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

大明九卿衙門的權力是在不停變化的。

任何熟悉官場運作的人都明白,影響部門權力的因素很多,絕對不是《大明會典》上規定了什麼就是什麼的。

衙門主官的能力高低,歷史演化的進程。

最有名的就是大明三法司的地位變遷了。

明初的時候,大理寺曾經一度壓制刑部,成爲司法中樞。

緊接着都察院開始崛起,掌握了案件的審覈權力,並通過巡撫巡案系統,掌控了地方上的司法權。

到了如今,刑部又佔據上風,通過控制司法解釋和案件複覈的權利,成爲權力最大的法司部門。

而有的皇帝比較喜歡使用錦衣衛鎮撫司來處理案件,所以有時候都察院還會被排除在三法司外,在武宗朝三法司就是刑部、大理寺、錦衣衛。

而通政司是屬於那種祖上闊過,那是一直萎靡到現在的衙門。

祖上闊過,是指在朱元璋的時期,那時候朱元璋鼓勵百姓告狀,通政司負責受理這些案件,朱元璋也通過這個方法,懲辦了不少地方上的貪官。

但是繼任的皇帝,對於審理這種越級告狀沒有興趣,通政司的就失去了信訪督查權,變成了九卿衙門中的跑腿部門。

可從李一元這位前通政使開始,事態逐漸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職能上,朝廷補貼驛站的開支,通政司逐步掌控了驛站的控制權,南北二京的驛站網絡,現在都掌握在通政司的手裡。

蘇澤奏請建設的“西北軍情快驛”,“漕運快驛”和“海驛”,這三條新的驛路體系,也都是朝廷撥款,如今也掌握在通政司手裡。

此外京師周圍的民驛,也是通政使運營,這些民驛的結存雖然要上繳戶部,但是通政司手裡多了一筆“活錢”。

最讓楊思忠驚訝的,是蘇澤真的讓兵部弄出了快船。

這是一種奇怪形狀的船,細長船體,尖銳的船首,還有高桅多帆的結構,這種快船被蘇澤命名爲“飛剪船”,被運用於沿海港口之間的消息傳遞。

這種快船的航行速度極快,可以迅速往來於沿海幾個港口城市。

這艘船試航之後,就被市舶司訂下,用來在沿海各市舶司之間傳遞銀票底本。

只可惜工部那邊說,這種飛剪船的建造還有幾個技術難點,尖銳的空心船首需要最熟練的工匠才能製造,而風帆材料更是大問題,現有的織物強度不夠,工部嘗試了很多材料,最後使用了絲綢和棉麻的混合織物,但是成本居高不下。

但是最大的問題,還是能操縱這種高速帆船的船員緊缺。

近海高速航行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需要船長對於近海的海況十分了解。

如果航行到深海,那就要對海圖更熟悉,還要能熟練使用各種導航定位技術。

登萊海務教習所最優秀的學員,才能出任飛剪船的船員,這也制約了這種船的發展。

但是在蘇澤這份奏疏中,就提出了要給通政司配備飛剪船,他寫道:

“然沿海萬里,商旅輻輳、軍情孔急,現有驛傳路徑迂迴,陸路崎嶇,水路經運河輾轉,公文往復動輒經月,每遇海疆警訊或市舶急務,恐遺緩誤機宜。”

“請於東南沿海通衢要港,如寧波、泉州、廣州等處,各增設通政司經歷所一屬。責成該屬專掌飛剪船調遣,於諸港口間接遞往來文書。凡關海防軍情、市舶急件、重大災異及聖諭欽件等緊要消息,皆可籍此‘海驛’飛傳。”

而蘇澤奏疏的後半段,則是請求朝廷按照朝鮮的“前例”,在南洋呂宋設立通政署,聯絡當地的漢人,蒐羅南洋諸國的消息,加強和南洋各藩屬國之間的聯絡。

通政使楊思忠合上了蘇澤的奏疏。

這就是通政司權力變化的原因。

以往的通政使,不過是比六科更早的讀到羣臣奏疏,實際上就是遞送公文的機關。

通政司在大明這個以公文處理國務的王朝是很重要的,但是重要並不代表有權利。

而現在的通政司,是一個涵蓋了大明幾條主要驛站網絡,要在全國各地建立經歷所,傳遞全國情報的衙門。

這也就意味着通政司將會成爲大明情報上傳下達的樞紐。

使用飛剪船,南京的消息從上海縣的碼頭出發,直接航行到直沽的碼頭,再通過直沽和京師間運河邊的石板路快馬傳遞系統,最短十五天時間就能送到京師。

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飛速。

不僅僅是南京,廣州的消息也可以通過海驛急遞,一個月內京師就能拿到廣州的公文。

此外還有海外消息。

馮學顏派駐朝鮮之後,朝鮮通政署迅速開展工作,梳理了朝鮮國內的消息,每半個月都發一份簡報來京師,現在大明皇帝對朝鮮的動態,甚至要比朝鮮國主都要清楚。

除此之外,馮學顏爲了能儘快立功回朝,還在朝鮮蒐羅有關倭國的消息,也形成專案發回京師。

如果按照蘇澤的奏疏,再設立南洋通政署,日後南洋的情報也能被通政司掌握。

這些通政經歷所,日後要分佈在沿海城市、西北軍情節點、遼東棱堡、西南要道上,還要分佈於海外。

在官場上,比別人知道更快更早就是權力。

楊思忠明白這一點,通政司的權力正在逐步膨脹。

前提是蘇澤這份奏疏能夠執行。

楊思忠輕釦指節,但是這份奏疏的阻力不在外廷,而是在內廷。

——

——【模擬開始】——

《快船海遞公文並請設南洋通政署疏》當日送到內閣,內閣全體贊同你的奏疏,奏疏被送到了內廷。

司禮監使絆子,讓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點:340點】

【是否使用100點威望值,強行通過奏疏?】

“是。”

【100點威望值已經扣除,剩餘威望值:240點。】

蘇澤看着模擬的結果,這次是司禮監阻擾自己的奏疏。

仔細一想,好像還真是,這份奏疏等於讓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

而皇帝原本的耳目是誰?

東廠和錦衣衛。

很顯然,司禮監看出了這一點,所以要阻撓奏疏實施。

好傢伙,自己這些日子都忙着和外廷鬥智鬥勇,都忘記了內廷了。

也對,對於太監來說,他們的權利來自於皇帝的信任。

如果連消息渠道都被外廷壟斷,那內廷就更沒有話語權了。

司禮監三巨頭只是低調,不和外朝爭權,但不代表他們就是軟弱可欺,甘願讓出手裡最重要權力的。

看來自己還是思慮不夠周全。

蘇澤越發覺得要推動變革的難處,這是自己有金手指查漏補缺的,如果沒有,可能一條利國利民的政策,不知不覺中就得罪了不少人。

京師這麼多勢力,但凡跳出來幾個阻攔,事情就辦不成了。

改革難啊!蘇澤也明白了,爲什麼改革先驅都要先立威,然後再用近乎於矯枉過正的方式推動改革。

如果不這麼做,怕是連第一步都邁不過去。

但是解決這個問題只用了100威望點?——

楊思忠拿着內閣票擬過的蘇澤奏疏,來到了司禮監。

楊思忠將奏疏交給了李芳,李芳的眼睛眯起來,正準備翻看奏疏的時候,楊思忠又說道:

“李掌印,本官也有一份密奏。”

密奏?

密奏不需要經過內閣和六科,是官員直接向皇帝的上書。

當然,密奏也是繞不開司禮監的。

和喜歡搞秘密政治的清代不一樣,大明朝的公文體系,是非常排斥密奏的。

正經大臣誰上密奏啊!

所以大明的密奏,基本上都是一些向皇帝問安拍馬屁的奏疏。

皇帝自然也是懶得看這些,大部分密奏都是司禮監回個消息就行。

但是通政使的密奏,李芳還是鄭重的接下了。

等到楊思忠走後,李芳拿起了蘇澤的奏疏。

這一次李芳越看越是皺眉。

如果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那各地的製造司和市舶司太監呢?

東廠和錦衣衛呢?

能成爲內廷第一人,李芳很自然想到了這裡。

李芳放下蘇澤的奏疏,又拿起了楊思忠的密奏。

在通政司經歷所中安置東廠和錦衣衛的人?

李芳沒想到,這位看起來古板的通政使,竟然這麼圓滑?

李芳也明白了,爲什麼楊思忠不上公開的奏疏了,這密奏被外廷看到,他不得被人噴死?

這位楊通政,還真是個人物。

李芳暗暗感嘆,以前通政司是個沒權的衙門,大家都不重視,裡面的官員大抵上都是沒什麼前途的。

可沒想到,這位大銀臺能屈能伸,願意和內廷合作。

也對,如果真的在各地建立這個經歷所,內廷的情報能力大大加強。

內廷還可以使用通政司的急遞體系,這樣就不用自己搭建傳遞消息的網絡了。

雙贏要比雙輸強。

李芳將兩份奏疏都遞給了馮保和陳洪,兩人自然也是支持的。

對於馮保來說,這是讓東廠錦衣衛權力擴張的良機。

而對於執掌內承運庫的陳洪來說,如果能用上通政司的驛遞系統,那各地市舶司的商業消息也能快速傳遞,也對於內廷也是極大的加強。

——

二月二十六日。

蘇澤在詹事府內,看着系統的結算報告。

【皇帝下旨,在沿海開港城市設置通政經歷所,使用海驛遞送要情,並在南洋設置通政署,聯絡南洋諸國,蒐羅南洋的情報。】

【通政使楊思忠和內廷達成默契,在經歷所中安排一名東廠太監或者錦衣衛,和內廷共享驛遞系統。】

【海驛的出現,提升了行政體系的運行效率,加強了朝堂對全國的掌控。】

【南洋通政署讓大明的旗幟重新出現在南洋。】

【南洋通政署首任署長,通政司經歷張宣駐紮南洋,大揚大明國威,南洋諸國國主挽留張萱數十次,留駐南洋二十年,強化了對南洋的控制。】

【大明國祚+5】

這次竟然加了五年國祚?

想想也對,行政體系效率的提升,對國家是有百利無一害的事情。

不過這個南洋通政署的署長,常駐南洋二十年,這也太慘了。

蘇澤爲這個不認識的官員默哀。

原來是通政使楊思忠和內廷達成了交易,才讓奏疏通過了。

這位通政使是個人物啊。

蘇澤也沒想到,這位不顯山不漏水的大銀臺,如此能屈能伸,情願和內廷合作。

設立通政經歷所的奏疏如此輕易通過,蘇澤再次抽出一份空白的題本。

既然如此,乾脆一鼓作氣,趁熱打鐵,徹底將驛遞體系的改革改完!

《請設通政郵遞司疏》!

其實他早有整合大明驛路體系的想法了。

大明朝這套統治機器,就是一座層層架構的屎山代碼,驛站體系就是起精髓。

大明驛路體系複雜,京師附近的官驛名義上是通政司管理,但是供養驛站的責任又劃給了順天府。

除了官驛之外,各地方官府還有自己的急遞鋪。

兵部下設車架司,負責軍驛的事務。

工部還有專門的漕運驛站體系,就連禮部的學政部門,也又屬於自己的傳遞渠道。

還有各地鎮守太監,錦衣衛設立的各種半官方渠道。

大明的驛遞體系就是典型的缺乏總體規劃,又喜歡重複建設,又浪費又低效的典型。

蘇澤想要將全國的郵政驛站工作,整合到通政司,新成立一個通政郵遞司,估計反對聲最大的就是兵部了。

兵部自有一套軍情遞送的系統,由兵部車架司負責。

蘇澤看過戶部的帳,每年朝廷在車架司投入大量的軍馬銀錢,兵部不可能乖乖放手。

可反過來,如果兵部軍驛這個硬骨頭啃不下來,其他衙門更不願意乖乖讓渡權力了。

最後還是要試一試。

現在通政司已經和內廷聯手,現在是提出方案的最好時機。

蘇澤原本就有草案,迅速寫完了奏疏,塞進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模擬開始】——

《請設通政郵遞司疏》當日送到內閣,你請求將通政司改名爲通政郵遞司,在全國交通樞紐設置通政經歷所,負責全國的郵遞事務。

內閣贊同你的奏疏,奏疏被送到了內廷。

兵部強烈反對你的奏疏,兵部奏議軍驛體系的重要性,隆慶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點:400點】

【是否使用300點威望值,強行通過奏疏?】

竟然只要300點?

這還等什麼?蘇澤果斷選擇“是”!

【300點威望值已經扣除,剩餘威望值:100點。】

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74章 襲職盛況第94章 《海國記》(三更)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48章 流黜(加更!)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242章 樹典型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94章 《海國記》(三更)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242章 樹典型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242章 樹典型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122章 《興文教以隆聖治疏》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280章 節省威望點的新用法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28章 徐階罷相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91章 上架感言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159章 春分賭約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46章 叩闕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96章 三策(五更)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59章 日用之道?第253章 水毒病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68章 傳承第95章 最終人選(四更)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21章 立儲之功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28章 徐階罷相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35章 馮保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57章 思退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304章 鐵路第96章 三策(五更)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56章 宰輔之才第128章 模擬成功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253章 水毒病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253章 水毒病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94章 《海國記》(三更)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85章 橙色道具第15章 圈子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15章 圈子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131章 莫須有第178章 國本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55章 壓力怪
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74章 襲職盛況第94章 《海國記》(三更)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48章 流黜(加更!)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242章 樹典型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94章 《海國記》(三更)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242章 樹典型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242章 樹典型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122章 《興文教以隆聖治疏》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280章 節省威望點的新用法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28章 徐階罷相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91章 上架感言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159章 春分賭約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46章 叩闕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96章 三策(五更)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59章 日用之道?第253章 水毒病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68章 傳承第95章 最終人選(四更)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21章 立儲之功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28章 徐階罷相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35章 馮保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57章 思退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304章 鐵路第96章 三策(五更)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56章 宰輔之才第128章 模擬成功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253章 水毒病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253章 水毒病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94章 《海國記》(三更)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85章 橙色道具第15章 圈子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15章 圈子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131章 莫須有第178章 國本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55章 壓力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