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程嬰救孤

晉景公時,趙盾去世,由兒子趙朔繼承爵祿,率領下軍。趙朔的夫人是晉成公的姐姐,那就是說,趙朔是景公的姑爹了。這時,朝中有位大臣,叫屠岸賈,擔任司寇的重要職務,專管刑獄。他在靈公的時候,就得到靈公的寵信。靈公幹的很多壞事,大半是他出的主意。謀害趙盾,他也曾出謀獻策。靈公被殺,趙盾沒有追究他的錯誤,仍留他在朝中供職,但他不思悔改,對桃園事件卻一直耿耿於懷。趙盾一死,他以元老自居,利用手中權力,拉攏了朝中很多將軍,陰謀剷除趙家勢力以消除心腹之患,達到獨自控制政局的目的。

桃園事件本來過去多年了,中間還經過了成公的統治時期,屠岸賈因爲是司寇,他利用職權又把這件事翻了出來。他託名是要懲罰殺害靈公的人,這樣,自然由此而牽涉到趙盾。“弒君之罪”,非同小可,在那時是要滅族的。他把這個案件告訴朝中大臣,以求取得他們的支持。屠岸賈說:“殺靈公,趙盾就算不知道,但他仍然應負首要責任。他的罪是大的。他死了,他的子孫卻仍然在朝中擔任要職,那以後又怎麼懲處犯罪的人呢?請你們同意我的意見,按照法規將他們處置。”大夫韓厥說:“靈公被殺,趙盾當時不在都城,已逃亡在外。事件發生以後,先君成公認爲他是沒有罪的,所以沒有殺他。現在他死了,你卻要殺他的子孫,這就違背了先君成公的意願。隨意亂殺大臣,隨意亂殺人,就是破壞國家安定的亂臣。這樣的大事不去請示景公,這是心目中沒有君主的表現。”屠岸賈仗着他手中掌握的刑獄大權和朝中黨羽的勢力,根本不聽韓厥的意見。韓厥見情況緊急,立即去告訴趙朔,要他趕快逃跑。趙朔不願意走,他說:“你一定不會讓我趙氏一門被斬盡殺絕,只要能留下一條根,我死也沒有什麼怨恨了。”韓厥見趙朔執意不走,也沒有辦法,答應了他的要求,以後就託詞有病,既不上朝,也不出門了。屠岸賈瞞着景公,假造景公的命令,以司寇的身分,擅自帶了他信任的一批武將到下宮攻打趙家。結果,把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都殺了,四人的家小,無一留者。

趙朔的妻子身懷有孕,事情發生的時候,她急忙逃往景公宮中躲了起來。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對趙朔的一位親密朋友程嬰說:“他一家都被殺光了,你爲什麼還忍心活着,不盡忠去和他們一道死呢?”程嬰說:“趙朔的夫人身懷有孕,假若有幸而生一男孩,我要好好地撫養他,以保趙家祭祀不絕。假若生一女孩,那時我再死不遲。”沒有好久,趙朔的妻子分娩,生一男孩。屠岸賈得到了這個消息,馬上帶了一些人到宮中搜查。事情發生得這樣突然,這是趙妻等人萬萬沒有料到的。情況緊急,沒有時間作更多的考慮,趙朔的妻子急中生智,忙把這個剛出生的嬰兒藏在褲襠裡,心裡一面怦怦地跳,一面暗暗地禱告:“趙家如果活該滅族,你就哭;如果不該絕祀,你就不要發出一點聲音。”在那如狼似虎地搜索中,那嬰兒竟在褲襠裡睡着了。屠岸賈雖然猖狂,但在宮中對成公的姐姐還是不敢加害,所以這次化險爲夷。程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他知道屠岸賈是絕不會罷休的。他對公孫杵臼說:“今天他們沒有達到目的,以後一定會再來,怎麼辦?”公孫杵臼說:“撫養遺孤、並幫助他恢復家業,與死比較,哪一樣難一些?”程嬰說:“死,當然容易。”公孫杵臼說:“趙朔對你恩重如山,你就勉強選擇這項難的任務吧!我選擇容易做到的,請讓我先死。”於是,兩人商量,設法找到了一個同樣大小的嬰兒,將他包上漂亮的小被子背在背上,一齊躲到郊外山中。入山不久,程嬰從山中出來,對屠岸賈信任的那些將軍說:“我沒有能力,不能撫養趙氏孤兒,更不能幫助他以後恢復家業,哪一個能給我千兩金子,我願意告訴他趙氏孤兒的地方。”那些人聽了,很是高興,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馬上答應了他的要求,要他帶路,出動軍隊進山捕捉。杵臼見程嬰告密,帶人進山,故意大罵:“程嬰,你真是個無恥的小人!下宮遭難的時候,你和我沒有盡忠而死,就是爲了要保全趙氏這一條血脈,現在你卻出賣我。我們即使不能撫養這個小孩成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忍心出賣他呀!”杵臼抱了那嬰兒大聲號哭:“天呀!天呀!趙氏這個孤兒有什麼罪過啊!我請求你們不要殺他,只殺我好了。”那些人不同意,於是把杵臼和那嬰兒一起殺了。屠岸賈和他那班親信以爲趙氏孤兒確實已死,斬草已除根,沒有後患了,都很高興。然而,趙氏真正的孤兒卻因此而保全下來,程嬰抱着他隱匿到山中去了。

十五年之後,景公生病,使人占卜問原因和兇吉。卜辭中的意思是:大業的後裔有蒙受冤屈的在作祟。景公不理解其中含義,派人請韓厥來解釋。韓厥知道趙氏孤兒還在,就對景公說:“大業的後裔在晉已經被滅族而斷絕祭祀的,那莫非就是趙氏麼?他的祖宗自中衍開始都是嬴姓。中衍的相貌,長得人面鳥嘴,與衆不同。到殷商時候,他輔佐殷帝大戊,從那時一直到周朝,他的後裔都有高尚的品德和顯赫的功績。周厲王、周幽王暴虐驕橫,他的後裔離開周而到晉國。從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代代立有功業,並沒有絕過祀。到你手裡,卻滅掉趙家宗室,全國人民對此都感到悲痛,所以就反映在占卜的兆上面了。這個問題,需要你自己考慮和處理。”景公問:“趙氏還有沒有後人?”韓厥趁此機會就把真實情況告訴了景公。於是,景公和韓厥商量如何恢復趙氏孤兒的職位。景公要韓厥首先把孤兒和程嬰偷偷地接到宮中藏起來。因爲屠岸賈這時已把持了朝政,黨羽多、勢力大,萬一走漏風聲,景公也是無能爲力的。有一天,朝中諸將到宮中問候景公的病情,景公說:“你們知道我的病是怎麼起的嗎?”諸將說:“不知道。”景公說:“就是由於世代功勳趙家蒙受冤屈而起的。”諸將說:“趙家己沒有後人了,那怎麼辦呢?”景公說:“還有後人。”於是,要程嬰和趙氏孤兒出來相見,趙氏孤兒已取名爲武。諸將感到疑惑,景公說:“當年你們殺掉的是別人的小孩,真正趙朔的兒子在這裡,就是他。”景公用手指着趙武。諸將見勢不好,準備脫身而走,但韓厥事先在周圍已佈置了很多人,諸將不敢動彈。他們只好一方面推卸責任,一方面討好景公,他們對景公說:“下宮那次屠殺趙家的事件,是屠岸賈一手製造的。他假借你君主的名義,調遣我們去執行這個任務。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哪個敢如此膽大妄爲呢?你沒有病的時候,我們就曾想來向你要求存立趙氏的後嗣。現在你的命令,也是我們的願望。”景公聽到他們這樣說,就要程嬰和趙武過來一一拜見諸將。於是,這些將軍和程嬰、趙武一道去討伐屠岸賈,滅其族,爲趙家伸了冤。景公把原來趙家的田邑發還給趙武。

等到趙武二十歲,已成人,程嬰乃向大夫告別。他對趙武說:“當年下宮遭到的那次禍患,很多人都盡忠死了。我不是怕死貪生,我是想保存趙氏的後裔,現在你已繼承了祖業,長大成人。恢復了原來的爵位,我的任務也完成了,我要到地下去告訴趙盾和公孫杵臼。”趙武聽了,啼哭不止,對他磕頭,一再哀求他不要這樣。趙武說:“我願意不辭勞苦而親身伺候你一輩子,以報答你的恩德,你怎麼忍心拋開我而去死呢?”程嬰說:“不行!公孫杵臼他們認爲我能夠完成這個任務,所以要我留下,他們先我而死。他們正在等我彙報好消息呢!如果我不去,他們以爲我的任務沒有完成。”於是,自殺。趙武傷心極了,像對待父母一樣,穿了三年孝服,劃定一塊專供祭祀的地方,春秋兩季,按時祭祀。世世代代不斷。

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98章 鴻 門 宴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68章 殺馬立誓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86章 屈原沉江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63章 美女西施
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98章 鴻 門 宴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68章 殺馬立誓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86章 屈原沉江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63章 美女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