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

爲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佈由朱祁鈺監國(代理皇帝的職權),召集大臣,商討對策。大臣們意見不同,侍講徐珵(chéng)說:“天命就是這樣,只有逃到南方去才能免禍。”兵部侍郎于謙厲聲說:“主張南遷的,就應該殺頭。京都是國家的根本,怎麼能隨意遷移呢?大家難道忘了南宋的教訓嗎?現在的辦法就是趕快調集軍隊,安定民心,準備戰守。”于謙的主張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皇太后決定讓于謙負責守衛北京。爲安定人心,于謙等主戰派請太后正式宣佈朱祁鈺做皇帝,英宗改稱太上皇。之後,朱祁鈺稱帝,即明代宗,又稱景泰帝。

于謙在危難之中接受了守城的重任。他一邊命令各邊關鎮守將領加強防備,調兵遣將,加強京城及附近的兵力,一邊從速修繕(shàn)器具,整頓內部,逮捕了一批瓦剌軍的奸細。

各地入京護衛的軍隊陸續到達,但土木堡的慘敗,使將土們十分畏懼瓦剌軍。于謙認爲瓦剌軍氣焰囂張,只有打敗他們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定。針對將士們的怯懦,于謙下了一道嚴令:臨陣打仗時,將軍不顧士兵先退縮的,斬;士兵不顧將軍先退縮的,斬。將士們被于謙果敢堅決的精神感動了,土氣奮發昂揚,都下定決心誓死保衛北京。

于謙宣佈將領們分別帶兵出城,在京城九門之外列陣,他親自率石亨等人駐守在德勝門外,面對着敵人到來的方向。

也先的大本營設在北郊土城。爲了探知明軍的兵力部署,他派出了探馬。于謙將計就計,用少量遊騎迷惑敵人,也先上當,以爲明軍兵力有限,命令一萬多人馬發起進攻。當瓦剌軍進入埋伏圈後,明軍一躍而起,大力衝殺,也先軍潰不成軍,忙撤回土城。明軍緊追不捨,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軍,爬上屋頂,向敵人投擲磚瓦,瓦刺軍死傷慘重。

也先攻北京損失慘重,知道明軍已有準備,如果不速戰速決,退路可能被明軍截斷,就有自身難保的危險。也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只能帶着明英宗和殘兵敗將撤退。于謙探知也先撤退,連夜命令石亨用大炮轟擊敵人營壘,殺死敵人數萬。也先逃走,北京的威脅也就解除了。

爲了進一步加強北京的防守,于謙採取了有力的措施。他除了鞏固北邊防務外,還在西面和南面設鎮屯兵。他又改革軍制,設立團營,自己兼任總督,命令將土們每天操練,大大地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于謙立了大功,保住了北京城,受到北京軍民的擁護和愛戴,明代宗也十分敬重他。于謙兩袖清風,十分廉潔,住的房子非常簡陋,明代宗要爲他建一座府第,于謙推辭說:“國家現在正是危難的時候,我怎麼能貪圖享受呢?”

于謙臨危不懼,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挽救了明朝廷的危難,他力挽狂瀾,起到了中流砥(中)柱的作用。此後,也先又進攻過大同,包圍過代州,但再也未能**。北京城在以後的七八十年內再也沒有受到敵人的踐踏。

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60章 季札掛劍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44章 曹劌論戰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
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60章 季札掛劍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44章 曹劌論戰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