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

臘月二十三。

皇宮的鯨油燈下。

燃燒的燭火下,隆慶皇帝在大殿內來回踱步。

“成國公怎麼樣了?”

李芳垂目說道:

“陛下,太醫令回報,怕是難撐過今晚了。”

隆慶皇帝一屁股坐在龍椅上,長嘆一口氣。

不知道爲什麼,從今年開始,皇帝逐漸對死亡敏感起來。

成國公朱希忠,如今大明名義上的勳臣之首,前任帝國“大祭司”,先後六十六次代表皇帝祭祀。

這位先帝十五年繼承成國公之位,兢兢業業操辦皇家典禮儀式的老臣,從今年初下不來牀了。

繼任者就是定國公徐文壁。

這樣一位元老重臣,皇帝當然要御賜恩寵的。

隆慶皇帝派遣太醫,又親賜湯藥,但是眼看着是無力迴天了。

就在這個時候,京師傳來一陣鐘聲,隆慶皇帝知道這位老國公走了。

隆慶皇帝的神情有些暗淡。

成國公是先帝朝重臣,曾經在火災中救過先帝,後來在先帝朝的政治鬥爭中,一直都是堅定的站在自己這邊。

先帝駕崩後,大行皇帝的典禮儀式和自己的繼位儀式,也都是成國公操辦的。

“報喪使還沒到!?”

隆慶皇帝有些不悅,國公這樣級別的重臣去世,國公府應該派出孝子作爲報喪使,先來皇宮報喪。

李芳知道皇帝心情不好,連忙寬慰道:

“應該快到了。”

就在這個時候,門外太監來通傳,成國公家的次子朱時坤叩闕報喪。

“宣!”

成國公世子朱時泰要留在家中主持喪事,所以派出次子作爲報喪使。

隆慶皇帝想起了朱時坤,這是成國公最喜愛的次子,在朱希忠死前,一直都想給次子謀個差事。

國公府只有由長子繼承,按照規定朱希忠死後,次子朱時坤就要搬出成國公府。

勳貴次子,是沒有多少遺澤的。

不一會兒,一身孝服的朱時坤,跪在隆慶皇帝面前。

朱時坤忍着淚水,舉起一份奏疏道:

“陛下,這是亡父的遺表。”

告往知來,王事之表。

表,就是最正式的文書,重臣遺表,就是重臣死前對皇帝的遺言了。

朱希忠已經病重,死前也有預兆,這份遺表也寫了很久了。

隆慶皇帝拉開遺表,這份遺表的開頭字跡工整,是成國公親書,開篇都是一些簡單的話,比如愧對先帝,沒能輔佐皇帝,又說自己福薄,不能再看看皇帝治下的盛世。

這份遺表顯然不是同一天寫成的,接下來的字跡歪歪斜斜,當是朱希忠發病劇痛中寫成的。

第二部分就是託孤的內容,朱希忠三子,長子敦厚繼承國公,朱希忠並不擔心,他請求皇帝照顧他的次子和三子。

到了第三部分,字跡明顯潦草很多,但這纔是遺表最關鍵的部分。

隆慶皇帝的臉色凝重起來。

朱希忠的遺表,竟然是在贊同蘇澤的奏疏!

“兵部考選久成虛文,納糧免考竟成慣例!衛所子弟多耽安逸,世襲千戶不識兵書,百戶不習弓馬——此非將門子弟不肖,實因朝廷未施教化之恩也!”

這段話幾乎是照搬了蘇澤的觀點,緊接着朱希忠甚至比蘇澤還要激進!

他直接指向勳貴之家,要將對衛所的政策執行到勳貴家中。

“勳貴之家,所世職承襲者,空有祖蔭而乏韜略。”

“亦有報國之志者,非爲嫡子,弓馬嫺熟而不得職銜,報國無門。”

死前的成國公戰鬥力爆表,他繼續說道:

“前有祖蔭而乏志,後有志而無門,唯有結交商賈,退而謀私利。”

“然我大明勳貴,卻無報國之志。臣觀勳貴子弟,難堪才用,將門子弟日墮。勳貴本就是與國同休,如此豈不是折損國本?”

“臣請陛下,開武監以沐聖化,續將門家學正脈!”

看完這些,隆慶皇帝眼神溼潤,他再將奏疏遞給身邊的李芳,接着向跪着的朱時坤問道:

“乃父可有遺言?”

朱時坤淚眼婆娑的說道:

“父親死前已經神志不清,口中只念有二字。”

“哪二字?”

“救火。”

這句話說完,隆慶皇帝更是沉默了。

救火,應該是嘉靖十九年,嘉靖南巡的時候兩次行宮着火,都是成國公朱希忠領頭撲救,還是朱希忠揹着皇帝逃出行宮。

和當年武宗出宮兩次落水一樣,這兩次着火其實都有些蹊蹺。

隆慶皇帝也不知道想到了什麼,他在御書房內來回踱步了半天。

他也明白了勳貴們支持要辦武監的原因。

正如蘇澤奏疏上所說的,武監可以培養軍官,保持衛所的戰鬥力。

另一方面,武監也是一股政治力量。

土木堡後,勳貴和武將的政治力量大受打擊,大明進入到文官執政的新階段。

這倒不是陰謀論,在土木堡之前,勳臣武將和文官分列兩班,都是有朝議決策權的。

但是土木堡之後,內閣開始掌握朝堂權利,勳貴雖然還位列班首,但是已經成爲吉祥物。

這之後武將屢遭文官打壓,在嘉靖朝已經形成了文官統兵的潛規則。

比如主持平叛的胡宗憲就是文臣,而現在宣大總督王崇古,薊遼總督譚綸也都是文官,只不過他們都是精通軍務的文官罷了。

作爲勳臣之首,本來朱希忠也就是認了。

但是武監讓他看到了另外一條路。

兩年的學習,這可不是簡單的上課,這是一種相當緊密的聯繫。

在人生最容易接受知識和理念的時候,一羣年輕人聚集同一個地方,這就是一股團結的政治力量。

而成國公不僅僅要將衛所軍官塞進去,也要將勳貴子弟塞進去。

這不僅僅是給自己的次子打通一條出路,也是給勳貴集團打通一條出路。

做了這麼久的皇帝,隆慶皇帝也悟出了不少道理。而這一次兵部的反對浪潮,也讓他看到了不少東西。

皇帝冷冷的說道:“擬旨。”

“准奏蘇澤的上疏,在國子監內設立武監。”

隆慶皇帝的思路清晰,現在的武監還不能獨立出來,先掛在國子監下,維持以文統武的架子。

但是這樣一股力量,又不能被文官掌控。

隆慶皇帝又說道:

“朕親任監正,定國公任副監,蘇澤任教習長。”

“再由內閣推出幾名教習官,送交朕審閱。”

隆慶皇帝決定將武監牢牢抓在自己手裡,但大明現在這個政治架構,又繞不開文官。

所以隆慶皇帝唯一完全信任的文官就是蘇澤,剩下的人選他還要親自挑選。

暫時定了一個框架,隆慶皇帝這纔對着朱時坤說道:

“你治喪完畢,就去武監讀書,不要辜負了爾父的期望。”

“讓皇太子去成國公府上吊唁。”

“另外,駁回定國公徐文壁的請罪奏疏,讓他快爬起來去操辦成國公的喪禮!”

“唯!”

不知不覺中,隆慶皇帝發現,自己已經走到祖輩們從沒有走過的路上。

這一切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隆慶皇帝閃過一個人影。

——

京師的風向轉變太快,何心隱的賭約贏了。

作爲贏家,他也得到了自己的獎品。

那天三大報的主編聚集在一起,其實是商議聯合對抗《樂府新報》。

沒辦法,三份報紙,都算是蘇澤的模仿者。

更可怕的是,這個首創者還總能繼續前進。

在直沽的范寬,得到了一個消息,《樂府新報》準備開設分社,於是三大報聚集在一起商議對策。

討論的結果自然是跟進,三大報也要跟着一起擴張。

可擴張不是那麼容易的,要將本報的重要新聞送到分社,還要在分社募集人手進行一些本土化的補充。

時效性非常重要,要不然盜版報紙更快送到,那就不用辦新報了。

如今在南直隸和京師之間,就有專門遞送報紙的商隊,有的商隊利用漕運和快馬聯合運輸,速度也是相當快的。

《樂府新報》是官方報紙,可以用官方的渠道,三大報要擴張就必須要擰成一股繩,將資源集中在一起。

三人商議的共識,就是三大報共用渠道,共同開辦分社擴張。

可是如何擴張,三人也有分歧。

范寬主張在商人多的地方,也就是開埠的城市進行擴張。

他主張在泉州設立分社,利用海船運輸雕版,先跑馬圈地佔領這些市場。

陳於陛則認爲,蘇澤將分社設在南京,也有在沿海開埠城市傳播的想法,所以他提議避開和蘇澤的直接競爭,在內陸省份的省會開辦分社。

何心隱的想法則和兩人不同,他主張以漕運和長江航運爲樞紐,沿着這兩個帝國血管開設分社。

結果是何心隱贏了賭約,三家報社商議。

分別在漕運和航運樞紐的山東大名府、南直隸淮安、湖廣荊州等幾個樞紐城市建立印刷坊。

三大報紙共用遞送物流的渠道,將京師報紙的雕版運輸到這些地區刊印發行。

三方總算是達成了協議,三位總編都是聰明人,他們很清楚,京師的市場已經飽和了,現在到了跑馬圈地的時代。

達成協議後,陳於陛和范寬都快步離開,他們還要忙着籌備分社的事情。

三大報只是聯合了遞送渠道,但是等到發行後還是競爭關係。

等到兩人離開後,何心隱的助手上前收拾,一邊問道:

“何師,您爲什麼要答應他們?我們《新樂府報》自己做就是了。”

何心隱看着這個弟子,淡淡的說道:

“素心,你可知道他們是怎麼盤算的?”

何素心,是何心隱求學心學的時候收養的義子,半弟子半義子,是何心隱最重要的助手。

“弟子愚鈍。”

何心隱說道:

“范寬主張在沿海分發報紙,是因爲他認爲商人會成爲大明最大的識字羣體。”

“陳於陛的《新君子報》還念着那些讀書人,他要將報紙送到內陸的府城去。”

何素心問道:

“那何師您覺得呢?”

何心隱說道:

“我覺得是運河和長江沿岸的漕運工人們。”

“啊?”

何心隱說道:

“顏師已經出獄了,那些同道走了趙貞吉趙閣老的關係,把顏師的案子翻了。”

“而昨天我把蘇子霖給報童辦夜校的事情,寫信給了顏師,顏師已經南下了。”

何素心知道,何心隱說的顏師,是心學大師顏鈞。

顏鈞在嘉靖年間被逮捕,心學門徒一直在京師營救,現在終於營救成功。

何心隱說道:

“但即便如此,我們估計還是敵不過蘇子霖。”

“蘇子霖智若鬼神,所謀的事情都是極其深遠的,誰又能想到,登萊捕鯨,能讓京師報童夜間讀上書呢?”

何素心也點點頭,隨着登萊捕鯨的產業擴大,照明的價格降了下來。

螢囊映雪,鑿壁偷光,這不僅僅說明了求學的刻苦,也說明在在古代晚上讀書,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而讀書一根蠟燭就夠了,要講課需要的蠟燭就太多了,這樣的成本根本不是普通人家能承受的。

在鯨油燈和鯨油蠟燭出現之前,普通百姓也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可鯨油燈和鯨油蠟燭普及後,照明的花費大幅度降低,夜校纔有了可能。

泰州學派的祖師王艮,就最喜歡教授普通百姓讀書寫字,他的弟子中就有很多底層百姓。

但是這樣的人還是少數,因爲普通百姓就是手停口停,大家就是知道讀書的好處,白天也要勞作,沒有讀書人的時間。

現在不同了,照明的價格降下來了,報童願意在工作外的時間讀書識字,那沿着運河和長江漕運的那百萬漕工,應該也是同樣願意的。

顏鈞在讀了何心隱的信後,就匆忙南下,就是爲了這件事。

何心隱瞭解顏鈞,他就是王艮思想的篤行者,他一生都在爲“百姓之道”而奔走。

何心隱說道:

“蘇子霖選擇了上海縣,作爲《樂府新報》的分社,你今天就南下上海,看看上海這地方到底有什麼特殊的,爲什麼能讓蘇子霖看重。”

“弟子遵命。”

——

何心隱千算萬算,卻不知道蘇澤破局的方法就是兩個字“效率”。

在印刷坊的新廠房中,工匠正在向蘇澤和羅萬化介紹新的印刷機。

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123章 丹術第290章 學歷貶值的憂慮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75章 楚宗案第86章 【事後畫冊】第59章 日用之道?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133章 考成法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231章 喜得貴子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130章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91章 上架感言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66章 殃及池魚第16章 立人設第56章 宰輔之才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24章 徐階思退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163章 捕鯨和龍涎香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9章 藍色道具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304章 鐵路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123章 丹術第86章 【事後畫冊】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64章 邊關告急第4章 高拱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157章 立成法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200章 舌戰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43章 《請辦樂府新報疏》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35章 馮保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332章 李通政使怎麼看?第58章 斷章狗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38章 徐文長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25章 再升官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1章 風暴再起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96章 三策(五更)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152章 《請設營造學社以助營造疏》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21章 立儲之功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87章 齊發力
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123章 丹術第290章 學歷貶值的憂慮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75章 楚宗案第86章 【事後畫冊】第59章 日用之道?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133章 考成法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231章 喜得貴子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130章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91章 上架感言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66章 殃及池魚第16章 立人設第56章 宰輔之才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24章 徐階思退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163章 捕鯨和龍涎香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9章 藍色道具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304章 鐵路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123章 丹術第86章 【事後畫冊】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64章 邊關告急第4章 高拱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157章 立成法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200章 舌戰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43章 《請辦樂府新報疏》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35章 馮保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332章 李通政使怎麼看?第58章 斷章狗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38章 徐文長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25章 再升官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1章 風暴再起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96章 三策(五更)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152章 《請設營造學社以助營造疏》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21章 立儲之功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87章 齊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