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

赤壁大戰以後,曹操對孫權和劉備的威脅暫時解除了,孫、劉之間的矛盾卻激化起來。孫權認爲荊州應該是東吳的地盤,而劉備卻佔據不讓。後來,劉備去益州,讓大將關羽守衛荊州。關羽帶兵北上,去攻打曹軍,不想孫權卻派人從後面襲擊,奪取了荊州,又殺了關羽。

劉備和關羽情同手足,得知關羽被害,怎肯罷休?他發誓要滅了東吳,爲關羽報仇。他即位稱帝那年(公元221年)七月,不顧諸葛亮的反對,帶領蜀漢的大部分人馬,對東吳發動了大規模戰爭。

孫權得到這個消息,幾次派人向劉備求和,都遭到拒絕。這時候東吳的大將周瑜、魯肅和呂蒙等,都已經先後去世了,孫權只得任命年青的鎮西將軍陸遜爲大都督,統率朱然、徐盛、韓當、孫桓等五萬人馬去抵抗劉備。吳國的文武大臣,對陸遜就任大都督議論紛紛。有的說陸遜聲望不高,怎麼能指揮打仗?有的說陸遜才能不夠,擔當不起統帥的重任。孫權知道陸遜爲人忠厚,才能出衆。他力排衆議,堅決把統帥的重任交給陸遜。

爲了提高陸遜的威望,孫權當着文武百官的面對陸遜說:“朝廷裡的事,由我主持,外面打仗的事,由你負責。”說完,就把自己佩帶的寶劍交給陸遜,接着說:“有人不聽指揮,我允許你先斬後奏。”陸遜辭別孫權,帶着水陸兩軍來到前線。

這時候,劉備已經領兵從秭歸進抵猇亭(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深入吳境五六裡。蜀軍從建平(今四川省巫山縣)到猇亭,沿路紮營,綿延幾百裡。蜀軍在與夷道(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圍困了吳國的先鋒孫桓。吳軍將領要求陸遜趕快派兵去援救孫桓。陸遜詳細地詢問了前線的情況之後,胸有成竹地說;“孫桓將軍一向受到士兵愛戴,一定能夠堅守城池,現在不必去救他。等我打敗了蜀兵,他自然解圍了。”將領們又要求陸遜趕快出兵迎擊劉備。陸遜說:“劉備帶兵東下,連連得勝,氣勢正旺,並且佔據高處,我們很難攻破他。如果我們出師不利,就會挫傷士氣。這是關係全局的大事。我們應當勉勵將士,佈置防禦,等待時機,後發制人。”將領們聽了這一番話,嘴上雖然沒有說什麼,心裡卻認爲這是陸遜膽小,害怕劉備,臉上都流露出輕蔑的神色,嘲笑他懦弱。陸遜拔出寶劍,嚴肅地對將領們說:“我雖然是一個書生,但是主上交給我這樣重大的使命,是因爲我還有一點可取的地方,能夠忍辱負重,把事情辦好。你們只准緊守關隘,不準出戰,違抗命令的,一律按軍法行事!”

蜀軍多次挑戰,陸遜總是置之不理。這樣,吳蜀兩軍從第二年二月相持到六月。劉備見一時不能取勝,心生一計,命令吳班帶着一萬多老弱兵士,到靠近吳軍的地方去紮營,自己率領精兵八千,在山谷裡埋伏起來。吳班領士兵挑戰,耀武揚威,不斷辱罵吳軍;許多士兵還脫下衣服,赤身地坐着或者躺着,來引誘吳軍進攻。吳軍將領十分氣憤,都要求跟蜀軍拚一陣,陸遜說:“這裡頭一定有假,咱們不能盲目進攻,以免中計。”他命令吳軍照舊堅守陣地,不要理睬蜀軍的挑戰。過了幾天,劉備知道自己的誘敵之計已經被陸遜識破,只好從山谷裡撤出伏兵。這時候,陸遜對將領們說:“我不讓你們去打吳班,就是估計到劉備設下埋伏哩。”

當時正是盛夏季節,天氣異常炎熱,蜀軍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氣,叫苦連天。劉備只得讓水軍離船上岸,和陸軍一起,靠着溪溝山澗、樹林茂密的地方,紮下互相連接的四十多座軍營,以便躲避暑熱,休整軍隊,等到秋涼後再向吳軍大舉進攻。陸遜看到了蜀軍戰線拉得過長,兵力分散,士卒疲乏,士氣低落,認爲進行反攻的條件已經成熟。他仔細擬定了破蜀的作戰方案,寫成報告,向吳主孫權請示。孫權看了看報告,高興地說:“東吳有了這樣的將領,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一天,陸遜召集大小將士,宣佈了出兵破蜀的計劃。將領一聽要去破蜀,感到又驚奇,又疑慮。陸遜看出將士們的心思,說;“劉備是個能幹的人,詭計多端。剛到這裡的時候,水陸兩軍並進,軍紀嚴肅,士氣旺盛。我不和他交戰,是爲了避開他的鋒芒。如今他讓水軍離舟上岸,連營結寨,不但兵力分散,而且軍心懈怠,士氣消沉,蜀軍原來的那股銳氣已經疲憊了,我們反攻取勝的大好時機已經到來了,將領們聽了陸遜這一番話,這才佩服陸遜有遠見。

爲了使反攻有把握取得勝利,陸遜先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對蜀軍的一個營寨進行試探性進攻,戰鬥結果吳軍吃了虧,可陸遜已經找到了攻破蜀軍的辦法,那就是用火攻。陸遜命令水路土兵,用船隻裝載茅草,迅速運到指定地點;陸路士兵,每人手拿一把茅草,在茅草裡藏着硫磺、硝石等引火物:一到蜀營,就順風縱火。

吳軍又是火攻,又是突然襲擊。蜀軍毫無防備,頓時亂成一團。各路吳軍乘着大火,同時發起反攻,接連攻破了蜀軍的四十多座營寨。蜀將張南、馮習抵擋不住,被吳兵殺死。在慌亂中,劉備撥馬向夷陵馬鞍山逃走。吳軍乘勝追擊,殺死大量蜀軍,奪得了許多軍用物資。

劉備逃到馬鞍山。陸遜的大隊人馬把馬鞍山團團圍住,從四面放火燒山。劉備只得帶着殘兵敗將,殺開一條血路,衝出包圍,向西逃跑。吳軍緊緊尾追,劉備趕忙命令沿途驛站的人員,集中軍用物資和土兵拋棄的盔甲,堆在要道上,放火燒着,堵塞山道,阻擋追兵。擔負斷後的蜀將傅肜,堅持戰鬥,率領部下往來衝殺,身受重傷,奮力死戰,才使劉備擺脫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

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62章 程嬰救孤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60章 季札掛劍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6章 宋楚之戰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62章 程嬰救孤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
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62章 程嬰救孤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60章 季札掛劍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6章 宋楚之戰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62章 程嬰救孤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