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詳議武監

蘇澤站在官員的隊伍中,蒙古稱臣,四海晏平,這句天可汗似乎也沒喊錯。

京師百姓這句呼喊,也讓把汗那吉反應過來。

他從小就仰慕漢化,也對自己的爺爺俺答汗和叔叔黃臺吉不滿,早就有投奔大明的想法。

他乾脆也跟着喊道:

“順義王向天可汗之子呈送貢物!”

說完,把汗那吉將一個精緻的匣子舉過頭頂,對着朱翊鈞說道:

“殿下,這是成吉思汗的馬鞭。”

聽到這裡,衆人紛紛吸一口氣。

俺達汗的全名是孛兒只斤·俺答,從姓氏就知道,這是黃金家族的血脈。

身爲成吉思汗的子孫,手裡有幾件成吉思汗的遺物也是正常的。

但是俺達汗竟然在第一次朝貢的時候,就將如此具有象徵性的物品上貢給大明,足以可見在東勝衛之戰中,棱堡和新式火炮給蒙古人多大的震撼!

朱翊鈞好奇的看着平平無奇的馬鞭,但是聽說是成吉思汗用過的東西,忍不住將馬鞭拿了起來。

朱翊鈞將馬鞭拿起來的時候,在場的百姓都歡騰起來!

這是在太祖驅逐元庭後,成吉思汗後人向大明表示臣服的標誌,這樣的武功,當然是配得上一句天可汗的。

京師城外的歡呼聲,很快就由太監送到了宮內。

隆慶皇帝年後身體有些微恙,也有鍛鍊太子的想法,所以纔派遣小胖鈞去迎接使團。

但是聽完了太監的彙報,隆慶皇帝又後悔起來,爲什麼自己沒有親自去呢?

聽說了京師百姓都口誦“天可汗”之名,隆慶皇帝更是覺得全身舒坦到了極點。

這是自己父皇一輩子都沒有達到的偉業啊!

不,這是成祖都沒有達成的偉業!

當年成祖七徵塞北,也只是讓蒙古人逃跑,而自己是讓蒙古人稱臣,連成吉思汗的馬鞭都進貢了啊!

隆慶皇帝越想越是激動,對身邊的李芳說道:

“速速開宮門,讓太子將馬鞭送來!”

“朕要親自告廟,將馬鞭獻給列祖列宗!”

——

正月十六,京師各大衙門逐步開始恢復辦公。

過年期間,《新樂府報》、《新君子報》和《商報》這三大民報都只是減少了版面,並沒有停刊,所以剛剛到了正月十六,羅萬化就急着打開了報館,趕着要將年後第一期的報紙編排出來。

蘇澤本想要在年後偷懶幾天,卻在上班第一天就接到了皇帝的口令,要求他會同兵部和定國公徐文壁,把武監辦學的方案給定下來。

蘇澤不得已在上班第一天就去了定國公府上。

明日就是兵部議事的日期,皇帝在年後上班第二天就着令兵部商議武監的事情,足以可見皇帝對武監的重視。

這大概也和上元節前,百姓那一聲“天可汗”有關。

都是“天可汗”了,怎麼能沒有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呢?

而蘇澤也知道,皇帝讓他提前一天來定國公府上,就是做好明日談判的預案,確定談判的底線。

定國公徐文壁也不敢在蘇澤面前擺什麼國公的架子,他很清楚皇帝讓他和蘇澤一起去兵部,還是要以蘇澤爲主。

能不能好的結果,都要看蘇澤的,所以他姿態很低的在國公府門前迎接蘇澤。

蘇澤看着這位大明首席大祭司,一雙打理得很好的鬍鬚,這是大明上層階層的特點。

明代官場並沒有強制蓄鬚的要求,很多官員也都是刮鬍子的。

比如蘇澤這些年輕官員,基本上也都是不蓄鬚的。

原因也很簡單,鬍鬚是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打理的。

如果不打理,鬍鬚就會亂糟糟的,吃飯都要沾一鬍子的湯。

只有有人伺候的權貴,纔會故意留長鬚,他們還會給鬍鬚塗上各種保養的藥膏,維持鬍鬚的亮澤。

徐文壁其實年紀並不大,他摸着烏黑的美髯,親自帶着蘇澤進入國公府。

國公府果然富麗堂皇,不過蘇澤也沒心情欣賞國公府的景色,來到書房後,徐文壁迫不及待的說道:

“蘇翰林,明日去兵部,你有幾成勝算!?”

幾成勝算?

自己又不是來兵部幹架的,幾成把握是什麼意思?

但是看到堂堂定國公,此時一副畏畏縮縮的樣子,蘇澤不由的嘆氣,大明的勳貴是真不中用啊!

看來這些年,勳貴都被兵部壓的很慘。

徐文壁接着說道:

“今日一早,陛下就召我進宮。”

蘇澤嚴肅起來,行禮說道:“請陛下諭令。”

徐文壁揮揮手說道:

“不用這麼正式,陛下只是幾句叮囑,陛下說了,此番能爭取多少爭取多少,實在爭取不到就算了,只要能把武監儘快辦起來就行。”

徐文壁說的話如同啞謎一樣,但是蘇澤很快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皇帝要的是武監的主導權。

wωw ¸TTkan ¸℃o

可隆慶皇帝對此也沒有底,所以才讓徐文壁來叮囑自己,在武監的事情儘量爭取利益,適當的時候也可以向兵部妥協,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先把武監搞起來。

蘇澤無語的看向徐文壁,本以爲定國公已經夠慫了,沒想到皇帝更慫。

不是,你天可汗呢?

蘇澤嘆息一聲,也明白皇帝的無奈。

雖然皇帝可以下旨任命武監的人員,但是無論是皇帝本人,還是定國公徐文壁,都沒辦法親自來運營這個武監。

最後辦學這個事情,還是要落在兵部頭上。

如何讓兵部辦好武監,這就是成了皇帝最頭疼的事情。

文官使絆子的辦法實在是太多了,隆慶皇帝還在裕王府的時候,就已經見識過了他們的手段了。

蘇澤看向徐文壁問道:

“徐國公,這武監的事情,總共就五件事,‘大義’、‘財權’、‘教務權’、‘人事權’、‘考覈權’。”

蘇澤掰着指頭給徐文壁分析道:

“武監的軍官是效忠陛下的,陛下又親任監正,那入學的武生就是天子門生,這大義陛下已經佔住了。”

定國公連連點頭,皇帝也對他說過類似的話。

蘇澤又說道:

“辦學是要花錢的,而且培養合格的軍官,可不是一筆小開銷。”

定國公問道:“要多少銀元?”

蘇澤豎起手指說道:

“一名武生,一年至少要一百銀元。”

定國公倒吸一口氣道:

“這麼多?”

蘇澤說道:“民間都有說法,窮文富武。國子監的讀書人,只要每個月一石米的廩膳,然後給他們書讀,就算是加上紙張費用,一個月兩三銀元也足矣了。”

“可武監生不同,兵書要讀,騎馬射箭,鳥銃火炮,這些都是要花銀元的。”

“有個跌打損傷,還要出錢養着,每日的伙食都要比國子監生好,才能頂得住日常操訓。”

蘇澤這帳自然沒算錯,近代軍官的培養成本是極其高昂的。

如此高昂的培養成本,但是培養的卻是要吃苦上戰場的軍官,貴族子弟反而會逃離軍校。

所以近代歷史上很多國家,讀軍校,成了貧苦百姓實現階級突破的唯一機會。

這也是爲什麼近代國家中,新式軍官團體往往會成爲進步勢力的原因。

蘇澤的想法和隆慶皇帝一樣,先把軍校辦起來。

目前軍校招收的,就是勳貴和衛所軍官子弟。

但日後總是有機會,可以向普通百姓招生。

蘇澤看向定國公徐文壁道:

“這筆銀元誰出,誰就能佔據主動,這就是所謂財權。”

徐文壁明白了蘇澤的意思。

如果武監的費用是外朝從國庫出,那兵部就能在武監中佔據更多的話語權。

而如果皇帝將這筆銀元出了,那兵部就無法插手武監的財政事務。

徐文壁當然沒辦法這個時候就回答蘇澤,他點頭表示會向皇帝報告。

蘇澤繼續說道:

“接下來就是武監生的課程了。”

“既然要讀書,總要有個學習的綱要,就像是讀書人科舉要以四書五經爲綱一樣,這武監生兩年時間要學什麼,怎麼學,這些就是‘教務權’。”

徐文壁連連點頭,蘇澤接着說道:

“蘇某的想法,是將兩年的學制分成兩半。”

“第一年先入學,學習兵法韜略,並習練武藝,再灌輸以忠君愛國的理念。”

“第二年開始,則分爲‘騎兵班’、‘步兵班’、‘炮兵班’,分別傳授不同的兵種的操練和作戰技巧。”

徐文壁眼睛一亮,果然蘇澤是有辦法的。

蘇澤話鋒一轉說道:

“這教務權可以讓給兵部,但是所編寫的教材,必須要陛下親自審定,而武監的教官,也必須要通過教務的考覈才行,不能是紙上談兵之輩,需要能領兵作戰。”

徐文壁連連點頭,他也明白了蘇澤的意思。

編寫教材這種繁瑣的事情,還是交給文官比較好,反正只要皇帝最終把關就行了。

對於皇帝來說,教官的人選要比教材重要。

所以蘇澤要求加上一點,教官也要完成同樣的訓練要求,也要能參與實戰。

這一點就可以刷掉大部分的文官了。

徐文壁連連稱讚,只是他也沒有仔細想想,在大明舊有的勳貴和衛所體系中,同樣也沒有這樣的教官。

如今能有這個素質的軍官,大部分都在戚繼光俞大猷他們編練的抗倭新軍中。

當然,對於皇帝來說,這些也都是“自己人”。

蘇澤埋下了伏筆後,接着說道:

“教務權說完了,人事權剛剛蘇某也說了,最後就是考覈權了。”

“如果最終考覈權還在兵部手裡,那武監還是要被兵部鉗制。可若是褫奪兵部的授官之權,又有違祖制和《大明會典》,兵部又要再起議論。”

徐文壁連連點頭,這也是皇帝最擔憂的地方。

但是考覈的權利,又是最重要的權利。

之所以這些勳貴和軍戶子弟,願意來上武監,不就是爲了自己的前途嗎?

可如果最後的考覈權還在兵部手裡,那兩年認真讀書又有什麼意義?

這也是皇帝最糾結的地方。

蘇澤說道:

“下官倒是有一個辦法。”

“蘇翰林請講!”

蘇澤說道:

“其實這個辦法也簡單,就是將職位和差事分開。”

“職位和差事分開?”

蘇澤點頭說道:

“百戶、千戶、指揮使,這些是職位,武監生要承襲職位,還按照《大明會典》的規定,交給兵部確認。”

“但具體的差遣,則根據在武監中的成績排名來。”

“排名靠前的武監生,可以優先選擇更好的差遣,可以分到更容易立功的軍隊。”

蘇澤這個辦法,其實就和宋代的官制差不多。

百戶、千戶、指揮使,這些軍中職位原本就是世襲的,蘇澤想要乘機將這些職位虛無化,徹底變成只決定待遇的虛位。

然後在這個基礎外,建立一套新軍的差遣體系,也就是新的軍官職位。

這樣一來,就可以繞過兵部,同時又能推動蘇澤計劃已久的新軍改革。

蘇澤本來就沒準備將這些軍官放回到原本的衛所中。

新軍官自然是要給新軍準備的,有了這批進步軍官作爲骨架,蘇澤就可以打造新軍了。

然後等到新軍力量佔據上風的時候,在徹底廢除大明這套又低效又腐敗的衛所軍體系。

當然,飯要一口一口的吃,當務之急蘇澤和皇帝的意見一致,儘快將武監建設起來纔是當務之急。

徐文壁將蘇澤說的意見記下來,又匆忙入宮,向皇帝彙報了今日的談話。

隆慶皇帝聽完連連點頭,原則上同意了蘇澤的意見。

但是在出錢的問題上,皇帝又開始猶豫不決。

設立武監,可不單單是學費。

修建武監的花費,也必然也是一筆巨大的數字。

次日,正月十七。

就在京師很多衙門還沉浸在年節氛圍中的時候,兵部上下瀰漫着緊張的氛圍。

在兵部尚書霍冀的帶領下,兵部侍郎曹邦輔以下,兵部各司的主官都嚴陣以待。

定國公徐文壁的馬車抵達兵部,當徐文壁和蘇澤從馬車上下來的時候,霍冀命令打開兵部的正門。

一衆兵部官員站在正門後的儀門前,這架勢讓定國公徐文壁都緊張起來。

他回頭看了一眼跟在自己身後半步的蘇澤,莫名覺得安心許多。

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35章 馮保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123章 丹術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96章 三策(五更)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254章 蒸汽機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24章 徐階思退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70章 倦鬼之說第47章 助攻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91章 上架感言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69章 寡斷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76章 閣部會議!第24章 徐階思退第84章 邊亂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83章 親親尊尊第76章 閣部會議!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81章 清田第133章 考成法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55章 壓力怪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50章 辦報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157章 立成法第23章 講學之風第57章 思退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50章 辦報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25章 再升官第23章 講學之風第163章 捕鯨和龍涎香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275章 楚宗案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13章 請修國史第242章 樹典型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37章 講讀東宮第21章 立儲之功第9章 藍色道具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133章 考成法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52章 貢監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124章 約稿高拱
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35章 馮保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123章 丹術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96章 三策(五更)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254章 蒸汽機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24章 徐階思退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70章 倦鬼之說第47章 助攻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91章 上架感言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69章 寡斷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76章 閣部會議!第24章 徐階思退第84章 邊亂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83章 親親尊尊第76章 閣部會議!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81章 清田第133章 考成法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55章 壓力怪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50章 辦報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157章 立成法第23章 講學之風第57章 思退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50章 辦報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25章 再升官第23章 講學之風第163章 捕鯨和龍涎香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275章 楚宗案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13章 請修國史第242章 樹典型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37章 講讀東宮第21章 立儲之功第9章 藍色道具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133章 考成法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52章 貢監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124章 約稿高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