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

前面說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曾經提到一個變法的反對派司馬光。司馬光是個有名的政治家,同時又是一個在歷史方面很有成就的學者。他寫過許多大部頭的書,《資治通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部。

實際上,司馬光和王安石在變法以前是挺要好的朋友。司馬光爲人很樸素,而且耿直,在仁宗的時候;京城裡面他和王安石、韓維、呂公著四個人最合得來了。後來王安石搞變法,司馬光卻採取了反對的態度,那是因爲他看到范仲淹的改革在大官僚的打擊下失敗了。

一次司馬光爲神宗起草詔書,趁機罵了一下王安石,把王安石氣壞了。王安石知道詔書是司馬光寫的以後,心裡恨極了,從此不再把他當朋友看待了。

司馬光是陝州夏縣(現在的山西省夏縣)人,字君實。司馬光的名有個來由,那是因爲他的父親司馬池,在真宗時在光山做過縣令,而司馬光就是在那裡出生的,因此名叫“光”。

傳說司馬光小時候特別聰明。在他7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和小夥伴們在院子裡玩捉迷藏,大家打鬧着追來追去玩得很起勁。忽然,一個小夥伴不小心掉進了院子裡的大水缸裡。那個水缸比小夥伴還高,他在水缸裡掙扎,大聲呼救。小夥伴們急得很,卻一點辦法也沒有。這時,司馬光跑到院牆下,從牆角里搬來一塊大石頭,“哐”的一下把水缸砸破了。於是小夥伴得救了,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司馬光特別喜歡讀歷史書,五六歲的時候就能熟練地背誦《論語》、《孟子》了。7歲那年,他熟讀了《左傳》,並且經常講給家裡人聽。《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徒弟的言行的書,《孟子》則記錄了孟子的思想和主張。《左傳》記載了春秋時期魯國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4年的歷史。這些書籍深深吸引了小司馬光,以後他能寫出《資治通鑑》來,和這些書對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由於對歷史有着濃厚的興趣,司馬光在考中進士做了官以後,繼續鑽研歷史。在長期的研究中,司馬光發現中國的歷史書雖然很多,但記載從遠古一直到當代的歷史的書卻一本也沒有。爲了讓人們完整地瞭解歷史,司馬光決定自己動手編寫一部。司馬光給這本書取了個名字叫《通志》,意思是從頭到尾的歷史。

過了幾年,宋英宗召見司馬光,問他編寫得怎麼樣了。司馬光回答說:“皇上,我已經編完了八卷《通志》,寫了從周烈王二十三年起(公元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共195年的歷史,請皇上看看吧。”

英宗翻了一會兒《通志》,看了一些目錄和章節內容,很高興,鼓勵司馬光繼續寫下去,並且建議司馬光可以找一些熟悉歷史的人合作。

司馬光聽了英宗的指示,回去以後馬上組織書局,請了劉放、劉絮、範祖禹等人,由他自己擔任主編,其他人按朝代一人寫一段歷史。

不久,英宗病死,繼位的神宗對《通志》的編寫也很重視。神宗看到書裡記載了不少前人的治國處事的經驗,覺得十分有用,就建議司馬光不如把《通志》改名爲《資治通鑑》。司馬光高興地答應了。這就是《資治通鑑》名字的由來。

從神宗即位到神宗去世前一年,司馬光出任西京御史臺,在洛陽繼續編寫《資治通鑑》,這個時期正好也是王安石搞變法維新的時期。和擁護變法的“新黨”相反,司馬光是“舊黨”,他極力反對變法,認爲祖宗的法規不可以改革,攻擊王安石搞改革是爲了奪取富人們的利益。他曾經對皇帝說:“我和王安石兩個,就像冰塊和火炭不能放在一起,冬天和夏天不可能同時出現一樣。”就說明他和王安石的關係是極端對立的。

爲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司馬光把他的看法用歷史資料表達出來,所以《資治通鑑》是爲大地主大官僚說話的。這本書花費了司馬光幾乎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寫,常常顧不上吃飯和睡覺。他害怕自己睡得過了頭,動手設計了一個圓木枕頭,只要腦袋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到一邊,把他驚醒。他把這個枕頭叫做“警枕”,意思是防止自己睡得過久。司馬光這種刻苦做學問的態度一直被後人所稱讚,“警枕”的故事也就成了一個歷史佳話。

《資治通鑑》的編寫經歷了英宗、神宗兩代皇帝,前後共用了19年的時間。它根據豐富的歷史資料,論述了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史實,按照事情發生的時間先後,編寫了一部294卷的編年史(按年月日順序記載歷史的一種體裁)。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各個朝代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各種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狀況,對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事蹟和言語也作了記錄。它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偉大的著作,人們因此把司馬光和寫《史記》的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合在一起叫做“兩司馬”。

司馬光很耿直,在寫書時也是這樣。他在《資治通鑑》裡面,不僅讚揚了每個皇帝做了好事的一面,也指出了他們殘酷鎮壓老百姓、迷信荒唐的一面。這部書參考了300多種參考書,並且作了認真的考證,具有很高的歷史資料價值。因此,後來的歷史學家研究宋代以前的歷史,都喜歡把《資治通鑑》拿來作參考。總之,這部300多萬字的書是繼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之後的一部傑出的通史,不愧爲我國文化遺產寶庫裡的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

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6章 宋楚之戰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98章 鴻 門 宴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62章 程嬰救孤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94章 張良學藝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9章 大禹治水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3章 倉頡造字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1章 管鮑之交
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6章 宋楚之戰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98章 鴻 門 宴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62章 程嬰救孤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94章 張良學藝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9章 大禹治水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3章 倉頡造字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1章 管鮑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