將徐一夔斬首示衆。

這樣的文字獄實在是防不勝防,不少大臣都是因爲幾個字而相繼送命。一個叫許元的人寫了一個《萬壽賀表》,因爲其中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兩句話而遭到了殺頭之禍。因爲朱元璋認爲“法坤”音同“發髡”,意思是罵他曾經剃髮當過和尚;“藻飾”音同“早失”,“早失太平”,這不是在詛咒大明政權嗎?可憐那許元,本來想說兩句奉承的話,卻不料丟了腦袋。還有一個懷慶(今河南省沁陽縣)府學訓導(教師),因爲寫了“遙瞻帝扉”四個字而被殺。“扉”和“非”字同音,也被懷疑是在譏刺皇帝。

這一來官員們全都害怕了。字義相同的要殺頭,字音相近的也要殺頭!後來,掌管禮儀的大臣向朱元璋建議說:“陛下,臣子們都很愚昧無知,不知道什麼字應該避諱,您能否制定一個固定的格式,讓臣子們都來遵守?”朱元璋採納了他的意見。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朱元璋命人撰寫了賀表的格式,頒佈天下。官吏們如遇到慶賀謝恩的事,照賀表的格式抄寫一份就行了。

但文字獄並沒有從此而停止,不少官員因爲寫錯了字而遭殺害。明朝初年,山東兗州有個名叫盧熊的知州,他給朱元璋上了一道奏書。不知是盧熊大意,還是書吏抄寫時粗心,竟把“兗”字誤寫成“袞”字。朱元璋看後大發雷霆,惡狠狠地罵道:“這奸賊太無法無天了,竟然叫我滾蛋哩!”就這樣,一個州官的腦袋又搬了家。

徐達既是朱元璋的老朋友,也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他的妻子謝氏和馬皇后非常要好,馬皇后經常邀請她到宮中歡宴。這一天,謝氏又被邀請到了宮中,她在和馬皇后閒談的時候說到:“你們家的房子又高又大,真漂亮啊!”馬皇后聽了非常高興,後來她就把這些話告訴了朱元璋。不料,朱元璋聽了不但不高興,臉色反而沉了下來。他暗地裡派人闖入徐達家裡,一陣亂棍,把謝氏活活打死了。然後,他派人把徐達叫到面前,對他說:“我給你除了一害,你應該高興纔是啊!”在封建社會裡,誰能惹得起皇帝啊?徐達只好忍氣吞聲地叩頭謝恩。馬皇后得知這個消息心裡非常難過,她怒氣衝衝地找到朱元璋,質問他爲何下此毒手。朱元璋向她解釋說:“謝氏羨慕咱們家的房子,說不定還想取代咱們呢!你可別小看這些婦人的話,很多災難都是由她們引起的,這謝氏老在徐達耳邊煽風,時間一長,難免徐達會動心。到那時候,我們的江山可就保不住了!”朱元璋單憑這一句平常的話就斷定別人要造反,將謝氏活活打死了。

朱元璋大興文字獄,官員們一旦被牽連進去,就很難保全性命。在這種文字獄中,只有一個人僥倖地保住了一條活命。他就是翰林院的編修官,名叫張學正。

張學正爲人耿直,敢說敢幹,朱元璋非常討厭他。有一天,朱元璋終於找了個藉口,把他從翰林院貶到了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在那裡做了一個學官。這一年,春節到了,又該向皇帝進獻賀表了。在他的賀表中有這麼兩句話“天下有道”和“萬壽無疆”。朱元璋看後大怒,罵道:“這老東西還在誹謗我。”

他派人把張學正押到京城,當面問罪。朱元璋問他說:“張學正,你罵我是強盜,我要用極刑來處罰你,你還有什麼話可說?”張學正面無懼色,說道:“陛下,我有一句話,如果您能讓我說出來,我死而無怨。”朱元璋怒氣未消,狠狠地說了一個字:“講!”張學正答道:“依照陛下的規定,表文不許瞎編,一定要出自經典。臣寫‘天下有道’,這是先聖孔子的話;‘萬壽無疆’是《詩經》上臣子祝福國君的話。這怎麼說我在誹謗您呢?”朱元璋被問得啞口無言,只好把張學正釋放了。

朱元璋的文字獄給明朝政治帶來了很壞的影響,這也正是明太祖的最大過失之一。

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9章 大禹治水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7章 伯昌治岐
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9章 大禹治水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7章 伯昌治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