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

漢高祖劉邦在剷除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的過程中,分封劉姓子弟爲王,去接替空出來的王位,那就是同姓王。同姓王國起初只有九個,後來逐漸增加,傳到漢文帝劉恆的時候,已經增加到二十多個,其中領地最大的有齊、楚、吳、荊、燕、淮南等。這些王國所領有的土地,合起來佔了西漢帝國土地的大半。皇帝直接統轄的地區,僅僅只有十五個郡,並且這十五個郡當中往往還有列侯和公主的領地,真正屬於皇帝能管轄的土地,也就只有十個郡左右。

劉邦生前認爲同姓王都是他的兄弟子侄,是靠得住的,可是事實上同姓王勢力大了照樣也會造反,要來奪取皇位。漢景帝時候的七國之亂,就是同姓王想來奪取皇位的一次嚴重叛亂。

早在七國之亂以前,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和六年(公元前174年),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已經發動過叛亂,因爲叛亂的範圍比較小,很快被鎮壓下去了,影響不大。比這兩次叛亂更早一些,吳王劉濞也已經在準備叛亂了。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三十歲的時候被封爲吳王,掌管東南地區三郡五十三城的封地。他倚仗自己封國內自然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大量採銅鑄錢,煮海水爲鹽,蓄積財富。他爲了收買民心,宣佈免除封國內的賦稅,並且招降納叛,拚命擴張勢力,準備用武力推翻漢朝的中央政府。

漢文帝立自己的兒子劉啓爲太子。不久,吳王劉濞把他的兒子送到長安來,名義上是陪伴太子一塊兒學習、玩耍,實際上是送個兒子到皇宮裡作抵押,迷惑一下漢文帝,表示他並沒有謀反的野心。太子劉啓和劉濞的兒子都喜歡賭博,兩個年輕人火氣都很旺,賭着賭着就會吵起來,有時候甚至還動手打架。有一次,兩個人又打起來了。太子劉啓順手抄起賭博用的木盤,扔了過去,一下子就把劉濞的兒子給打死了。劉啓派人把死者的遺體送回吳國去安葬。吳王劉濞看到兒子的遺體,先是大哭一場,接着怒氣衝衝地說,“我和當今皇上是同一個爺爺的孫子。我的兒子既然死在長安,就應當在長安的皇陵裡安葬,爲什麼要送回來?”他派人把兒子的遺體又送往長安,硬要在皇陵裡安葬,用這種要挾的手段向漢文帝示威,並且從此以後,他就假裝有病,不再到京城裡朝見皇帝,更積極地準備造反了。

對於已經發生和將要發生的王國叛亂事件,一些擁護中央集權制度的大臣和官吏,都感到事態嚴重,應當迅速謀求解決的辦法。有個叫做賈誼的大臣,曾經給漢文帝上書,指出當時王國勢力過於強大,猶如一個人犯了腫病,一條腿腫得像腰那麼粗,一個指頭腫得像一條腿,應當趕快醫治纔好。賈誼認爲醫治的辦法最好是分割諸侯的王國,削弱他們的力量,力量小了,也就不會造反了。太子劉啓的管家晁錯(晁cháo),也跟賈誼有同樣的看法,建議漢文帝削減王國的領地,分散他們的力量。漢文帝明知他們的建議都很好,可是覺得時機還沒有成熟,不能太性急了。他只是在齊王劉側死後,因爲沒有兒子繼位,才把領地最大的齊國分成了六個小國,又把曾經發動過叛亂的淮南國分成了三個小國。

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在四十六歲那年去世了。太子劉啓做了皇帝,就是漢景帝。漢景帝任命自己的管家晁錯爲御史大夫。晁錯又一次建議削奪王國的領地。他對漢景帝說:“吳王因爲兒子被打死,假裝有病不來朝見天子,這種狂妄的行爲,按照古代的禮法應當殺頭,現在他不改過自新,反而更加驕橫,應當趁早削奪他的領地。”漢景帝說:“削奪他的領地,他造起反來怎麼辦?”晁錯說:“削奪他的領地,他早一點反,危害小一些;不削他的地,他晚一點反,準備得更充分了,危害就更大。”漢景帝認爲晁錯說得有道理,就開始實行削弱王國的措施。他先從其他幾個王國下手,先把楚國的一個郡、趙國的一個郡和膠西國的六個縣削減下來,劃歸漢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吳王劉濞看到漢景帝已經削了三個王國,下一個就要輪到他了,決定用武力對抗。他聯合了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印、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葘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一起出兵,於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發動叛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

吳楚七國的起兵的名義是“清君側”,就是要求殺掉漢景帝身邊主張削弱王國的晁錯。這當然是一個藉口,實際上是吳王劉濞糾集分裂割據勢力,想要奪取漢景帝的皇位。漢景帝一方面派太尉周亞夫和大將軍竇嬰等分頭率軍應戰,另一方面卻又不願意戰事擴大,真的把晁錯殺了,藉以緩和七國敵對情緒。漢景帝雖然殺了晁錯,可是吳楚七國仍然沒有停止軍事行動,還是一個勁兒的向西北進軍。

被漢景帝派去平亂的太尉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很善於用兵。他接受平亂的任務以後,對漢景帝說:“楚國的軍隊很剽悍,跟他們正面作戰很難取勝,應當斷絕他們的糧道,才能制服他們。”漢景帝批准了周亞夫的作戰計劃,周亞夫領兵出發了。

軍隊來到霸上,有個叫趙涉的人攔住周亞夫的馬車獻計說:“吳王劉濞佔據的地方很富饒,他招兵買馬,想要造反已經很久了,這次您出兵去征討,他一定會在半路上山勢險峻的地方設下埋伏,襲擊您的隊伍,所以您千萬不要從老路行軍;應當走藍田,出武關,直奔洛陽,走這條路雖說遠一些,路上要多花一兩天時間,但是走這條路出於吳王他們的意料,他們一定沒有防備,等到您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他們一定會大吃一驚,以爲您是從天而降。”周亞夫接受了趙涉的意見,大隊人馬從右路直奔洛陽。

趙涉的建議果然起到了出奇制勝的作用。周亞夫率領的大軍很快截斷了吳楚聯軍的糧道,使得聯軍的糧食供應發生很大困難,士兵由於飢餓,紛紛逃散。周亞夫乘機發動猛烈進攻,把吳楚七國聯軍打得大敗。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帶了幾千人、衝出重圍,逃到長江南岸的丹徒(今江蘇省丹徒縣)。他想去聯合東越兵捲土重來,可是周亞夫早已懸賞一千斤金子購買他的腦袋,所以東越人不但不幫助他,反而乘機殺了他,把他的腦袋獻給了周亞夫。至此,歷時約三個月的吳楚七國之亂,終於被平定下去了。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戰勝了地方封建割據勢力。從此,漢朝才真正成爲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社會才進一步得到安定,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纔有了可靠的保障。

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94章 張良學藝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7章 伯昌治岐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7章 伯昌治岐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
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94章 張良學藝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7章 伯昌治岐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7章 伯昌治岐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