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

商朝後期,奴隸主統治階級愈來愈奢侈腐朽,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商王武乙,用泥土和木頭做了“天神”的偶像,還叫別人也象他一樣,與這個泥人搏鬥。他又別出心裁地把一個裝滿血的大皮囊掛在空中,用箭射破流血,叫“射天”,藉以取樂。他不理政事,成天沉湎於打獵逐獸。有一次出外狩獵遇到了大雷雨,被暴雷擊死了。經過商王文丁,到了他孫子帝乙時,奴隸制的商王朝更加衰落。這時整個社會。“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象開鍋一樣,奴隸主貴族和奴隸、平民的矛盾,被征服的各方國與商王朝的矛盾,都達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奴隸制的商王朝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

就在奴隸制的商王朝江河日下,氣息奄奄的時候,西方的一個周民族—天天強大起來。到了古公亶父時,在岐山一帶建造了房屋、宮室,設置了官吏,周族進入了階級社會。

古公亶父爲了保障周族的生存和發展,開始臣服商朝,爲的是聯合商朝共同對付少數民族的侵犯。爲了周族的興盛,古公亶父大力蒐羅人才。他曾教育他的子孫們說:“把真正有本領的人請來以後,周國才能強大起來。古公亶父爲了這個目的,不傳長子,而特意把王位傳給最有本事的小兒子季歷。季歷曾朝見商王武乙,得到了商王賞賜土地三十里和玉、馬等財寶。季歷又打敗了周圍一些少數民族,掠得了很多財富和奴隸,商王文丁曾封季厲爲畜牧官——牧師。周族一天天強大,引起了商王朝的恐懼。後來,文丁藉故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姬昌繼承了王位。

姬昌被封爲“西伯”(是西方諸侯的首領),又叫文王。周與商王朝之間存在的這種隸屬關係,在1976年陝西周原出土的一萬多片周初甲骨中得到了反映。1號卜骨記述了周文王曾在紂父帝乙的宗廟祭祀商祖成唐的事情。84號卜骨提到的“周方伯”,可能就是指周文王被封之事。文王一方面繼續按后稷、公劉發展農業的辦法做,一方面按照古公亶父,季歷的辦法,爲的是早日把周國治理強大,報商朝欺負他們的大仇。他牢牢地記住了古公亶父讓他們廣爲蒐羅人才的囑咐,對有本領的人十分敬重,有時中午飯都來不及吃好,也要招待那些“賢才”。不少當時著名的能人,聽到周文王廣求“賢才”的消息,紛紛跑到周國去投奔他,其中不少是商王朝著名的大臣。

商朝有一個大臣崇侯虎,把周人聚集力量,準備反商的情況報告了商紂王。商紂王聽了十分惱火,馬上把周文抓起來關在羑(y6u有)裡(今河南湯陰縣北)。後來,周文王手下的那些能幹的人想出了一條妙計:用美女、好馬和大量財寶獻給紂王,表示周國對商朝的“忠誠”。貪婪的商紂王果然中計,解除了對周文王的懷疑,而且還賜給他弓、矢、斧、鉞等儀仗,表示授與文王對一些小國有自行征伐之權。文王被放出後,更是恨透了商紂王,一心想早日報仇。他爲了找到一個能輔佐他滅商的人才,費盡了心思,到處物色。

有一次文王借出去打獵的機會,去訪求人才。在渭水的南岸,遇到了一個釣魚的老人。他與這個白髮蒼蒼的老人搭了話,愈談愈投機。從那個老人滔滔不絕的議論和他對洽國安邦這一套精闢的見解,認識到他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周文王高興地說:“像你這樣有本領的人,我們的老太公盼望好久了!”從此,把這個老人叫做“太公望”。周文王馬上把他請上了車子,與他一起回到王宮,封他爲專管軍事的太師。

這位老人姓姜,名尚,字牙,又叫姜子牙。他老家住在東方,祖先在舜時當過大官司,曾與禹一起治水,立過大功,被封在呂,所以又姓呂。到了夏朝以後,呂姓子孫逐漸分化,有的成爲窮人,呂尚時家裡就已經很窮了。他年輕的時候,爲了維持生活,在商都朝歌宰牛賣肉,後來又到孟津開過酒鋪。雖然他很有才華,但在商朝懷才不遇。真是歲月不饒人,一晃就成了七十多歲的老人,但他還一心想找到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後來聽說西方的周文王廣求賢者,便成天在岐山西南渭水支流,有一條小河叫茲泉的源頭凡谷釣魚,等待着遇到周文王的機會。

呂尚釣魚,也真有點時運不好。他釣了三天三夜,也不見魚來上鉤。氣得他甩掉了帽子,脫下了衣服。正在他想不出釣上魚的辦法,十分着急的時候,有一個農夫對他說:“你再釣魚時,把魚線搞得細一點,魚餌弄得香一點,下鉤時輕一些,不要使魚驚動!”呂尚按這個辦法一試,果然鉤鉤不空。呂尚從釣魚中,明白了一個道理:和釣魚一樣,要想滅掉商朝,必須悄悄地做好準備,一切要從長計議,但不能打草驚蛇。

周文王自從找到了呂尚,事事與他商量,用各種計謀動搖商朝的統治基礎。從此,周文王一面加強本國的治理,一面做團結周圍各小國的工作。虞、芮等一些小國都歸順了周朝,周朝的力量一天天增強了。然後對西面的一些少數民族大舉征伐,滅掉犬戎和密須(今甘肅靈臺),消除了後顧之憂。接着東渡黃河;滅了黎國(今山西長治西南),又佔領了邗(今河南沁陽),從邗又回師滅掉了商西部重要同盟國崇,抓到了大批俘虜。由於不斷的對外戰爭,周國奴隸制有了很大發展,在灃水西岸修建了豐京(今陝西長安西北)。從此以後,三分天下,周文王有其二,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大大的超過了商王朝,一步步向商都朝歌進逼,奠定了周滅商的基礎。

周文王沒有來得及完成滅商的夙願,便得病死去了。他的兒子姬發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武王。呂尚繼續輔佐周武王聚集力量,準備時機,終於在牧野徹底打垮了商朝的主力軍,約公元前1027年,商朝滅亡了。呂尚由於在伐商的戰鬥中爲周朝立了大功,被封在齊(今山東中、南部),成爲歷史上齊國的始祖。

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4章 三皇世紀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8章 城濮之戰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4章 三皇世紀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94章 張良學藝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9章 大禹治水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
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4章 三皇世紀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8章 城濮之戰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4章 三皇世紀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94章 張良學藝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9章 大禹治水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