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

漢章帝去世後,他十歲的兒子即位,稱和帝。漢和帝執政時期由竇太后臨朝聽政;從章帝到和帝,東漢政治比較穩定,也出了幾位優秀人才。著名的科學家張衡就生活在這一時期。

張衡,是東漢南陽(今河南南陽縣)人。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精通《詩》、《書》、《禮》、《易》等儒家經典。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長安和洛陽遊歷,拜師訪友,探訪山川名勝古蹟,察錄各地風土人情。這些經歷都爲他日後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張衡年輕時對文學創作很感興趣,以才華橫溢聞名於當時!他仿效班固的《兩都賦》,寫成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是指長安,東京就是洛陽)。他用這兩篇賦諷刺洛陽和長安城裡王公貴族過的驕奢淫逸的生活。據說他爲了寫這兩篇賦,深思熟慮,反覆修改,一共花了十年工夫。這兩篇賦非常受人推崇,因此張衡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很高,後人把他與司馬相如、楊雄、班固並稱爲“漢賦四傑”。

但張衡最有成就的專長不是文學,而是天文曆法。三十歲以後,張衡開始喜好數學和天文研究。他曾被任命爲太史令,主管天文曆法。

我國曆來就有觀測和記錄天象的優良傳統。當時的人已經對天體運動和宇宙的結構做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三派。張衡就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他認爲:太陽可以發光,月亮自身不會發光,月光是由日光照射而產生的。張衡的許多觀點,被今天的科學技術證明是正確的。

根據渾天學說,張衡於公元117年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演示天象的渾天儀。渾天儀用銅製成,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現象。渾天儀制成後,京都的學者紛紛趕來觀看。到了夜裡,張衡讓一部分人站在屋內,一部分人站在屋外,結果,屋裡面的人通過儀器看到的同屋外的人看到的完全一樣。

張衡更爲著名的成就是發明並製造了地動儀。

張衡生活的時代,各地經常發生地震,由於不能事先預知地震,無法採取預防措施,總有許多人死於地震,經濟損失也很大。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人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百姓。

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這一現象做了深入研究。公元132年,張衡終於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呈長橢圓形。地動儀的外壁上刻着八條龍,龍頭對着的方向各蹲着一個銅製的蛤蟆。龍的嘴裡含着一顆小銅球,當某一個方向發生地震時,朝着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吐出銅球,銅球便會掉在蛤蟆的口中,發出聲響,這樣很快就可以知道地震的方位。

當時人們根本不相信地動儀真的會起作用。公元138年,地動儀西方龍嘴裡的銅球突然掉在蛤蟆嘴裡,而京城裡的人毫無地震的感覺。人們就開始嘲笑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可是,剛過幾天,隴西突然傳來地震的消息,人們這纔信服。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當時世界地震學上最輝煌的成就,歐洲直到1700年後才製造出類似的儀器。

張衡在我國古代科技、文化、思想史上都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在文學、天文曆法,尤其是地震學方面的成就,一直受到後人的高度評價。

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86章 屈原沉江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3章 倉頡造字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37章 三顧茅廬
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86章 屈原沉江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3章 倉頡造字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37章 三顧茅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