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

戰國時期“七雄”並立,兼併戰爭非常激烈,各國統治者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迫切需要網羅人才,培植親信,擴大自己勢力,所以當時“養士”的風氣盛行。齊國孟嘗君就是以“養士”知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他家裡供養的食客中有一個叫馮驩的,因爲家裡貧窮,便來投奔孟嘗君。孟嘗君親自接待了他。問道:“先生遠道而來,有何見教?”馮獾說:“聽說你好交朋友,能禮賢下士,我家裡很窮,無法生活,希望投到你的門下做客。”孟嘗君問他:“你愛好什麼?”答道:“我沒有什麼愛好。”又問:“你能做什麼?”答道:“也不會做什麼。”孟嘗君也只好收留了他。把他安置在三等客舍裡,給以普通食客的待遇。過了十幾天,孟嘗君問客舍長說:“前幾天那位新來的客人做什麼呢?”客舍長說:“就是那位馮先生吧!他雖然很窮,手裡還有一把寶劍,一天他倚着柱子一邊彈劍一邊唱歌:‘長鋏(jiā夾,劍名)啊!咱們回去吧!這裡沒有魚吃啊!’”孟嘗君說:“把他搬到二等客舍去。”從此,馮驩每天有了魚吃。過了幾天,孟嘗君又問馮驩怎樣了?客舍長說;“他又邊彈邊唱:‘長鋏啊!咱們還是回去吧!這裡沒有車子坐啊!”’旁邊的人都嘲笑他。孟嘗君說:“讓他到上等客舍去住吧!”從此,馮驩出門有車子坐了。有一天,馮驩佩帶寶劍坐上車子出門訪友;他得意地向朋友們誇耀說;“孟嘗君已待我爲上賓了。”過了幾天,孟嘗君又問,客舍長回答說:“他還在邊彈邊唱:‘長鋏啊!咱們還是回去吧!我在這裡還不能照顧我的家啊!”周圍的人聽了都很討厭他,說他貪得無厭。可是孟嘗君卻又派人去照料他母親的生活。從此以後,馮驩就不再彈唱了,馮驩彈鋏,是在試探孟嘗君是否真正賞識他。等到孟嘗君給他以上賓的待遇後,他就一心投靠孟嘗君,準備將來爲他效力了。

孟嘗君是齊國的相國(宰相),封萬戶於薛(今山東滕縣),家裡供養了食客三千多人,封邑的收入,不夠養活這麼多人,就派人到薛邑去放債。可是一年過去了,利息卻收不上來,孟嘗君很着急,就問手下人:“有無人熟習會計?誰能替我去收債啊?”客舍長就推薦馮驩。孟嘗君見了馮驩,對他說:“客人不嫌棄我,到我這裡來的有三千人,薛邑的收入不足,放債的利息又收不上來,現在供給客人的伙食都快不夠了,請先生受累爲我跑一次吧!”馮驩接受了這一差遣後,就準備車輛,整理行裝,帶好債券。臨出發的那天,馮驩問道:“我把債收齊了,買點兒什麼回來?”孟嘗君答道:“你瞧着辦吧,看我家裡缺少什麼!”馮驩聽孟嘗君講完了話,就出發了。到了薛邑後,馮驩立即吩咐地方官員通知各債戶前來交納利息,共收了約十萬錢。馮驩拿到錢後,就派人買牛、釀酒,定好日子,邀請借債的人都來吃酒。到了約定日期,各債戶陸續到齊了。馮驩先請大家入席喝酒吃肉,然後就請每人拿出債券來,當面進行覈對,同時宣佈有錢的富戶要按期付息;凡是交不起利息的窮戶,就連本帶利一概捐免,債券當衆燒掉,並聲明這樣做完全是遵照孟嘗君的旨意辦的。窮債戶聽了都非常感激。

孟嘗君聽說馮驩燒了債券,非常生氣,派人把馮驩叫了回來質問說:“我家裡養了三千多人,我的封邑收入很少,所以纔在薛邑放債。你收到利息後就大擺筵席?最後連債券都燒掉了,你這是爲什麼?”馮驩回答說:“你說的對,我就是那樣做的。我想不多準備酒肉,債戶們就來不齊;人來不齊,就不能區別誰是富戶,誰是窮戶?對於那些富戶,我是要他們按期付息的。對那些拿不出利息的窮戶,就讓我等他十年八年,還是拿不到利息。時間拖的愈長,欠的利息就愈多,他們就更無法償還了。如果被逼急了,他們就會遠走他鄉,那還不是同樣收不到利息。我不這樣做,你就會落個貪財好利,不愛惜百姓的名聲;同時,還給百姓扣上一個逃債抗上的罪名。我燒的債券,實際上是一張無用的廢紙,燒了它豈不是給窮人們解除了很大的負擔嗎?只有這樣做,你才能得到百姓們的衷心擁護,大大提高你的政治聲望。”又說:“我臨出發的那天問過你,債收齊了,買點什麼回來?你說看你家裡缺少什麼?我看你家裡高屋大廈收藏着那麼多的珍寶,你玩弄的狗馬成羣,伺候你的美女也不少,樣樣不缺,所缺的就是給百姓做好事。我給你買回來的就是一個‘義’字啊l”孟嘗君請他把道理再說明白一點。這時,馮驩意味深長地說:“你現在只有薛邑這麼一塊小小的封地,你對百姓們卻不愛護,反而不顧他們的死活,想方設法在他們身上打算盤,發放大量的高利貸謀取重利。我這次收債,捐免了那些窮人的本利,又燒了債券,當時百姓們是非常感激你的,這就是我給你買的‘義’字啊!”孟嘗君聽了,無可奈何地哼了一聲:“先生,算了吧:”

過了一年,齊閔王覺得孟嘗君權力太大了,又聽信了一些讒言,就罷了他的官。這時,孟嘗君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住。當他一行走到離薛邑一百里左右的地方,看見薛邑的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他。孟嘗君看到這樣動人的情景時,連忙回過頭來對馮驩說:“你替我買的‘義’字,今天我纔看到它結的豐碩果實啊!”

上面這個故事證明了在戰國時期高利貸已經出現了。這是由於當時商品交換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各國貨幣的鑄造與流通也相應地有了很大的發展,在使用貨幣購買商品後,就出現了貨幣借貸,隨着貨幣借貸,出現了利息和高利貸。那時,除了商人放高利貸重利盤剝外,還有象孟嘗君那樣的大官僚、大地主也放大量高利貸,謀取重利,可見當時高利貸在社會上已經相當盛行了。高利貸剝削是以貧窮爲基礎的。大多數農民和手工業者被敲骨吸髓,加速了人民的貧困化,使貧富懸殊的現象愈加嚴重了。更重要的是,這個故事爲我們還透露了:戰國時代,人民對高利貸剝削,採取了不同形式的反抗活動,並收到了一定成效。正是這個階級鬥爭的側面,告訴了我們,人民羣衆的反抗鬥爭,如何影響和推動了當時一些諸侯國政治形勢的變化和發展。

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98章 鴻 門 宴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62章 程嬰救孤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
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98章 鴻 門 宴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62章 程嬰救孤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