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

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殺的消息傳到明朝陪都南京,南京的大臣們一片慌亂。他們立了一個逃到南方的皇族、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在南京建立了一個政權,歷史上把它叫做南明,把朱由崧稱爲弘光帝。

弘光帝朱由崧是個迷戀酒色,極端荒唐的人。鳳陽總督馬士莫和一批魏忠賢的餘黨利用弘光帝昏庸,操縱了南明政權。弘光帝和馬士英根本沒想抵抗清兵,卻過起荒淫作樂的生活來。

南明政權的兵部尚書史可法,本來不贊成讓朱由崧做皇帝,爲了避免引起內部衝突、才勉強同意。弘光帝即位以後史可法主動要求到前方去統率軍隊。

那時候長江北岸有四支明軍,叫做四鎮,四鎮的將領都是驕橫跋扈的人。他們割據地盤,互相爭奪,放縱兵士殘殺百姓。史可法在南方將士中威信高,他到了揚州,那些將領不得不聽他的號令。史可法親自去找那些將領;勸他們不要自相殘殺;接着,又把他們分配在揚州周圍駐守,自己坐鎮揚州指揮。大家就稱呼他史督師。

史可法做了督師,以身作則,跟兵士同甘共苦,受到將士們的愛戴,這年大年夜,史可法把將士都打發去休息,獨自留在官府裡批閱公文。到了深夜,他感到精神疲勞,把值班的廚子叫了來,要點酒萊。

廚子回報說:“遵照您的命令,今天廚房裡的肉都分給將士去過節,下酒的菜一點也沒有了。”

史可法說:“那就拿點鹽和醬下酒吧。”

廚子送上了酒,史可法就靠着几案喝起酒來。史可法的酒量本來很大,來到揚州督師後,就戒酒了,這一天,爲了提提精神,才破例喝了點。一拿起酒杯,他想到國難臨頭,又想到朝廷這樣,心裡愁悶,邊喝酒邊掉熱淚,不知不覺多喝了幾盅,帶着幾分醉意伏在几案上睡着了。

第二天一清早,揚州文武官員按照慣例到督師衙門議事,只見大門還緊緊地關着。大家不禁奇怪,因爲督師平常都是起得極早的。後來,有個兵土出來,告訴大家說:“督師昨晚喝了酒,還沒醒來。”

揚州知府任民育說:“督師平日操勞過度,昨夜睡得這麼好,真是難得的事。大家別去驚動他,讓他再好好休息一會吧。”他還把打更的人找來,要他重複打四更的蚊(打四更鼓,表示天還沒亮)。

史可法一覺醒來,天已經大亮,側耳一聽,打更人還在打四更,不禁勃然大怒,把兵士叫了進來說:“是誰在那裡亂打更鼓,違反我的軍令。”兵士把任民育吩咐的話說了,史可法纔沒話說,趕快接見官員。處理公事。

打那天起,史可法下決心不再喝酒了。

沒多久,清軍在多鐸帶領下,大舉南下。史可法指揮四鎮將領抵抗,打了一些勝仗。可是南明政權內部卻起了內訌。駐守武昌的明軍將領左良玉爲了跟馬土英爭權,起兵進攻南京。馬士英害怕得要命,急忙將江北四鎮軍隊撤回,對付左良玉,還用弘光帝名義要史可法帶兵回南京保護他。

史可法明知道清軍壓境,不該離開,但是爲了平息內爭,不得不帶兵回南京,剛過長江,知道左良玉已經兵敗。他急忙回江北,清兵已經逼近揚州了。

史可法發出緊急檄文,要各鎮將領集中到揚州守衛。但是過了幾天,竟沒有一個發兵來救。史可法知這隻有依靠揚州軍民,孤軍奮戰了。

清軍到了揚州城下,多鐸先派人到城裡向史可法勸降,一連派了五個人,都被史可法拒絕。多鐸惱羞成怒下令把揚州城緊緊包圍起來。

揚州城危急萬分,城裡一些膽小的將領害怕了。第二天,就有一個總兵和一個監軍揹着史可法,帶着本部人馬,出城向清軍投降。這一來,城裡的守衛力量就更薄弱了。

史可法把全城官員召集起採,勉勵他們同心協力,抵抗清兵,並且分派了守城的任務。他分析一下形勢,認爲西門是最重要的防線,就親自帶兵防守西門。將士們見史可法堅定沉着,都很感動,表示一定要和督師一起,誓死抵抗。

多鐸命令清兵沒日沒夜地輪番攻城。揚州軍民奮勇作戰,把清兵的進攻一次次打回去。清兵死了一批,又來了一批,形勢越來越危急了。

多鐸下了狠心,開始用大炮攻城。他探聽到西門防守最嚴,又是史可法親自防守,就下令炮手專向西北角轟擊。炮彈一顆顆在西門口落下來,城牆漸漸塌下,終於被轟開了缺口。

史可法正在指揮軍民堵缺口,大批清軍已經蜂擁着衝進城來。史可法眼看城已經沒法再守,拔出佩刀往自己脖子上抹。隨從的將領們搶上前去抱住史可法,把他手裡的刀奪了下來。史可法還不願走,部將們連拉帶勸地把他保護出小東門。這時候,有一批清兵過來,看見史可法穿的明朝官員的裝束。就吆喝着問他是誰。

史可法怕傷害別人,就高聲說:“我就是史督師,你們快殺我吧!”

公元1645年四月,揚州城陷落,史可法被害犧牲。

多鐸因爲攻城的清軍遭到很大傷亡,心裡惱恨竟滅絕人性地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大屠殺延續了十天才結束,歷史上把這件慘案稱作“揚州十日”。

大屠殺之後,史可法的養子史德威進城尋找史可法的遺體;因爲屍體太多,天熱又都腐爛了,怎麼也認不出來,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過的袍子和用過的笏板,埋葬在揚州城外的梅花嶺上。這就是到現在還保存的史可法“衣冠墓”。

揚州失守後幾天,清軍攻破南京。南明政權的官員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弘光政權被消滅了。

清兵繼續南下,還頒佈一道剃髮令,強迫百姓在十天之內,一律剃掉前半部頭髮,改依清人的習慣,留下一條辮子,違抗命令的處死,實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一來更加激起了江南百姓的反抗情緒,江陰軍民在典史(縣衙裡一種小官)閻應元的率領下,頂住二十多萬清兵的重重包圍,堅守了八十多天。城裡男女老少,沒有一個投降。清軍死傷慘重。嘉定軍民堅持抗清鬥爭三個月,被清軍屠城三次,犧牲兩萬多人。歷史上把這次慘案稱作“嘉定三屠”。

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7章 伯昌治岐第8章 堯舜讓位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98章 鴻 門 宴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94章 張良學藝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86章 屈原沉江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1章 管鮑之交第4章 三皇世紀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6章 宋楚之戰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2章 酒的發明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98章 鴻 門 宴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4章 國人暴動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
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7章 伯昌治岐第8章 堯舜讓位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98章 鴻 門 宴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94章 張良學藝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86章 屈原沉江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1章 管鮑之交第4章 三皇世紀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6章 宋楚之戰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2章 酒的發明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98章 鴻 門 宴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4章 國人暴動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