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

陳武帝建立南陳王朝的時候,北方的東魏、西魏已經分別被北齊、北周代替。公元550年,東魏高歡的兒子高洋建立了北齊,公元557年,西魏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建立了北周。北齊和北周互相攻戰,到北周武帝時,滅掉了北齊,統一了北方。

北周武帝是個比較有作爲的皇帝,但是繼承他的周宣帝卻是一個荒淫暴虐的人。周宣帝死去後,他的岳父楊堅奪取了政權。公元581年,楊堅即位,建立隋朝。這就是隋文帝。

在北方政治上動亂的時候,南陳王朝獲得了一個暫時的安定局面,經濟漸漸恢復起來。但是傳到第五個皇帝,卻是一個荒唐得出奇的陳後主。

陳後主名叫陳叔寶,是個完全不懂國事,只知道喝酒享樂的人。他大興土木,造起子三座豪華的樓閣,讓他的寵妃們住在裡面。他手下的宰相江總、尚書孔範等,都是一夥腐朽的文人。陳後主和寵妃經常在宮裡舉行酒宴,宴會的時候,讓他們一起參加。大家通宵達旦地喝酒賦詩,你唱他和;還把他們的詩配上曲子,挑選了一千多個宮女,爲他們演唱。

陳後主這樣窮奢極侈,他對百姓的搜刮當然非常殘酷。百姓被逼得過不了日子;流離失所,到處可見倒斃的屍體。

有個大臣傅縡(音zài)上奏章說:“現在已經到了天怒人怨、衆叛親離的田地了。這樣下去,恐怕東南的王朝就要完了。”

陳後主一看奏章就火了,派人對劉傅縡說:“你能改過認錯嗎?如果願意改過,我就寬恕你。”

傅縡說:“我的心同我的面貌一樣。如果我的面貌可以改,我的心纔可以改。”

陳後主就把傅縡殺了。

陳後主過了五年的荒唐生活。這時候,北方的隋朝漸漸強大起來,決心滅掉南方的陳朝。

隋文帝聽從謀士的計策,每逢江南將要收割莊稼的季節,就在兩國邊界上集結人馬:揚言要進攻陳朝,使得南陳的百姓沒法收割。等南陳把人馬集中起來,準備抵抗隋兵,隋兵又不進攻了。這樣一連幾年,南陳的農業生產受了很大影響,守軍的士氣也鬆懈下來。隋兵還經常派出小股人馬襲擊陳軍糧倉,放火燒糧食,使陳朝遭到很大損失。

公元588年,隋文帝造了大批大小戰船,派他的兒子晉王楊廣、丞相楊素擔任元帥,賀若弼、韓擒虎爲大將,率領五十一萬大軍,分兵八路,準備渡江進攻陳朝。

隋文帝親自下了討伐陳朝的詔書,宣佈陳後主二十條罪狀,還把詔書抄寫了三十萬張,派人帶到江南各地去散發。陳朝的百姓本來恨透陳後主,看到了隋文帝的沼書,人心更加動搖起來。

楊素率領的水軍從永安出發,乘幾千艘黃龍大船沿着長江東下,滿江都是旌旗,戰士的盔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南陳的江防守兵看了,都嚇得呆了,哪裡還有抵抗的勇氣。

其他幾路隋軍也都順利地開到江邊。北路的賀若弼的人馬到了京口,韓擒虎的人馬到了姑孰。江邊陳軍守將告急的警報接連不斷地送到建康。

陳後主正跟寵妃、文人們醉得七顛八倒,他收到警報,連拆都沒有拆,就往牀下一丟了事。

後來,警報越來越緊了。有的大臣一再請求商議抵抗隋兵的事,陳後主才召集大臣商議。

陳後主說;“東南是個福地,從前北齊來攻過三次,北周也來了兩次,都失敗了。這次隋兵來,還不是一樣來送死,沒有什麼可怕的。”

他的寵臣孔範也附和着說:“陛下說得對。我們有長江天險,隋兵又不長翅膀,難道能飛得過來;這一定是守江的官員想貪功,故意造出這個假情報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根本不把隋兵進攻當作一回事,笑話了一陣,又照樣叫歌女奏樂,喝起酒來。

公元589年正月,賀若弼的人馬從廣陵渡江,攻克京口;韓擒虎的人馬從橫江渡江到採石,兩路隋軍逼近建康。

到了這個火燒眉毛的時候,陳看後主纔有些驚醒過來。城裡的陳軍還有十幾萬人,但是陳後主手下的寵臣江總、孔範一夥都不懂得怎麼指揮。陳後主急得哭哭啼啼,手足無措。隋軍順利地攻進建康城,陳軍將士被俘的被俘,投降的投降。

隋軍打進皇宮,到處找不到陳後主。後來,捉住了幾個太監,才知道陳後主逃到後殿投井了。

隋軍兵士找到後殿,果然有一口井。往下一望,是個枯井,隱約看到井裡有人,就高聲呼喊。並裡沒人答應。

兵土們威嚇着叫喊說:“再不回答,我們要扔石頭了。”說着,真的拿起一塊大石頭放在井口,裝出要扔的樣子。

井裡的陳後主嚇得尖叫了起來。兵士把繩索丟到井裡,才把陳後主和兩個寵妃拉了上來。

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滅亡了。中國自從公元316年西晉滅亡起,經過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獲得了統一。

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8章 城濮之戰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4章 三皇世紀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4章 三皇世紀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3章 倉頡造字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
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8章 城濮之戰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4章 三皇世紀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4章 三皇世紀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3章 倉頡造字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