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

早在明太祖時期,吸取了歷史上宦官專權的教訓,立下了宦官不得過問國事的規矩。到了明成祖時期,由於他是從侄兒手中奪得的皇位,怕大臣反對,就特別信任宦官,把這條規矩給廢除了。到了明宣宗,連批閱奏章都要宦官代筆,宦官的權力更大了。

王振是明代第一個專權的大宦官。進宮後,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鎮讀書。朱祁鎮即位時才九歲,王振當了司禮監,幫助英宗批閱奏章。明英宗年幼無知,王振把朝廷軍政大權都抓在手裡,權勢不斷膨脹。

這時,蒙古族的瓦剌部落十分強盛。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刺首領也先派兩千多人向朝廷貢馬,爲了多得賞金,謊報是三千人。王振發現後十分惱怒,削減了賞金和馬價,這樣就傷了和氣。於是,也先大舉進攻大同,大同守軍接連失敗。

王振輕視瓦刺軍,又想建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就竭力主張英宗帶兵親征,朝中大臣鄺塹(kuángkūn)、于謙認爲朝廷沒有充分準備,不能親征,但在王振的慫恿(sǒngyǒng)下,英宗根本不聽勸阻。

七月十七日,明英宗把留守北京的任務交給他的弟弟朱祁鈺(yù),自己帶領五十萬大軍出發了。這是一次沒有準備的親征,軍紀渙散,並且沒有足夠的後勤供應,一路上又遇到狂風暴雨,人困馬乏,糧食接濟不上,士卒大批地生病餓死。有些大臣不斷上奏勸英宗、王振退兵,王振不但不聽,反而懲罰這些大臣。

也先聽說明軍北進,就誘敵深入,靜靜地等待時機。過了幾天,明軍前鋒在大同附近被也先殺得全軍覆沒。失敗的消息傳來,明英宗十分恐慌,王振也感到情況危急,才下令退兵。

明軍敗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王振因運送給養的車子還沒到,執意在土木堡過夜。

也先連夜殺到土木堡,把明軍包圍起來。第二天,英宗剛想啓程,發現敵兵遍野。土木堡沒有水源,並且明軍因爲連吃敗仗,士氣低落,根本無力防守,只得冒險突圍。也—先兩面夾攻,瓦刺兵個個手執長刀,奮力砍殺,士氣非常旺盛,大喊:“投降的不殺!”數十萬飢餓、乾渴、疲憊的明軍一下子就被打垮了。

在兵敗之際,禁軍將領樊忠氣憤地說:“我爲天下殺死奸賊。”說着,用錘砸死了王振。

明英宗見敗局已定,實在沒有希望逃脫,就乾脆盤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刺兵把英宗俘虜了。

土木堡一戰,英宗被俘,五十萬明軍,損失了一大半,歷史上把這次戰役稱爲“土木堡之變”。經過這場戰鬥,明朝元氣大傷。瓦刺的勢力越發強大了,北京也受到了威脅。保衛北京的重任,就落在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和大臣于謙的身上。

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3章 倉頡造字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1章 管鮑之交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59章 范蠡三遷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4章 三皇世紀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6章 精衛填海第17章 伯昌治岐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
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3章 倉頡造字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1章 管鮑之交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59章 范蠡三遷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4章 三皇世紀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6章 精衛填海第17章 伯昌治岐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