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聖人無名

第135章 聖人無名

李春芳這段日子心情不錯。

朝廷沒什麼大事情,內閣的日常事務,有高拱、張居正和趙貞吉在,李春芳大可以放心的“無爲而治”。

李春芳平日裡要做的,就是保持一下內閣的平衡,在三人意見不一致的時候站出來拍板一下,政務就能安穩的運轉。

無爲無爲,並不是無所作爲,而是要有爲才能無爲。

李春芳看來,黃老不是不好,而是除了西漢開國的那些人精,後人鮮少能將黃老玩好的。

沒辦法,黃老一派還是太注重資質了。

比如李春芳奉行的執政思想,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因之循理,固能久長。”

黃老絕對不是因循守舊,而是要能主動適應社會發展而改變政令。

而李春芳心中最好的皇帝,則是先帝嘉靖那樣的皇帝。

所謂“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羣臣生亂。家於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開?開閉不善,不見原也。有主周。”

簡單的說,就是爲人君的必須要知道世間的一切道理,如果君主不通人情道理,那麼羣臣就會發生騷亂。

人間沒有一點聲音是不正常的,對內對外都沒有交流,又怎能知道天下大事的演變呢?開放或封閉使用不當,就無法發現善政的根源,可見爲人君者必須普遍通曉事理。

當然,在李春芳看來,當今皇帝比起先帝還是差了一些,畢竟世宗皇帝用人還是很厲害的,今上則還要依靠內閣來執政。

用內閣就用內閣吧,李春芳也認爲只要“主上無爲,臣下有爲”,大明朝也不會出事。

李春芳走進內閣,先看到自己桌案上的報紙,劉珺已經貼心的將《西遊記》那版放在了最上面。

李春芳看了一眼正在整理碳爐子的劉珺,對這位印君舍人更是滿意。

坐下後,劉珺遞上來熱騰騰的茶水,李春芳看向這一期的第四版,卻發現除了西遊記之外,報紙上還印了一隻活靈活現的猴子。

“這是?”

劉珺說道:

“聽報館那邊說,年關將至,報紙上也要沾點喜慶。蘇翰林讓印刷坊的匠人刻了版畫。”

“聽說這一期報紙一份難求,有人說這齊天大聖能祈福避邪,都將版畫剪下來貼在門上。”

李春芳再一看,報紙上的猴子活靈活現,雖然是寥寥數筆,卻能看出定是書畫大家的手筆。

再一看,果然是出自徐渭。

李春芳是知道徐渭的才幹的,這猴子畫得和他心中的一樣,而且蘇澤爲了喜慶,還不辭辛苦的專門用紅色印刷。

“這猢,蘇子霖還真有幾分巧思。”

李春芳臉上的笑容一閃而過,卻被劉珺捕捉到,他低着頭說道:

“首輔,中書科多訂了幾分報紙,今日送到首輔家中。”

李春芳則搖頭說道:

“讓大家都帶回家吧,也算討個吉利。”

劉珺立刻說道:“那下官就替中書舍人們,謝謝首輔的恩德。”

就在內閣氣氛融洽的時候,通政使李一元,終於抱着蘇澤的奏疏來到了內閣。

滯留大臣的奏疏,通政使是要負責的。

李一元壓了蘇澤的奏疏一天,今天大早上就抱着奏疏,親自來到了內閣。

這份奏疏遞上去,將是怎麼樣的腥風血雨,李一元已經想象到了。

昨天,他召回了通政司放假的人員,只等着今天奏疏遞上去,再迎接言官的暴風驟雨。

踏入內閣,李一元見到了李春芳。

一見到是李春芳,李一元反而一喜。

他提前來內閣,就是爲了先和閣老們通氣。

而李春芳,就是他最想要見到的人。

聖人無名,李春芳看似在內閣毫無存在感,但是通政使李一元知道,李春芳在內閣有定海神針的作用。

如同見了救星一樣,李一元遞上奏疏,對着李春芳說道:

“李閣揆,這份奏疏請您過目。”

李春芳看向李一元,通政使親自送奏疏不同尋常,接過奏疏後,看到上書人的名字,李春芳就苦笑起來。

李春芳慢慢的將奏疏讀完,接着他長嘆一聲:

“這猢猻,是非要鬧得過年也不得安生。”

李一元眼巴巴的看着李春芳。

“取揭紙來。”

李春芳對着劉珺喊了一聲,接着他又站起來說道:

“等等,這份奏疏我親自送入宮中。”

“啊?閣揆,這不合制吧?”

李一元身爲通政使,吃驚的看着李春芳,內閣首輔請求奏對,那也是要通過通政司的。

而且奏對是奏對的流程,李春芳這算什麼?

李春芳看向李一元說道:

“所以請李銀臺隨我一起入宮。”

李一元的腦袋宕機了,這裡面怎麼還有我的事情啊?

李一元更加的後悔,他不清楚李春芳要做什麼,但是他知道一旦讓言官知道自己摻和進了這件事,日後肯定要盯着自己口誅筆伐。

完啦完啦!

李一元再次後悔,爲什麼上次登聞鼓事件後不堅定地辭官,就算調去南京養老也好啊。

但是李春芳都這麼說,李一元也只能點頭同意。

一路無話,李一元就是跟在李春芳的身後,宮中的太監也奇怪爲什麼是內閣首輔和通政使一起進宮,但是很快皇帝就傳召兩人前往御書房。

李一元心中閃現過了無數的結果,事情到了這一步,他也已經明白了。

自己唯一的生路,就是皇帝堅定的支持蘇澤,壓下六科都察院的反對聲,那通政司就能安然過年。

難道李首輔就是爲了這個入宮?爲了說服皇帝支持蘇澤?

李一元偷偷看看前面的李春芳,事到如今,他也只能祈禱李春芳能說服皇帝,堅定的站在蘇澤這一邊。

——

御書房。

隆慶皇帝的心情不錯。

年底戶部彙報,今年風調雨順,夏秋二糧的徵收順利。

整個隆慶二年,也沒發生太大的事件,小股的叛亂也被迅速平息。

倭亂平息,蒙古人也沒有大規模南下,自從譚綸到任薊遼後,也是剿撫並用,迅速安定了局勢。

國庫扭轉了往年的赤字,甚至還有所有盈餘。

隆慶二年,可能是近十年來,國家財政狀況最好的一年。

隆慶皇帝明裡暗裡的暗示,想要辦一場元宵燈會。 但是內閣之中,高拱裝傻,張居正反對,趙貞吉也沒有支持。

隆慶皇帝最近在想,如何說動內閣首輔李春芳,讓他支持自己辦元宵燈會。

聽到了李春芳和通政使李一元求見,隆慶皇帝立刻下令召兩人來御書房。

見到李春芳,皇帝笑容滿面:

“李師傅可是很久沒入宮了。”

李春芳也是皇帝的經筵官,這句李師傅,算是皇帝主動拉近了和李春芳的距離。

“陛下,老臣今日來,是爲了蘇子霖的奏疏來的。”

李春芳不吃皇帝這一套,他捧起奏疏,對着皇帝恭敬的說道。

司禮監掌印太監李芳接過了李春芳的奏疏,送到了隆慶皇帝的面前。

首輔入宮是談正事的,皇帝也覺得無趣,只能看起奏疏來。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

作爲皇帝,隆慶皇帝還是稱職的,他讀完了蘇澤的奏疏,眉頭皺在一起。

通政使李一元的臉色更難看了,如果皇帝立場模糊,那言官就會更來勁,到時候奏疏就會堆滿通政司。

等到皇帝看完了奏疏,揉了揉眉頭,隆慶皇帝看向李春芳,他已經明白爲什麼李春芳這個首輔要親自入宮,原來是爲了蘇澤這份奏疏。

“李首輔,你怎麼看?”

既然是公事,隆慶皇帝就稱呼李春芳職務了。

李春芳躬身說道:

“陛下,臣以爲蘇翰林的奏疏可行。”

隆慶皇帝意外的看向李春芳,自己這位內閣首輔,平時極少發表意見,但是每次發表意見也都能在內閣一錘定音。

也虧着李春芳在內閣,要不然高拱和張居正立刻就能鬥起來。

歷史上也是這樣,李春芳離職後,高拱張居正鬥爭立刻公開化,這也是隆慶皇帝死的早,要不然就是另外一場內閣大戰了。

揉了揉眉頭,其實皇帝也對六科都察院煩透了。

隆慶皇帝又想起了去年的元宵燈會,也是這幫言官反對,內閣才迫於壓力不肯辦。

整個隆慶二年,皇帝也是多次懲罰言官的,但是這些人依然不斷的鬧事。

蘇澤奏疏中那句,“憲綱肅而讜論興,官謗息而實事舉”,也確實讓皇帝心動了。

但是心動還是不夠的。

涉及到言官系統的改革,如果沒有內閣的強力支持,強行改革反而會惹得一身騷。

權術強如嘉靖,有時候面對言官也是無可奈何。

蘇澤對於六科和都察院的改革方案,以六科督導都察院,在以都察院督查地方,用績效來約束言官,扭轉務虛空談的風氣,作爲皇帝自然是支持的。

但僅僅是李春芳一個人的意見,還不足以讓隆慶皇帝改變想法,年關將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隆慶皇帝又問道:“是卿一人的意見,還是內閣的公論。”

李春芳說道:

“通政使今早剛剛將蘇澤的奏疏送到內閣,這是臣一人之見,但是也可以是內閣的公議。”

隆慶皇帝明白了李春芳的意思,就是這份改革六科和都察院的方案,內閣整體上是支持的。

也對,無論是高拱還是張居正,都是想要變革的。

趙貞吉雖然在政治上偏向保守,但是身爲內閣輔臣,應該也會支持改革臺諫。

皇帝更加動心了,但是他還是嘆氣說道:

“可六科都察院那邊?”

李春芳卻智珠在握的說道:

“陛下只要願意支持蘇子霖的奏疏,臣自然有辦法。”

隆慶皇帝疑惑的看向李春芳,但是看到李春芳不想說的樣子,他只能說道:

“若是能讓六科都察院少些物議,那可以按照蘇澤的奏疏試行。”

李春芳得到了皇帝的承諾,又對身後的李一元說道:

“李通政使,這份奏疏能否留在宮中一陣子,不要發到六科。”

“這個。”

李一元遲疑了,滯留奏疏,這是違反工作紀律的事情。

但是看到皇帝和內閣首輔的目光,李一元這個區區通政使,也只能拱手稱“唯”。

——

臘月二十二。

史館已經鎖衙了,今天一大早,沈一貫就衝進了蘇澤的家。

“子霖兄!六科和都察院打起來了!”

蘇澤疑惑的看向沈一貫。

臘月十九日,蘇澤的奏疏遞交到了通政司,就這樣石沉大海,【手提式大明朝廷】也沒有任何反應。

難道是被通政使扣下了? щщщ ●тт kΛn ●¢〇

蘇澤對通政使李一元的瞭解,他沒這個膽子啊?蘇澤都差點忍不住衝到通政司,詢問李一元這個通政使不是把自己的奏疏搞丟了。

蘇澤忐忑了一天,今天也就釋然了。

反正威望點已經扣除了,系統一定能完成目標的。

可沒等到言官彈劾自己,卻等到了六科和都察院互掐,蘇澤問道:“到底怎麼了?”

沈一貫氣喘吁吁的說道:

“子霖兄!六科的幾名給事中上書彈劾都察院,現在都察院也揪着六科彈劾呢!”

“啊?”

沈一貫說道:“還不是爲了孫翰林的事情,都察院用訪單作威作福,京師百官已經忍了很久了,這次孫翰林燒炭自殺,六科給事中彈劾都察院,總算是做了點正事!”

蘇澤卻嗅到了不同尋常的氣息,他問道:“六科用什麼理由彈劾都察院的?”

沈一貫說道:“這次六科的理由倒是新奇,六科翻出來的祖制,說太祖設都察院,是用來督查兩京十三道的地方官的,現在都察院借京察之便,將監察權伸到了京官頭上。”

“都察院自然不肯善罷甘休,盯着六科給事中彈劾,聽說奏疏已經堆滿了通政司!”

接着沈一貫問道:

“是不是因爲這件事,通政司將子霖兄的奏疏給漏了?”

蘇澤搖了搖頭,自己可是當日就將奏疏親自送到通政司,這其中一定是發生了自己不知道的變化。

但是這場風波在蘇澤看來實在有些奇怪,六科和都察院雖然有摩擦,但是更多時候是共同進退,如今卻因爲京師官員的督查權爭了起來。

臘月二十三日,局勢有發生了新的變化。

(本章完)

第89章 兩級分化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15章 圈子第76章 閣部會議!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9章 藍色道具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39章 支線任務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48章 流黜(加更!)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163章 捕鯨和龍涎香第156章 大婚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58章 斷章狗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6章 畫餅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231章 喜得貴子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64章 邊關告急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168章 傳承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206章 得罪了大銀臺還想跑?第47章 助攻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275章 楚宗案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304章 鐵路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133章 考成法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156章 大婚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87章 齊發力第87章 齊發力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47章 助攻第212章 黑暗森林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122章 《興文教以隆聖治疏》第123章 丹術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58章 斷章狗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75章 引子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287章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281章 跳幫戰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75章 引子
第89章 兩級分化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15章 圈子第76章 閣部會議!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9章 藍色道具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39章 支線任務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48章 流黜(加更!)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163章 捕鯨和龍涎香第156章 大婚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58章 斷章狗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6章 畫餅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231章 喜得貴子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64章 邊關告急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168章 傳承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206章 得罪了大銀臺還想跑?第47章 助攻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275章 楚宗案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304章 鐵路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133章 考成法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156章 大婚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87章 齊發力第87章 齊發力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47章 助攻第212章 黑暗森林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122章 《興文教以隆聖治疏》第123章 丹術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58章 斷章狗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75章 引子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287章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281章 跳幫戰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75章 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