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七雄”並立,兼併戰爭非常激烈,各國統治者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迫切需要網羅人才,培植親信,擴大自己勢力,所以當時“養士”的風氣盛行。齊國孟嘗君就是以“養士”知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他家裡供養的食客中有一個叫馮驩的,因爲家裡貧窮,便來投奔孟嘗君。孟嘗君親自接待了他。問道:“先生遠道而來,有何見教?”馮獾說:“聽說你好交朋友,能禮賢下士,我家裡很窮,無法生活,希望投到你的門下做客。”孟嘗君問他:“你愛好什麼?”答道:“我沒有什麼愛好。”又問:“你能做什麼?”答道:“也不會做什麼。”孟嘗君也只好收留了他。把他安置在三等客舍裡,給以普通食客的待遇。過了十幾天,孟嘗君問客舍長說:“前幾天那位新來的客人做什麼呢?”客舍長說:“就是那位馮先生吧!他雖然很窮,手裡還有一把寶劍,一天他倚着柱子一邊彈劍一邊唱歌:‘長鋏(jiā夾,劍名)啊!咱們回去吧!這裡沒有魚吃啊!’”孟嘗君說:“把他搬到二等客舍去。”從此,馮驩每天有了魚吃。過了幾天,孟嘗君又問馮驩怎樣了?客舍長說;“他又邊彈邊唱:‘長鋏啊!咱們還是回去吧!這裡沒有車子坐啊!”’旁邊的人都嘲笑他。孟嘗君說:“讓他到上等客舍去住吧!”從此,馮驩出門有車子坐了。有一天,馮驩佩帶寶劍坐上車子出門訪友;他得意地向朋友們誇耀說;“孟嘗君已待我爲上賓了。”過了幾天,孟嘗君又問,客舍長回答說:“他還在邊彈邊唱:‘長鋏啊!咱們還是回去吧!我在這裡還不能照顧我的家啊!”周圍的人聽了都很討厭他,說他貪得無厭。可是孟嘗君卻又派人去照料他母親的生活。從此以後,馮驩就不再彈唱了,馮驩彈鋏,是在試探孟嘗君是否真正賞識他。等到孟嘗君給他以上賓的待遇後,他就一心投靠孟嘗君,準備將來爲他效力了。
孟嘗君是齊國的相國(宰相),封萬戶於薛(今山東滕縣),家裡供養了食客三千多人,封邑的收入,不夠養活這麼多人,就派人到薛邑去放債。可是一年過去了,利息卻收不上來,孟嘗君很着急,就問手下人:“有無人熟習會計?誰能替我去收債啊?”客舍長就推薦馮驩。孟嘗君見了馮驩,對他說:“客人不嫌棄我,到我這裡來的有三千人,薛邑的收入不足,放債的利息又收不上來,現在供給客人的伙食都快不夠了,請先生受累爲我跑一次吧!”馮驩接受了這一差遣後,就準備車輛,整理行裝,帶好債券。臨出發的那天,馮驩問道:“我把債收齊了,買點兒什麼回來?”孟嘗君答道:“你瞧着辦吧,看我家裡缺少什麼!”馮驩聽孟嘗君講完了話,就出發了。到了薛邑後,馮驩立即吩咐地方官員通知各債戶前來交納利息,共收了約十萬錢。馮驩拿到錢後,就派人買牛、釀酒,定好日子,邀請借債的人都來吃酒。到了約定日期,各債戶陸續到齊了。馮驩先請大家入席喝酒吃肉,然後就請每人拿出債券來,當面進行覈對,同時宣佈有錢的富戶要按期付息;凡是交不起利息的窮戶,就連本帶利一概捐免,債券當衆燒掉,並聲明這樣做完全是遵照孟嘗君的旨意辦的。窮債戶聽了都非常感激。
孟嘗君聽說馮驩燒了債券,非常生氣,派人把馮驩叫了回來質問說:“我家裡養了三千多人,我的封邑收入很少,所以纔在薛邑放債。你收到利息後就大擺筵席?最後連債券都燒掉了,你這是爲什麼?”馮驩回答說:“你說的對,我就是那樣做的。我想不多準備酒肉,債戶們就來不齊;人來不齊,就不能區別誰是富戶,誰是窮戶?對於那些富戶,我是要他們按期付息的。對那些拿不出利息的窮戶,就讓我等他十年八年,還是拿不到利息。時間拖的愈長,欠的利息就愈多,他們就更無法償還了。如果被逼急了,他們就會遠走他鄉,那還不是同樣收不到利息。我不這樣做,你就會落個貪財好利,不愛惜百姓的名聲;同時,還給百姓扣上一個逃債抗上的罪名。我燒的債券,實際上是一張無用的廢紙,燒了它豈不是給窮人們解除了很大的負擔嗎?只有這樣做,你才能得到百姓們的衷心擁護,大大提高你的政治聲望。”又說:“我臨出發的那天問過你,債收齊了,買點什麼回來?你說看你家裡缺少什麼?我看你家裡高屋大廈收藏着那麼多的珍寶,你玩弄的狗馬成羣,伺候你的美女也不少,樣樣不缺,所缺的就是給百姓做好事。我給你買回來的就是一個‘義’字啊l”孟嘗君請他把道理再說明白一點。這時,馮驩意味深長地說:“你現在只有薛邑這麼一塊小小的封地,你對百姓們卻不愛護,反而不顧他們的死活,想方設法在他們身上打算盤,發放大量的高利貸謀取重利。我這次收債,捐免了那些窮人的本利,又燒了債券,當時百姓們是非常感激你的,這就是我給你買的‘義’字啊!”孟嘗君聽了,無可奈何地哼了一聲:“先生,算了吧:”
過了一年,齊閔王覺得孟嘗君權力太大了,又聽信了一些讒言,就罷了他的官。這時,孟嘗君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住。當他一行走到離薛邑一百里左右的地方,看見薛邑的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他。孟嘗君看到這樣動人的情景時,連忙回過頭來對馮驩說:“你替我買的‘義’字,今天我纔看到它結的豐碩果實啊!”
上面這個故事證明了在戰國時期高利貸已經出現了。這是由於當時商品交換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各國貨幣的鑄造與流通也相應地有了很大的發展,在使用貨幣購買商品後,就出現了貨幣借貸,隨着貨幣借貸,出現了利息和高利貸。那時,除了商人放高利貸重利盤剝外,還有象孟嘗君那樣的大官僚、大地主也放大量高利貸,謀取重利,可見當時高利貸在社會上已經相當盛行了。高利貸剝削是以貧窮爲基礎的。大多數農民和手工業者被敲骨吸髓,加速了人民的貧困化,使貧富懸殊的現象愈加嚴重了。更重要的是,這個故事爲我們還透露了:戰國時代,人民對高利貸剝削,採取了不同形式的反抗活動,並收到了一定成效。正是這個階級鬥爭的側面,告訴了我們,人民羣衆的反抗鬥爭,如何影響和推動了當時一些諸侯國政治形勢的變化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