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

楊思忠看着蘇澤的奏疏,不裝了是吧?直接上書干涉閣臣了?

蘇澤在奏疏中寫道:

“臣伏思,漕運與河工,實爲社稷命脈所繫。漕糧輸京師以固根本,河道通則萬民安枕。”

“然今漕河諸務,分隸工部都水司、戶部漕運司及河道總督,事權散漫,呼應不靈。工部但治黃修防,戶部但督催轉運,兵部但護漕防變,事各分責而權無總攝。比年河患頻仍,漕途屢滯,實因責不專一、臨事推諉之弊也。”

楊思忠看完倒是也贊同蘇澤的看法。

正如蘇澤所說的,大明漕河事務分數不同衙門,朝堂和地方之間沒有明確的責任劃分。

如果是軍國重務,這麼劃分還情有可原,算是互相制衡。

但是大明這種漕河管理體系的問題,完全就是因爲祖傳屎山代碼的緣故。

後來雖然設置漕運總督,駐節在淮安,又給漕運總督加了巡撫的監察權和工部侍郎的職銜,但漕運總督真正能控制的,也就是大運河淮河段。

漕運還有個總督,河務就更加混亂了。

每次發生洪災,最後都是府縣互相推諉,朝堂連問責都做不到。

所以蘇澤這份增設內閣大臣,專門負責漕河事務的提議,確實還是挺有道理的。

“查內閣爲機務總彙,當以專責分理重務。臣昧死請於內閣特簡總理漕河專務大臣一員,敕賜關防,總攬漕、河全局。凡河道疏浚、堤防修築、漕糧轉運、沿途治安並涉及州縣協濟之事,悉歸統轄。”

“工部都水司、戶部漕運司、漕運總兵官等衙門,皆聽其調度節制,以一事權。”

шшш .тt kán .¢ Ο 以上內容,蘇澤確實說的沒問題,但是後面的奏疏,就是圖窮匕見了。

“該大臣當簡拔練達實務、通曉河漕之重臣入閣專任。”

“此,則河工漕運統攝於中堂,遇險急可專斷而行,免部院掣肘;需協濟可一令直達,省文移往復。”

“唯有老成幹練之臣,方能此任。”

理論上的閣臣候選人,就是六部尚書侍郎,九卿衙門的主官。

那這些人當中,誰是蘇澤說的“老成幹練之臣”,但是又熟悉“河工事務”的呢?

那自然就是工部的尚書和侍郎了。

而唯有工部尚書雷禮,才能擔得起這個“老成”的名字。

再說了,既然是要選派官員入閣處理河工事務,也沒有工部侍郎跨過工部尚書入閣的道理。

蘇澤幾乎是在奏疏上明着支持雷禮入閣了。

好傢伙,但是這麼一想,似乎雷禮也確實有資格。

雷禮也是老臣,曾經主持過紫禁城的修復工程。

和今上也是舊識,在先帝朝也沒有勾結嚴嵩父子,氣節無虧。

雷禮作爲工部尚書,也沒有參與隆慶皇帝繼位後的政治漩渦,算是沒有政治污點。

他的資歷和功勞都足以入閣。

雷禮唯一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學歷上有欠缺,他不是庶吉士出身。

不過這在嘉靖朝之後也不再是入閣的硬槓子了,大禮議的時候,嘉靖皇帝爲了對抗外廷,就提拔了夏言等一批非庶吉士出身的官員入閣,打破了庶吉士壟斷閣臣的舊例。

第二個問題是雷禮從去年開始就不斷上書請辭,他今年也已經六十三歲了。

不過這也不是太大的問題。

大明朝長壽的皇帝沒幾個,長壽的大臣實在是太多了。

六十三正是幹事的年齡,皇帝如果真要給雷大人加擔子,雷禮也只能入閣。

再仔細想想,雷禮確實也是個很好的人選。

他和如今內閣四位閣臣的關係都不遠不近,正是因爲年齡大資歷高,所以也沒有投入哪個閣老門下。

工部本來也是小透明部門,也犯不着拉攏逼迫雷禮站隊。

也就是說,雷禮入閣不會打破內閣的政治平衡。

這麼一想,雷禮入閣似乎沒有什麼阻礙?

但是楊思忠很快搖頭。

閣臣的任免,還是要看皇帝的心意。

沒辦法,名義上,閣臣是幫着皇帝處理政務的輔臣,是皇帝的內廷“私臣”,所以皇帝的信任要比能力更重要。

很多時候,外朝深孚衆望大臣,反而更不能入閣。

內閣大臣的任免,全看皇帝的心意。

楊思忠拿起蘇澤的奏疏,就向內閣走去。

一邊走,楊思忠一邊思考。

如果這一次皇帝真的欽點雷禮入閣,那就足以說明蘇澤在朝堂的影響力。

楊思忠很快又搖頭,蘇澤在朝堂的影響力,他這個新任通政郵遞司的主司還不清楚嗎?

沿途見到楊思忠的官員,都紛紛停下腳步恭敬的打招呼。

如今的通政郵遞司已經今非昔比了。

理論上說,如今大明政令上傳下達的郵遞網絡,都掌握在楊思忠手裡。

千里之外的軍情,大明一個偏遠府縣的奏報,都要通過通政司的網絡匯聚到朝堂。

通政郵遞司,已經成爲大明施政的核心部門。

閣臣越來越重視他這個通政使,百官也不想得罪楊思忠這個手握大量消息的大銀臺。

楊思忠是個謹慎的人,他口風很緊。

但他越是不說,越是被人畏懼。

現在六科都察院、東廠錦衣衛,可都在用着通政郵遞司的驛路體系傳遞消息呢!

而蘇澤這份奏疏的分量?

楊思忠回到通政司。

日後通政郵遞司鋪設驛遞網絡,和漕河的事務也有很多聯繫,回憶着自己和雷禮的交情,今天要不要上門拜訪一下?

楊思忠決定立刻拜訪雷禮,將蘇澤上書推薦他的消息告訴他,這也算是先賣雷禮一個人情,萬一真的如蘇澤所奏雷禮入閣,日後也少不了和這位“雷閣老”打交道。

——

——【模擬開始】——

《請設總理漕河專務大臣疏》當日送到內閣,內閣三位閣老避嫌沒有發表意見,奏疏直接送入宮中。

皇帝對雷禮這個人選並不牴觸,但是雷禮也不是皇帝最屬意的人選。

雷禮得到消息後,上書請求告老還鄉。

皇帝駁回了你的奏疏,也下旨挽留雷禮。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點:1060點】

【是否花費1000點威望值,強行通過奏疏?】

1000點就能決定閣臣?

那還猶豫什麼!蘇澤果斷選擇了“是”。

【威望值已扣除。】【剩餘威望值:60點。】

不過蘇澤也知道,這一次需要的威望值,實際上是“特價促銷”的結果。

增補閣臣最難的一個環節,其實就是讓皇帝和內閣同意往內閣塞人。

簡單的說,空出位子,要比決定人選更難。

有入閣資格的大臣不少,但是很多官員在等待入閣的時候就錯失了機會。

你能力再強,但是前面內閣幹得好好的,皇帝對閣臣的工作滿意,就不會隨便增補閣臣。

反之,如果皇帝對現任內閣不滿意,那就算是入閣的資格差一點,也可以靠着和皇帝的私人關係入閣,但這時候內閣和外廷就會激烈反對入閣人選。

像是現在這樣,皇帝和內閣都願意增補閣臣,如此和平的增補閣臣,在大明內閣歷史上也是極爲少見的。

有了空位,纔會考察入閣人選。

而這一次,蘇澤搭着順風車,按照高拱的要求上書請求增補閣臣。

現在蘇澤又趁此機會,將原本就符合條件的工部尚書雷禮推了上去。

所以只需要“區區”1000點威望值,就能推動這份奏疏。

這也算是四兩撥千斤了。

接下來就要看系統發威了。

——

就在楊思忠準備前往工部,找個討論公務的由頭去拜見雷禮。

突然一名年輕的通政司經歷求見。

楊思忠皺起眉,這名年輕的經歷他記得,就是和南洋通政署張宣在背後蛐蛐自己的那個年輕經歷,好像名叫吳帆。

上次將張宣“發配”到了南洋,楊思忠懶得處理這個年輕官員,就讓他接收張宣的工作,負責大明府等幾個沿運河經歷所的事務。

吳經歷對着楊思忠說道:

“大銀臺,鳳陽急報,今年春雨太多,洪澤湖水漲,祖陵的防水堤出現潰壩,祖陵進水了。”

好傢伙!

楊思忠立刻站起來,他來回踱步問道:

“是淮撫奏報?守陵太監呢?守衛衛所的軍報呢?鳳陽府縣奏報送來了嗎?”

這時候也就體現出通政郵遞司統一權力的好處了。

祖陵被淹的消息,涉及到多個部門,通政郵遞司只要將多個信息來源交叉驗證,就可以確定消息的真假。

這要比以往反覆確認效率高多了。

皇陵的地界歸淮撫王之桓管,皇陵還有守陵太監和守陵衛所,再加上府縣也要上報。

吳經歷立刻說道:

“守陵太監也有奏報,但是要比淮撫的消息早幾天,說是祖陵碑亭進水,請求朝廷加固石工堤。”

現在楊思忠已經確定,鳳陽皇陵是真的進水了。

大明皇陵的問題,從洪武朝就開始了。

洪武七年,皇陵進水,神道的石像都被淹了。

太祖震怒,下令加固石工堤十里。

永樂三年又淹了,這次是碑亭進水,又徵發民夫疏通壕溝排水。

此後歷代皇帝都會經歷過幾次祖陵進水的事情。

其實祖陵問題,前幾天報紙上也講了,潘季馴給出瞭解釋。

洪澤湖水位要比祖陵地面高,所以只要降雨大一點,洪澤湖的水溢出來,就會衝進祖陵。

而這一切也都是黃河的問題。

黃河奪淮入海,但是淮河的入海口太窄了。

等於是一個大水管套進了小水管排水,所以小水管就淤塞了。

這也是爲什麼蘇澤請求修造蘇北灌溉總渠的原因。

現在問題就是黃河奪淮入海,但是淮河入海口狹窄。

再怎麼疏通,也只是緩解這個問題。

而修造蘇北灌溉總渠,增加入海的水道,讓黃河能更順暢入海,這纔是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

天命?還是蘇澤能眼觀天象,算到祖陵被淹?

楊思忠放棄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他連忙站起來,從吳經歷接過淮撫王之桓的奏本。

“祖陵的消息先不要透露出去,等軍衛和鳳陽府縣的奏報到了再公佈。”

“屬下明白。”

說完楊思忠帶着王之桓的奏報,急匆匆送到內閣,緊接着他就從內閣直奔兵部,拜訪工部尚書雷禮。

哦不,馬上就是內閣五輔,總理漕河專務大臣雷禮了。

——

三月十六日。

皇帝正式下旨,工部尚書雷禮入閣,擔任總理漕河專務大臣,統籌河務漕運事務。

雷禮這個新閣老,和其他閣老不同,只負責河槽事務,京師和地方各衙門,凡是和河槽有關的事務,都由雷禮負責。

緊接着,總理漕河專務大臣雷禮就接受了第一個任務,保護鳳陽祖陵,整治祖陵水患。

雷禮迅速通過通政郵遞司打探消息,確認這一次祖陵進水是因爲石工堤毀壞,並非是洪災引起的。

好消息是,這次有驚無險,修補石工堤就行了。

壞消息則是,隨着洪澤湖淤塞,祖陵的石工堤距離湖面僅僅高出一米,今年春季降雨就不停,如果這場雨下到夏季,祖陵就不是進水這麼簡單了,一不小心就要徹底沉入水底了。

真的發生這樣的事情,朝廷就又要增補閣臣了。

對於已經年過六十的新任閣老雷禮來說,本來他都準備要致仕歸鄉了,卻沒想到在致仕前更進一步,走到了自己職業生涯的頂點。

而對這次失意的三位候補閣臣來說,如果入閣要專門負責河工事務,這本就不是他們的專長。

又加上了這次皇陵的事情,三人也打了退堂鼓。

三人都沒有做過河工事務,也不願意趟這趟渾水。

“子霖兄,這都是你計劃好的對吧?”

沈一貫看向蘇澤,從請奏增補閣臣,再到請設總理漕河專務大臣,蘇澤兩封奏疏將雷禮擡進了內閣。

沈一貫又問道:

“所以子霖兄是要治黃?我也要附署上書!”

從蘇澤一系列的操作來看,治黃纔是他的真正目的。

蘇澤也看向沈一貫,不愧是原時空做過閣老的人,政治敏銳度果然很高。

只是剛剛花費了1000威望,囊中空空如也,現在提出要修造蘇北灌溉總渠力有未逮。

Wшw●TTKΛN●℃O

所以蘇澤只是打着哈哈,勸走了沈一貫。

這樣大的工程,還需要做好更多準備才行。

還需要更多的“鋪墊”。

第140章 盛世第131章 莫須有第41章 冊立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46章 叩闕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157章 立成法第125章 實學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116章 任務完成,紫色道具第60章 物價指數(加更加更)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287章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104章 所謂祖訓(三更)第35章 馮保第28章 徐階罷相第41章 冊立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13章 請修國史第258章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195章 崩盤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55章 壓力怪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82章 代王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26章 紫色道具第41章 冊立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57章 立成法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75章 引子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91章 上架感言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107章 鑄幣稅!宏偉藍圖(4k)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63章 車營之法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17章 威望增加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275章 楚宗案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76章 閣部會議!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58章 斷章狗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39章 支線任務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21章 立儲之功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163章 捕鯨和龍涎香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
第140章 盛世第131章 莫須有第41章 冊立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46章 叩闕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157章 立成法第125章 實學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116章 任務完成,紫色道具第60章 物價指數(加更加更)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287章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104章 所謂祖訓(三更)第35章 馮保第28章 徐階罷相第41章 冊立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13章 請修國史第258章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195章 崩盤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55章 壓力怪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82章 代王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26章 紫色道具第41章 冊立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57章 立成法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75章 引子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91章 上架感言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107章 鑄幣稅!宏偉藍圖(4k)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63章 車營之法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17章 威望增加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275章 楚宗案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76章 閣部會議!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58章 斷章狗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39章 支線任務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21章 立儲之功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163章 捕鯨和龍涎香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