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議

看完了蘇澤的奏疏,沈一貫看向蘇澤問道:

“子霖兄,你這份奏疏怕是又要引起朝野爭議了,要不要和閣老們通通氣再上?”

蘇澤奏疏開頭又是“祖制”起手。

“爲仰稽祖制、恢廓聖化、敦睦藩屬事。”

“‘明王慎德,四夷鹹賓。’故成祖膺符受籙,敕遣中使巡狩八荒,鄭和七下西洋,敕諭三十餘國,珊瑚貢柱,玳瑁盈庭,此實華夏赫赫之盛也。”

“今陛下紹統垂衣,德被遐邇,臣竊見諸蕃驛路漸疏,貢表鮮至,甚有朝貢世胄如苦兀者,亦斷貢百載。”

“伏乞陛下稽永樂舊章,申明萬國來朝之制,清點藩屬,再彰聖朝綏遠之猷。”

看到這裡,沈一貫頭皮發麻,王世貞的鴻臚寺和自己的主客司又要忙起來了。

果不其然,蘇澤首先就沒有放過鴻臚寺。

“乞敕禮部會同鴻臚寺,重訂《諸蕃朝貢則例》。仿苦兀歲貢巨木二百根,賜鹽鐵千擔之例,各依道里遠近、物產豐薄,分歲貢、期貢、特貢三等。”

“伏惟陛下奮永樂之遺烈,敕使四出,再下西洋!”

看完這裡,沈一貫再次看向蘇澤,忍不住說道:

“子霖兄,朝中怕是又有劉大夏之議了啊!”

蘇澤點頭,他也明白這份奏疏的阻力。

其實“再下南洋”,大明也不是沒有議論過。

這就要說到成化年劉大夏焚燬鄭和海圖的事情了。

成化年,曾經有皇帝身邊的太監進言,要重新開啓鄭和下西洋。

於是皇帝派遣太監去兵部搜尋《鄭和海圖》,卻被當時兵部車架司郎中劉大夏阻攔。

劉大夏的理由是,“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也。舊案雖存,亦當毀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無哉!”

劉大夏於是將鄭和下南洋的海圖和福船圖紙都藏了起來,堅持不肯交給太監。

事後劉大夏將海圖焚燬,鄭和海圖從此失傳。

離譜的是,劉大夏藏匿燒燬鄭和海圖的行爲,卻在明代作爲勸諫君王的典型。

後來劉大夏還官至兵部尚書,當時的人都覺得這是他勸諫皇帝的功勞。

“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

這句話也成了明代中期堅持禁海的理由之一。

當然,如今海禁已開,但是朝中依然有不少大臣反對,更不要說組建船隊再下西洋了。

沈一貫已經可以想見朝野恐怖的反對聲。

蘇澤的手指輕敲書案說道:

“鄭公下西洋乃是成祖功績的明證,是讓周圍藩屬沐浴王化的王道聖事,爲什麼要反對呢?”

沈一貫看着蘇澤裝糊塗,接着說道:

“可下西洋耗資巨大。”

蘇澤搖頭說道:“耗資巨大,但是海貿利潤豐厚,戶部和市舶司如今都看到了。”

“就是民間做買賣,也知道先投入本錢,再收其利。”

“再者,下西洋也是由近及遠的,第一次去南洋諸國就行了,等後幾次再遠行,先讓南洋諸國復貢來使,慢慢推進就是了。”

“再說了,萬國朝邦,這又豈是一筆買賣?怎麼能用盈虧來算計?”

沈一貫搖頭說道:“子霖兄,這些道理你我都知道,但是依然不妨礙有人要反對你。”

蘇澤說道:

“所以我纔要上書朝廷,請求陛下和閣老們斟酌。”

“但是在我看來,下西洋是有百利的事情。”

沈一貫知道蘇澤的行事風格,於是他拿起筆說道:

“子霖兄,主客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這事情也和我有關,我也附署。”

“肩吾兄,這。”

沈一貫說道:

“這次出使草原,沈某也見到了寰世之宇,通商互市是利國利民的事情,我就是贊同子霖兄的奏疏才附署的。”

通商,開海的好處顯而易見,沈一貫只是擔憂朝中的保守派意見太大。

但是蘇澤堅持要上疏,沈一貫也不猶豫,直接站在了蘇澤的一邊。

蘇澤也看出來了,這一次沈一貫並不是出自友誼附署,而是真心的贊同自己的意見才署名的。

穿越至今,蘇澤終於在朝廷中培養起了一個進步派的團體。

這個團體可能現在的力量還很小,但只要隨着時代的發展,這個進步團體一定能獲得更大的力量。

——

通政副使楊思忠,拿着蘇澤的奏疏來到了內閣。

高拱第一個看完了蘇澤的奏疏。

其實在上疏前,蘇澤已經拜見過高拱,高拱對這份奏疏也沒有把握。

開埠和組織艦隊下西洋,完全是兩個概念。

倭亂平定後,朝廷的有識之士都看到了海禁不可維持,所以開港幾乎是必然選擇。

倭亂以後,海防體系已經破壞,朝廷根本沒有能力阻止走私,在這種堵不如疏的情況下,開海就自然而然成爲共識。

換句話說,大明的開海,一方面是部分利益相關方的推動,更大的則是被時局所迫。

所以隆慶開關選擇了漳州月港這個扭捏的地方。

而蘇澤請求開港登萊,以及開港直沽,羣臣也是捏着鼻子認了。

開港之後,這些港口確實帶來了大量的財富,這也讓朝中對開港的態度逐漸軟化。

但是組織艦隊下西洋就不一樣了。

海上風險大,而且下西洋是需要花錢的,羣臣也看不到好處。

這一點上,蘇澤倒也不苛責羣臣目光狹隘。

中華文明一直都是個陸權國家,而且物資上高度自給自足。

在這個背景下,海外殖拓的利潤遠不如對內挖掘。

士大夫也都一種規勸君主節慾的政治主張,認爲皇帝追求財富和名望,會給國家帶來災難後果。

這也是劉大夏燒燬鄭和海圖,卻獲得士大夫尊重的原因。

所以高拱也吃不準羣臣對於蘇澤這份奏疏的反應。

但是很多守舊的士人,肯定會認爲蘇澤是阿諛皇帝的佞臣。

高拱是一個務實的人。

登萊開港,其中的好處顯而易見,而這次苦兀朝貢,解決了登萊造船的木材問題,也讓高拱看到了海外的利益。在高拱看來,開海是一件有利於大明的事情,那組織船隊重下西洋,恢復西洋諸國的朝貢,似乎也是不壞的選擇。

所以高拱看完了蘇澤的奏疏,還是寫下了積極的票擬意見,算是支持蘇澤所議。

奏疏送到了張居正手裡。

蘇澤自然不可能和張居正密議,這樣做是觸犯政治默契的。

張居正仔細看完了蘇澤的奏疏,看完後張居正也不得不承認,蘇澤抓時機的能力真的很強。

在苦兀加貢的時候提出“重下南洋”,蘇澤在把握皇帝心思這一塊上,已經不亞於他這個閣老了。

但張居正思考的是另外的事情。

作爲執掌戶部的閣臣,張居正第一個想到的是:錢從哪裡來,第一批艦隊的規模是什麼樣的?

登萊直沽開埠,已經讓張居正看到了海洋貿易的好處。

無論是港口鑄幣利潤,還是流入的大量白銀,甚至登萊海輸節約的運輸成本,張居正已經成爲堅定的海貿派。

而蘇澤提議重下西洋,聯絡失貢的藩屬國,重建以大明主導的南洋秩序,張居正自然也是支持的。

但是作爲戶部尚書,張居正也要算賬。

鄭和下西洋耗資巨大,這也是後世詬病的原因。

雖然現在國庫充盈,但是明年可能要和草原開戰,西南也有異動,花錢的地方也不少。

如果和鄭和下西洋一樣,組織幾十艘寶船,上萬人規模的艦隊,那國庫肯定是承擔不起的。

根據戶部檔案,一次鄭和下西洋的消耗,差不多就在二百萬兩銀子左右,這幾乎佔到了朝廷歲入的十分之一。

如果皇帝要搞這麼大規模的艦隊怎麼辦?

錢從哪裡來?

其次就是有沒有能力再組建這樣的艦隊?

永樂初年,華北平原還是有大量森林的,成祖朱棣遷都興建紫禁城,加上數次下西洋,將這些森林都砍伐殆盡了。

就是有苦兀貢木,要組建這樣龐大的艦隊也絕非易事。

除此之外,如今也缺乏經驗豐富的水手。

張居正將自己的顧慮寫在票擬意見上,然後將奏疏交給了趙貞吉。

趙貞吉看完了蘇澤的奏疏,想到的是軍事上的事情。

佛郎機人(葡萄牙)和紅夷人(西班牙)艦隊進入南洋,南洋到底是個什麼局勢,大明心中也沒有底。

而這些西洋蠻夷的船隻堅固,大明在屯門海戰中已經見識過了。

大明能在屯門海戰中取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明動用了能在近海作戰的火攻船,如果在海上遭遇這些西洋蠻夷的艦隊怎麼辦?

東南倭亂剛剛平息,如果再引發海疆的動亂,這個責任趙貞吉也承擔不起。

趙貞吉寫下了自己的票擬意見,請求朝廷從長計議,先命令廣東福建的海備衙門蒐羅南洋的情報,摸清楚西洋蠻夷的實力,再派遣艦隊南下。

等三位閣老都票擬了意見後,這份奏疏又送入司禮監。

司禮監三巨頭又拿着奏疏來到了皇帝的御書房。

隆慶皇帝聽李芳讀完了奏疏,也覺得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就效法成祖派遣艦隊南下。

但是他又看完了三位閣臣的票擬意見後,又猶豫了起來。

隆慶皇帝也逐漸冷靜下來,張居正和趙貞吉的擔憂也是對的。

但是看着蘇澤的奏疏,皇帝又有些捨不得。

隆慶皇帝又想起了成祖遺詔。

“司禮監怎麼看?”

馮保和陳洪都低着頭,李芳實在躲不掉,只能說道:

“陛下,茲事體大,還是請九卿共議吧。”

沒辦法,哪個太監要是慫恿皇帝下南洋,都要打上奸佞的名號,就是李芳也不敢沾這件事,只能將事情踢給外朝。

隆慶皇帝聽完也覺得有道理,他說道:

“那就讓九卿共議。”

緊接着隆慶皇帝又拿過蘇澤的奏疏,仔細看了兩遍後,又問道:

“蘇澤就上了一封奏疏?”

李芳點頭,隆慶皇帝說道:

“這不是蘇澤的風格啊。”

“這廝每次上書,都會將事情計算清楚,爲何這次上書就只有空發議論,連重下南洋的章程都沒有?”

李芳也反應過來,蘇澤的奏疏風格鮮明,他不僅僅會提出問題,還會將解決問題的方案羅列其中。

但是這一次蘇澤的奏疏卻只提了下南洋的時候,具體的事情一概沒提。

隆慶皇帝轉念一想,對李芳說道:

“蘇澤這廝不老實了,還有東西沒說。”

是不方便在奏疏中說的?

還是說蘇澤這封奏疏,是投石問路試探朝堂風向?

隆慶皇帝及很快反應過來,他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好點子,他對着李芳說道:

“讓蘇澤在九卿面前廷辯!”

這下子讓李芳也整不會了,他疑惑的看向隆慶皇帝,這九卿廷辯是什麼東西?

“廷辯”古已有之,就是大臣在朝堂上公開辯論。

宋代文臣就經常在皇帝面前請求廷辯,說服皇帝和百官支持他的政見。

大明朝的政務體系逐漸轉化爲公文體系治國,朝會也逐漸虛無化儀式化,廷辯這種事情一般只會發生在各部衙門中,也就是官員就具體的事務發表意見辯論。

隆慶皇帝理清了思路說道:

“讓蘇澤在九卿前廷辯,講述他再下南洋之議,再將廷辯記錄下來形成奏議。”

這下子李芳明白了,這是然蘇澤在九卿面前講清楚他“再下南洋”的主張,皇帝在考慮要不要贊同他的奏疏。

——

當蘇澤接到皇帝讓他在九卿面前廷辯的時候,他驚訝的看向李芳。

他也沒想到隆慶皇帝竟然這麼有創意,搞出“九卿廷辯”出來。

這一次的上書,蘇澤沒有用【手提式大明朝廷】模擬。

原因也很簡單,蘇澤這份奏疏就是用來投石問路的。

蘇澤準備用這份奏疏將反對意見都引出來,再上一份奏疏一一反駁,然後再提出一個靠譜的計劃上書。

這樣也能說服一部分大臣支持自己,大大減少威望點的消耗。

可蘇澤沒想到,隆慶皇帝竟然想出了讓自己在九卿面前辯論的方法。

我?蘇澤,和九卿辯論?

第84章 邊亂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112章 塗色遊戲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44章 拆臺子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22章 升遷途徑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82章 代王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21章 立儲之功第78章 公私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159章 春分賭約第96章 三策(五更)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52章 貢監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242章 樹典型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91章 上架感言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57章 立成法第60章 物價指數(加更加更)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4章 高拱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8章 會館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39章 支線任務第25章 再升官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98章 捷報(七更)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9章 藍色道具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17章 威望增加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254章 蒸汽機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13章 請修國史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38章 徐文長第25章 再升官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281章 跳幫戰第53章 化緣禮部第15章 圈子
第84章 邊亂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112章 塗色遊戲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44章 拆臺子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22章 升遷途徑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82章 代王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21章 立儲之功第78章 公私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159章 春分賭約第96章 三策(五更)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52章 貢監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242章 樹典型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91章 上架感言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57章 立成法第60章 物價指數(加更加更)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4章 高拱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8章 會館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39章 支線任務第25章 再升官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98章 捷報(七更)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9章 藍色道具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17章 威望增加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254章 蒸汽機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13章 請修國史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38章 徐文長第25章 再升官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281章 跳幫戰第53章 化緣禮部第15章 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