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鑑真東渡

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中,有一尊僧人的坐像,造型優美,形象逼真,被尊爲日本的國寶,受到特別的保護,每年只開放三天,供人瞻仰。這尊坐像塑的就是中國著名的高僧鑑真。他不遠萬里,遠渡重洋,歷盡艱辛,到日本傳教的事蹟,至今還在中日兩國人民中傳頌着。

隋唐時期,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更密切了。從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日本派出遣唐使(赴唐朝的使者)共14次,每次都在100人以上,最多的一次有650人。很多日本留學生進入唐朝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深造,有的在中國居住20年以上,有的留在唐朝做官。唐朝也有許多學者到日本去,其中最著名的是鑑真。

鑑真俗姓淳于,是揚州江陽人。鑑真是他出家後的法號。他生在公元688年,父親是個商人,也是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鑑真從小受父親影響,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4歲那年就出家當了和尚。

經過佛寺裡著名師父的指導,鑑真的佛學知識越來越豐富。後來在長安的一座佛寺裡受了具足戒(戒是佛教徒應當遵守的戒條、戒律。舉行儀式,接受師父授給的戒條,叫受戒。具足戒是僧侶的最高戒律,受具足戒表明受戒人的學問已經達到高深的程度,有了講授的資格)。由於他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當他45歲的時候,已經成爲名揚四海的高僧,由他授戒的門徒達到4萬多人。

當時,日本受中國影響,大力提倡佛教。他們依照唐朝修建佛寺。日本政府還決定派榮睿和普照兩位年輕的僧徒到中國學習佛學,並打算聘請中國的高僧去日本傳授戒律。

榮睿和普照在洛陽、長安學習佛法,他們聽說鑑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就想請鑑真到日本去。公元742年,榮睿、普照到揚州大明寺,拜訪鑑真,向他說明了來意,鑑真見他們這樣誠心,就問身邊的弟子:“你們有誰願意接受邀請,去日本國傳經嗎?”在場的僧侶誰也不吭聲。過了半天,一個名叫祥彥的僧徒站起來說:“日本國離我們太遠了,中間隔着茫茫大海,途中恐怕牲命難保,所以不敢去。”鑑真說:“爲了傳播佛法,怎麼能顧惜生命呢?你們既然都不願意去,我去吧!”僧徒見師父態度這樣堅決,都很感動,紛紛表示願意跟隨師父東渡日本。

唐朝法律規定,未經政府批准,私人是不準出國的。榮睿和普照通過宰相李林甫的哥哥、信奉佛教的李林宗的幫助,辦好了鑑真出國的手續。

但是很不巧,正當他們要開船遠航的時候,浙江一帶發生海盜事件,沿海關防檢查十分嚴格。鑑真的弟子道航和如海發生糾紛,驚動了官府,沒收了他們的船隻。這次東渡沒能成行。

第二次出海,他們在海上遇到風浪,船觸礁沉沒,他們困在荒島上,後來被漁船發現救了回來。第三次、第四次也都沒有成功。

公元748年,61歲的鑑真做好了第五次東渡的準備。6月的一天夜裡,鑑真和他的弟子們登上了大船出發了。不久就遇到了大風浪。船行到浙江海面,幾次在一些小島附近避風。直到10月才繼續啓航。沒料到剛行到中午,海面上突然颳起暴風。風越刮越大,浪越來越高,黑雲遮天,狂風怒吼。船上的人,一個個頭暈無力,嘔吐不止,只有船伕還能勉強支持。船上的淡水用完了,只好喝海水,喝後腹脹難忍。他們一連在海上漂了14天,船終於靠岸了。上了岸才知道已經到了海南島最南端的振州。

這時候,不幸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了。先是榮睿因旅途顛簸,患病去世。接着,鑑真因爲南方暑熱,得了眼病,雙目失明。不久,跟隨鑑真多年的弟子祥彥也去世了。這一系列的打擊和挫折,並沒有嚇倒鑑真。相反,他東渡的決心更加堅定了。公元751年春天,鑑真回到了揚州,又着手準備第六次東渡。

第二年,日本政府派出丁藤原清河大使率領了第十次遣唐使,他們在返回日本以前,向唐玄宗正式提出聘請鑑真去日本傳戒的要求。藤原清河還親自到揚州拜訪鑑真,向他發出邀請。這時候,揚州的僧侶仍然嚴密的監視着鑑真,不肯讓他去日本國。鑑真和日本使者只好約定在黃泅浦會合。在鑑真的弟子仁斡神師的幫助下,11月的一天晚上,鑑真和他的弟子24人,悄悄離開寺院,登上了船,開始了第六次東渡。

公元753年,鑑真所乘的船抵達日本九州島,東渡終於成功了。這時鑑真已經66歲了。

公元754年,鑑真一行到達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了熱情接待,住進東大寺。鑑真的到來,震動了日本各界,他們從早到晚前來拜謁慰問。

日本天皇把全國傳授戒律的大權託付給鑑真。鑑真在東大寺的佛送前設起了戒壇,舉行盛大授戒儀式。天皇、皇后、皇太子依次登壇受戒。從此以後,不論什麼人,如果沒有經指定的戒壇受戒,就不能取得僧籍。

鑑真在日本天皇賜給他的一塊宅地上建造了一座新寺院,叫做“唐招提寺”。他親自參加唐招提寺的建築,整個建築結構精巧,佈局合理,氣勢雄偉,,反映了唐朝建築的特點,是日本奈良時代遺留下來最宏偉的建築物,對日本寺院建築影響很大。從此,鑑真就在唐招提寺中講律授戒,唐招提寺成爲當時日本最有影響的寺院。

鑑真精通醫學,他帶去了許多藥方,還親自給人看病,傳授中草藥知識。他還帶去中國的繡像、雕像、畫像飛書帖等,對日本的美術界很有影響。

鑑真在日本整整度過了10個春秋,爲中日兩國的友誼和兩國科技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公元763年。76歲的鑑真在奈良病逝了。日本朋友將他葬在唐招提寺,並且世世代代紀念他。

1980年,日本政府還特地把鑑真的坐像送回中國揚州“返里探親”,在中日兩國友好關係中增添了一段佳話。

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3章 倉頡造字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63章 美女西施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95章 大澤鄉起義
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3章 倉頡造字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63章 美女西施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95章 大澤鄉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