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

劉裕建立宋朝,做皇帝不到三年就病死了,他的長子劉義符繼位。劉義符年輕貪玩,不會管理國家大事,沒到兩年,被大臣徐羨之等人殺了,徐羨之勾結另一個大臣傅亮,擁立劉義符的弟弟劉義隆做皇帝,就是宋文帝。

宋文帝劉義隆是精明能幹的人。他十四歲被封爲宜都王,住在江陵,把封地內的大小事情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因此很有聲望。他做皇帝那年,只有十八歲,已經懂得如何治理國家了。他決心不讓徐羨之、傅亮這樣的人繼續掌握大權,找了個藉口,撤了他們官職。隨後,又把他們殺了。

宋文帝認爲,國家穩定的關鍵,是讓農民有地種,有飯吃,這樣他們纔不會起來造反,自己的皇位才能坐得穩。當時農民很窮,欠的官債不少,連種子也買不起。宋文帝宣佈,農民欠政府的租稅一律減半,等秋後收了糧食再交。到了秋天,他看到農民交了欠租以後,第二年播種又要發生困難,就再次宣佈所欠的租稅一概免除,但以後要好好生產,不許繼續欠賬。農民聽到減免租稅的命令,高興極了,生產的勁頭更足了。接着,宋文帝又下令給全國官吏,叫他們帶領農民好好耕種。農民缺少種子的,政府要借給他們。如果哪裡生產搞得不好,就要處分官吏。宋文帝還親自帶領文武大臣去京郊耕田鋤地,給大家做出榜樣。農民看皇帝這樣重視農業,都努力開荒種地,戰亂中被破壞的農業生產,很快得到了恢復。

農業生產雖然恢復了,可有的地方也還免不了要鬧災荒。宋文帝對救災的事情很關心。有一年,江南鬧旱災,水稻種不上,宋文帝下令改種比較耐早的麥子。又有一年,丹陽、淮南、吳興、義興一帶鬧水災,田地被洪水淹沒,農民沒有飯吃。宋文帝下令從政府的糧倉裡撥出幾百萬斛米(斛hú),用船運到災區,救濟災民。

當時很多地主常常利用災荒吞併農民的土地,使農民成爲他們莊園裡的農奴。於是,宋文帝又經常下令清查戶口,把農民和他們的土地登記在政府的戶籍冊上,防止大地主侵吞。同時,土地多的,要向政府多交租稅,這不僅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也使租稅不至於平均攤給土地少的農民,相對地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要實行上面說的這些政策,光靠皇帝一個人是不行的,所以宋文帝很重視官員的選拔。他派有能力的人到地方上去做官,對於貪官污吏嚴加處分。

有一次,荊州刺史要換人,派誰去好呢?宋文帝反覆考慮,仔細尋找合適的人選。荊州是長江中游的政治軍事重鎮,按照宋武帝劉裕在世時的規定,荊州刺史只能由皇帝的本家依次輪流擔任。這一次,按照規定應該輪到南譙王劉義宣了。可是劉義宣的能力不行,擔不起這樣重的擔子。幾天以後,宋文帝竟出人意料地派衡陽王劉義季去擔任這職務。雖然有人反對,他也不改變主意。

爲什麼宋文帝這樣信任劉義季呢?這要從劉義季接受勸告、停止打獵的事說起。劉義季本來很喜歡打獵,常常在春天縱馬追逐飛禽走獸,踏壞地裡的禾苗。有一天,有個上了年歲的農民看到劉義季又來打獵,就勸告他說:“打獵成了一種嗜好,不顧節氣,這是自古以來人們禁忌的事。”他給劉義季講了夏朝時候太康失國的故事。太康因爲愛好打獵,丟開國家大事不管,結果被后羿(yì)乘機奪取了政權,失掉了國家。老人又說:“現在正是春季,風和日暖,是播種莊稼的好季節。如果失去這個播種的時機,田地就要荒蕪,百姓就要捱餓,朝廷也會收不到租稅。您不應當只圖一時的快樂,在這時候打獵,影響百姓的耕種。”

劉義季聽了老農這番勸告,覺得很有道理,抱歉地說:“你說得很對!”從這以後,劉義季在春季不再打獵了。這件事傳到了宋文帝的耳朵裡,他高興地說:“人,誰沒有過失!這種知過能改的精神是最寶貴的。”所以這次他堅持派劉義季到荊州去。劉義季果然沒有辜負宋文帝的期望,勤勤懇懇地處理政務,認真地訓練軍隊,把荊州治理得秩序井然,市面欣欣向榮,老百姓生活比較安定。

宋文帝對貪官污吏毫不客氣地予以懲辦。南樑郡太守(管理今河南省汝南一帶的地方官)劉遵考,是宋文帝的堂叔,他當年跟隨宋武帝劉裕北伐,立過不少戰功。可是,他爲人粗暴,貪財好利。他在南樑郡做太守的時候,當地發生特大旱災。他不但沒有采取措施拯救災民,還乘機侵吞朝廷撥來的救災糧。宋文帝得知劉遵考這種不法行爲以後,不徇私情,果斷堆免去了他的官職,給了他應得的處分。

宋文帝這樣重視農民,注意人才的選拔,使得社會經濟逐漸繁榮起來。當時有人記載說:宋文帝在位期間,天下太平,老百姓不用負擔繁重的徭役,租稅也很輕,糧食年年豐收。窮人也娶上了老婆,生了孩子。整個國家出現了人丁興旺的景象。收割後的糧食垛在地裡,沒有人去偷,居民晚上睡覺,不用關門閉戶。這種記載可能有誇大成分,但是也說明當時的形勢比以前好。宋文帝在位的三十年用“元嘉”作年號,歷史上就把他在位時候的太平景象稱爲“元嘉治世”。

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60章 季札掛劍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74章 奇貨可居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4章 國人暴動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
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60章 季札掛劍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74章 奇貨可居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4章 國人暴動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