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

茫茫八百里沙漠,狂風席捲飛沙,百里不見人煙,天上沒有飛鳥,地上看不見走獸,沙丘之上只有一僧人牽着一頭老馬在艱難地往前行走。

此僧人正是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唐僧,也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佛學家——玄奘。

玄奘(602——664年),俗姓陳,出生於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受其父影響,13歲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爲僧,取法號玄奘。他出家後勤奮好學,經常到各地聽名僧講學。唐朝初年,他到四川研究佛經。當時,四川比較安定,雲集着國內很多有名的高僧,玄奘虛心請教,學問大有長進。後又到長安,跟名僧學習《俱舍》、《攝論》、《涅架》等經論,大小經論無不通達,但不能融貫。可是此時玄奘因求學勤苦,珍惜寸陰,已成爲名噪江河南北的法師。

隨着學識的不斷長進,玄奘發現經卷與經師對佛教教義的解釋迥然有異,又苦於中國佛經體系駁雜,譯法紊亂,難以憑信。當時,天竺高僧波頗密多羅來中國,說天竺國那爛陀寺有位戒賢法師,對佛教各派的學說都很有研究,能講解佛學最高經典《瑜伽師地論》。於是,他決心到佛學的發源地天竺(今印度)去學習佛經,求教於法學大師戒賢和尚,取得真經,以釋惑疑。

公元626年,28歲的玄奘約集了幾位同伴,奏請唐太宗,請求去西方取經。但由於當時唐王朝剛剛建立,西域受突厥人控制,政局動盪,而唐與西突厥的關係比較緊張,因此禁止人們從西北地區出境,鑑於此,唐太宗未準其奏。同伴們望難生畏,都退而不去,玄奘爲學取真經,西行的決心並未動搖。

公元627年秋天,玄奘和尚趁長安附近遭霜雹災害,皇帝下令百姓可四出隨豐就食之機,與前往西域貿易的商人們一起偷偷地出發了。

他經涼州(今甘肅武成)、瓜州(今安西),快到玉門關(唐朝邊境的最後一道關卡)的時候,騎的馬死了,跟隨他的兩個小和尚也跑了,後面官府的差役又追了上來,玄奘躲在客店裡,不知如何是好。瓜州的州官李昌拿着追捕文書走了進來,問他:“師父就是玄奘法師嗎”?玄奘猶豫了一下,沒有回答。李昌說:“師父如講實話,弟子可以給您想個辦法。”玄奘見李昌態度誠懇,決了自己的名字和到天竺取經的真實意圖。李昌聽後讚歎道:“師父取經,研究佛法,真了不起,我一定盡力幫助。”隨即撕碎追捕文書,說:“師父趕快走吧,否則天黑,就出不了關了。”玄奘又驚又喜,趕緊離開客店,直奔玉門關。

玉門關與新疆之間有片大沙漠,當時叫做莫賀延磧,極爲難行,玄奘只帶了一匹在這條路上走了十多次的老馬,就闖入了沙漠。

茫茫沙漠,上不見飛鳥,下不見走獸,白天熱得如同火烤,晚上卻寒風似刀,有時因爲氣流的急劇變化,會看到一種幻影,明明望到人羣馬隊,等走近了卻又什麼也沒有。沿途到處是人馬遺骨,斷劍折槍。玄奘孤身獨影,飢渴勞頓,想喝點水,不慎在取皮囊的時候,一失手,整個皮囊裡的水全潑灑到沙漠上。沙漠之中,水就是生命,沒有了水,生命也就危險了。前進,還是後退?若是取水,就得往回走十幾里路,此時,他想起當初自己曾立誓,不到天竺絕不後退一步,於是,他下定決心,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便又繼續拍馬西行。一路之上,玄奘幾經險境,經過半個多月的艱苦行程,終於走出了沙漠,到達高昌國(今新疆境內)。此後,他又翻山越嶺,整整走了一年,行程5萬餘里,沿途拜訪了西域16國的名僧,最後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天竺國。在天竺國,他遍訪佛寺,參觀佛像,幾次橫渡恆河,訪問伽耶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城),看到了那棵5丈多高的菩堤樹(傳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曾在這顆樹下苦修多年,悟出真諦);他還到了佛經所說的西天錄山,參觀釋迦牟尼說法的地址。這些實地學習,使玄奘對佛經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公元633年,玄奘來到天竺國的摩揭陀國那爛陀寺(今印度巴臘貢)。那爛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學府,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寺中居住的名僧長者精通各種學術經論,並收藏着大量的佛教經典及天文、醫藥、地理、技術等各方面的圖書,常年有僧徒1萬多人。

玄奘到寺院那天,1千多名和尚捧着香花,迎接來自中國的客人。寺的正法藏(院長)戒賢法師,時已年過百歲,多年不講經了,但他聽說玄奘是從東土不遠萬里,歷盡磨難來求法時,頗爲感動,便決定特收玄奘爲弟子,重開講壇,用15個月的時間,給玄奘講了佛學中最難懂的佛經。玄奘虛心求教,潛心鑽研,認真學習古代印度的語言,長進甚快。5年後,玄奘博辯之名傳遍印度,最後兩年,他代表戒賢法師爲衆僧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爲衆僧所折服。二者均爲佛教最高深的經典。在那爛陀寺,能通曉20部經論的有1千多人,通曉30部的有500多人;通曉50部的只有10人,玄奘就是10人中的一個。

玄奘除學習之外,還經常把唐朝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向天竺人民介紹,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公元642年,玄奘來到印度戒日王的都城曲女城,受到戒日王的歡迎。恰好這時有一個反對那爛陀派的人寫了一篇論文呈給戒日王,並帖在那爛陀寺門口,聲稱沒有人能駁倒他一個字,並且狂妄地宣稱;“如果有人駁倒我一條,我甘願把頭割下來認錯”。幾天過後,沒有一個人敢出來和他辯論。戒日王是個狂熱的佛教徒,決定在曲女城舉行盛會,公開辯論。戒日王請求玄奘出來駁斥那個異教徒,玄奘答應了戒日王的要求。開會那天,到會的有18國國王,以及僧、俗、官、民6千餘人,都是學有專長的知名之士。玄奘坐在戒日王專門爲他設的珠寶牀上說法,廣引博論,把那個異教徒駁得啞口無言,不得不低頭認輸,請求照約辦理。玄奘笑着說:“佛法無邊,是不殺生的,你就跟着我當傭人吧。”接着,戒日王把玄奘的兩部佛學著作公佈於衆,徵求答辯。辯論會進行了18天,沒有一個人能提出反對意見。會後,戒日王誠懇挽留玄奘,作了印度5年一次的75天的無遮大會,當時與會僧俗50萬人,這也是印度有史以來的一次空前盛會,從此,玄奘名震天竺大國。

玄奘以精湛的學業,在佛教的聖地攀上了佛學的頂峰,獲得了“三藏法師”的稱號。三藏是對佛教經、律、論三種經藏的總稱。三藏法師,意爲精通佛學的全部經典的大師。當時,在那爛陀寺,這一稱號的地位僅次於戒賢法師,故人稱玄奘又爲唐三藏。

玄奘在天竺國15年中,無時不在想念祖國。公元643年,他辭別了那爛陀寺師友及戒日王,用大象和馬匹馱着675部佛經和其它物品,起程回國。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七日,玄奘平安回到長安。玄奘西遊,歷時17年,歷經120餘國,行程5萬華裡。西遊時年僅28歲,東歸時已44歲。

玄奘當年是違反禁令偷偷出國的,現在,唐太宗知道了他的全部情況後,派宰相房玄齡及大將軍侯莫到長安迎接。這天,長安城裡人山人海,路兩旁擺着香案和鮮花,鑼鼓音樂,此起彼伏,長安僧尼數萬人,排着隊,把玄奘迎入弘福寺。後來,唐太宗在洛陽行宮召見了玄奘,並想讓玄奘還俗,幫他治國,大師謝絕了。

不久,玄奘大師開始了他的譯經生涯。他每天三更就寢,五更起身,日夜孜孜,十分刻苦。同時,他每天還要抽出一定時間爲弟子講解新譯的經論。爲了使他專心譯經,唐王朝下令在長安慈恩寺修造大雁塔,作儲經之用;併爲他配備了專職人員,對譯文進行檢查、整理和抄寫。玄奘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譯出佛經75部,1335卷,計1300多萬字。同時,他還把老子的《道德經》譯成梵文,讓使者捎去天竺。

玄奘另一偉大的貢獻是作了《大唐西域記》12卷,10餘萬字。這部書是玄奘應唐太宗之請,把他所見所聞口述出來,由他弟子辯機執筆寫成,但其內容則顯然是玄奘在旅行中有意識地隨時採訪蒐集來了。《大唐西域記》記述了玄奘西遊親歷的120國和得之於傳聞的28國的山川、城邑、物產與民俗。它是今日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公元1819年,阿旃陀石窟重被發現,但沒人認識它,靠了《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才斷定它是印度有名的勝蹟。埋沒了幾百年的印度那爛陀寺,也是根據《大唐西域記》提供的線索發掘出來的。

公元664年,玄奘法師自度死期已近,遂向寺僧、門人一一辭訣。當唐高宗得知玄奘病重,派來御醫時,法師已經圓寂了,時年63歲。高宗悲痛萬分,說:“朕失國寶矣”!併爲之廢朝5日,當爲玄奘舉喪之日,長安附近500裡以內的士民紛紛趕來送葬,多達100餘人。玄奘法師的墓塔至今猶存,屹立在西安城南少陵原上。

玄奘,他爲中印文化的交流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也正是以他爲肇端,在其生前,中印兩國即建立了邦交。所以,1200多年以來,中印兩國人民都視玄奘爲中印文化交往的象徵。

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1章 管鮑之交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9章 大禹治水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6章 宋楚之戰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74章 奇貨可居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94章 張良學藝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45章 聞雞起舞
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1章 管鮑之交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9章 大禹治水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6章 宋楚之戰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74章 奇貨可居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94章 張良學藝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45章 聞雞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