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聞雞起舞

東晉朝廷忙着鞏固在江南的地盤,只求維持住半壁江山,並不打算出師北伐,收復中原。可是,統治集團中也有一些人不甘心忍受國家殘破的局面,立志要驅走敵人,收復失地,祖逖(tì)就是其中的一個。

祖逖年輕的時候,就懷有雄心壯志,喜歡結交英雄好漢。他和好朋友劉琨談論天下大事,總是慷慨激昂,義憤滿懷。他們互相鼓勵,表示將來一定要爲國家幹一番大事業。

祖逖和劉琨同睡在一張牀上,半夜時雞叫頭遍,祖逖就叫醒劉琨:“你聽聽,這雞叫的聲音多麼激越昂揚,那是在叫人發憤圖強呀!”他們兩人興奮得再也睡不着了,就披衣起牀,拔劍起舞,鍛鍊體魄,準備將來好爲國出力。

在匈奴貴族劉淵、劉聰躍馬橫戈,馳騁北方,攻下洛陽的時候,祖逖也和別人一樣,帶着家屬、親戚、朋友,離開北方南下,到了江南。剛剛建立東晉政權的晉元帝,派祖逖做軍諮(zī)祭酒。這種官職只能提提建議,沒有軍事實權。祖逖住在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爲了準備恢復中原,他招集了許多勇敢而有胸識的壯士,練習武藝。過了一些時候祖逖向晉元帝建議說:“前朝的大亂,是由於皇族內部爭權奪利,互相殘殺,這才使得胡人乘機興兵,擾亂中原,給北方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如今北方人民都在反抗胡人,假如陛下能下令出兵,派我北伐,必定會得到天下人的響應,國家的恥辱也就能洗雪了。”晉元帝雖然沒有北伐的決心,但是祖逖這番義正詞嚴的要求,是沒有理由拒絕的,他只得派祖逖做奮威將軍,兼任豫州牧,給了一千人的給養和三千匹布,讓祖逖自己去招兵買馬,製造武器,出師北伐。

條件這樣艱苦,可祖逖並不灰心。他帶領親信部屬一百多人渡江,向北進發。那天,人們聽說祖逖渡江北伐,紛紛來看熱鬧,顯得雄赳赳氣昂昂,滿有信心。壯士們乘船出發了。等船開到江心,祖逖用佩劍敲着船槳,當衆誓師說:“我祖逖如果不能肅清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祖逖這鏗鏘有力的誓言,在碧波浩淼(miǎo)的江面上久久迴盪。

祖逖渡江以後,進駐江陽,先在那裡起爐鍊鐵,製造武器,又招募了兩千名壯士,然後繼續向北進發。祖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誓言,勇敢地跟敵軍展開鬥爭。江北的人民聽說祖逖北伐,都十分歡迎。他們給祖逖送糧送信,配合着打擊敵人。在人民的支持下,幾年之間,祖逖就收復了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地方。

可是,北方還有一部分地區是在十六國之一的後趙國統治之下,後趙是羯族人石勒建立的。祖逖領兵繼續北進,在黃河邊上跟石勒展開了激烈戰鬥。祖逖手下的將領韓潛和後趙將領桃豹,兩軍爭奪一個叫蓬陂(pí,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的緘堡。韓潛佔了東城,住在東臺;桃豹佔了西城,住在西臺。晉軍從東門進出,後趙軍從南門進出。雙方對峙了四十多天,糧食供應發生困難,都感到難以堅持下去了。祖逖爲了戰勝對方,跟韓潛商量,定下了一條計策。

他叫部下用許多麻袋裝上土,假裝是糧食,派一千多人高唱着勞動號子運上東臺;又派幾個人搬運一些真的米袋,故意裝做疲勞的樣子,走到與桃豹交界的路上去休息。桃豹的士兵早就餓急了,見了運米的晉軍,就追趕過來。祖逖的部下故意丟下米袋就跑。桃豹的士兵搶到米,很是高興,立刻埋鍋做飯。他們一邊吃着香噴噴的米飯,一邊談論着祖逖軍隊糧食這樣充足,而他們卻要經常忍飢挨餓。言談之間,不覺流露出不願繼續打下去的情緒,軍心開始動搖。這情況很快反映到石勒那裡。

爲穩定軍心,石勒火速派人組織了一支由一千多頭驢子組成的運糧隊,運送糧食去接濟桃豹。祖逖得知這個消息,立刻派韓潛等帶領一支人馬去襲擊,在汴水(今河南省中牟縣境內)岸邊,打敗了後趙的運糧隊,奪得了全部糧食。桃豹聽說糧食被搶,知道無法堅持,嚇得連夜逃跑了。

祖逖打了許多次勝仗,東晉朝廷爲嘉獎他,升他爲鎮西將軍。祖逖雖然做了將軍,生活卻仍然儉樸。他常常用節省下來的錢,幫助部下解決困難。他和將士們同甘共苦,認真訓練部隊,準備繼續向黃河以北挺進。爲了安定後方,祖逖還積極獎勵農業生產,安排好從匈奴人和羯人統治地區逃來的官兵和百姓。他還認真做好爭取人心的工作,對那些曾經爲後趙做過事的人放手任用,不懷疑他們。那些人都很感激祖逖,遇到後趙的軍隊有什麼動靜,就趕快向祖逖報告,使祖逖能及早準備,迎頭痛擊敵人。

祖逖恢復中原的措施,得到了廣大百姓的真誠擁護。老年人在一塊兒談話的時候,個個豎起大拇指贊楊祖逖。有的說:“我們已經老了,現在又見到了祖逖這樣的好官司,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了。”有的把歌頌祖逖的話編成了歌,到處傳唱。歌詞的大意說:祖逖來了,暗淡的日月星辰重放光芒,我們這些倖存者,不再做胡人的俘虜了,讓我們用葫蘆盛着美酒,再獻上一束乾肉,唱着歌,跳着舞,去慰勞我們敬愛的祖將軍吧!

祖逖的節節勝利,卻引起了東晉統治集團的猜忌。他們不僅不再支持祖逖繼續前進,還派人去監視他,妄圖奪他的兵權。晉元帝司馬睿派尚書僕射戴淵做徵西將軍,掌管青、兗、豫、並、雍、冀六州的軍務,坐鎮合肥,來做祖逖的頂頭上司,戴淵是南方人,雖然有些才能,名望也很高,可是爲人氣量狹小,見識淺陋,是個沒有作爲的人。祖逖看朝廷不信任自己,感到恢復中原是沒有指望了,他的內心痛苦到了極點,憤恨到了極點。在大興四年(公元321年)的九月間,祖逖在憂憤中病死了。

祖逖逝世的消息一傳出,黃河南岸許多地方的人民傷心地放聲痛哭。人們給祖逖建造祠堂,塑了他的像,表示對他永遠懷念。

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4章 三皇世紀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
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4章 三皇世紀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