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

窩闊臺死後,由乃馬真皇后監國,後來由她的兒子貴由做了兩年多大汗。貴由死了,大汗位就傳到拖雷的兒子蒙哥手裡了。

蒙哥做了大汗之後,就讓他的弟弟忽必烈掌管黃河以北的地方軍隊和行政事務。忽必烈從小就有遠大的理想,想幹一番事業。他在早年的時候就受到了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後來他認識了一批有學問的漢族知識分子,如劉秉忠、張文謙、王鶚、郝經、姚樞等人,他們勸說忽必烈要用儒家思想來治理國家,特別要用“漢法”來治理中原。郝經還說:“誰要是能重用士大夫,又能用中原的統治方法來治理國家,誰就能當中國的皇帝!”這些話對忽必烈影響很大,他決定奪得天下後,一定用“漢法”來治理國家。而正是這些人支持忽必烈奪得汗位的。

忽必烈讓劉秉忠在灤河北岸的龍崗(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爲他建造了一座新的城市,叫做開平,作爲他的根據地,把他的謀士都召到那兒,開始了在黃河以北的統治。忽必烈用漢法治理漢地,損害了蒙古貴族的利益,也有損於蒙哥的汗位。於是蒙哥奪去了忽必烈的兵權,並派阿蘭答兒、劉太平前去調查。忽必烈聽從姚樞等人的勸告,把妻子、女兒送到蒙哥那裡去當人質,並親自去見蒙哥,說明自己並無野心,蒙哥這才相信了他。

公元1258年,蒙哥發動三路大軍攻打南宋,他自己率領主力攻四川,讓忽必烈攻鄂州(現在的湖北省武漢市),讓兀良哈臺從雲南打潭州(現在的湖南省長沙市)。正當忽必烈攻打鄂州的時候,忽然傳來蒙哥去世的消息,有人說是病死的,有人說是在指揮攻城時,被飛石打成重傷,回到軍營後死的,反正是死了。忽必烈想攻下鄂州後,再回去奪取汗位,可是這時,傳來阿里不哥要繼承汗位的消息。

阿里不哥是拖雷的小兒子,按照蒙古人“幼小守產”的習慣,在蒙古他們打仗的時候,他就留在蒙古國的都城和林。在阿里不哥的周圍有一批蒙古貴族,他們反對用“漢法”來統治,而主張用蒙古的舊法來統治,因此他們反對忽必烈,而擁護阿里不哥,當阿里不哥聽到蒙哥去世的消息後,馬上任命支持他的人擔任各級官員,並派脫裡赤和阿蘭答兒佔領燕京和陝西一帶,準備阻止忽必烈北上。

當時,忽必烈的妻子察必正在開平,她得知消息後,馬上報告給了忽必烈。忽必烈立刻召集跟着他的諸王、大將和謀士們,商量怎麼辦。謀士郝經說:“阿里不哥已經開始行動了。大王雖然有重兵,但是,如果他宣稱有大汗的遺詔,先即位了,我們還能回去嗎?”他給忽必烈獻了一條妙計:一方面派一支軍隊去接蒙哥的靈車,把大汗的寶璽奪過來;一方面派軍隊奪取並守衛燕京;同時通知各王到和林去舉行喪禮。正在這時,南宋宰相賈似道又來求和,忽必烈馬上同他訂了和約,然後帶着人馬北上。

公元1259年,忽必烈到達燕京,遣散了脫裡赤招買的人馬。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到達開平。他的大將廉希憲和商挺私下對他說:“先下手爲強,後下手遭殃。機會丟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於是,忽必烈在開平召開忽鄰勒塔,在塔察兒、也先哥、合丹、米哥等王的擁護下,忽必烈登上了大汗的寶座。

阿里不哥沒想到忽必烈的動作這樣少,他慌忙在4月也召開忽鄰勒塔,宣佈自己爲大汗。

常言道:“天無二日,國無二主。”蒙古國出了兩個大汗,那怎麼能行呢?看來只有通過打仗來決定了。當時,東部的各個王都支持忽必烈,西邊的王中,有的支持阿里不哥,有的支持忽必烈,而且忽必烈還統治着中原,因此忽必烈的力量比阿里不哥大得多。因爲阿里不哥的勢力在西邊,因此忽必烈就派廉希憲向陝西進軍。阿里不哥在陝西的大將是渾都海,他手下一個姓劉、一個姓霍的戰將駐紮在六盤山一帶。廉希憲一到,兩軍就打了起來。廉希憲的老將劉黑馬一馬當先,一場惡戰,活捉了劉、霍二人,把渾都海打得大敗。廉希憲又從霍魯懷口裡知道,駐紮成都的密裡霍者,駐在青州的乞臺不花,都要起兵反叛忽必烈,情況萬分緊急,來不及報告忽必烈,廉希憲就假傳聖旨,派劉黑馬到成都殺死了密裡霍者,派汪惟正到青州殺死了乞臺不花。不久八春、合丹等又來同廉希憲會合,他們打敗渾都海,並殺死了阿蘭答兒和渾都海,阿里不哥在西方的力量被打垮了。

同時,忽必烈親自帶領大軍,直撲阿里不哥的老巢和林。阿里不哥哪裡是對手,慌忙逃到謙州,他怕忽必烈追來,就使了一個緩兵計,派人向忽必烈認罪,說他願意投降,等他把馬兒養肥了,再同其他王一起來拜見。忽必烈認爲阿里不哥所做的事,全是他的謀土指使的,因此,就對使者說:“你回去告訴我的弟弟,說我相信他的話,原諒他了,叫他快快來見我。”後來忽必烈等不及了,就派也孫哥駐守和林,自己先回開平了。

公元1261年秋天,阿里不哥養肥了他的戰馬,又收集了一批人馬,又發兵南下。他深入到也孫哥那兒,假意說是來投降,也孫哥信以爲真,沒有做打仗的準備。阿里不哥發動突然襲擊,又把和林奪了回去。忽必烈知道後,馬上又帶兵北上,兩軍在昔木土腦兒相會,結果阿里不哥又被打敗,逃回和林。可是這時,原來支持阿里不哥的阿魯忽王也起兵反對他,阿里不哥被迫逃到新疆去。

後來,阿里不哥又多次打了敗仗,加上蒙古高原又發生了饑荒,原來支持阿里不哥的各王,紛紛跑到忽必烈那兒去了。公元1264年,阿里不哥只得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問他:“咱們兄弟倆,按道理講,到底誰該當大汗呢?”阿里不哥說:“以前我是對的,現在是大汗你對!”他還挺硬氣的,只承認失敗,可不承認沒有道理。後來,忽必烈下詔:阿里不哥等王,都不問罪,但是他的謀臣,要全部殺死。樣,忽必烈鞏固了他的汗位。

шшш⊕ttκá n⊕¢ Ο

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後,把政治中心由和林搬到中原,他繼續推行“雙法”來改造蒙古國。公元1271年,忽必烈根據劉秉忠的建議,按《易經》五“乾元”(相大)的意思,把國號改爲“大元”,這樣元朝正式成立了,忽必烈就是元世祖。第二年,元世祖把燕京改爲大都,作爲全國的首都。

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7章 伯昌治岐第4章 三皇世紀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3章 倉頡造字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98章 鴻 門 宴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
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7章 伯昌治岐第4章 三皇世紀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3章 倉頡造字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98章 鴻 門 宴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