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

蘇秦把張儀安插到秦以後,對於秦攻趙的顧慮消除了,從而積極進行他的合縱計劃。他先去遊說韓宣王、魏襄王,然後去說齊宣王、楚威王,使他們都贊成合縱,同意建立抗秦聯盟。他的遊說辭,因人而異,花樣百出,但都分析精闢,論證周密,能動人之聽。其內容歸納起來,不外乎四點:一點是恐嚇。如果縱約不成而西事秦,有不可倖免的危險,二點是利誘。只要縱約一成,凡是希望得到的東西,均唾手可得。三點是誇張。每到一國,必誇大其辭,說得天花亂墜,使聽者心悅誠服。其誇大之點,不外乎地勢的優越,武力的雄厚,蓄積的豐富,當局的賢明等等。四點是有周密的計劃。對縱約的內容解釋得清清楚楚。蘇秦用這些方式進行遊說,大獲成功,六國都贊成縱約。當他最後說服楚威王去回報趙肅侯的時候,得意之狀,從經過洛陽時的情景就可見一斑。

蘇秦的合縱計劃實現了,他被推舉爲縱約長,佩六國相印,好不威風。因每到一國,諸侯贈送的禮物極爲豐厚,而且都派很多車馬隨從護送,所以經過洛陽的時候,那氣派可以與王侯相比。東周顯王聽說蘇秦將從這裡經過,非常恐懼。當年蘇秦遊說顯王時,顯王不是看不起他而沒有用他嗎?東周弱小,擔心蘇秦報復,因此,接待蘇秦真是小心翼翼。事先,顯王派人把道路清掃乾淨。然後派官員穿上朝服,帶了禮物到郊外去迎接,並進行慰勞。入城,蘇秦的兄弟妻嫂不敢擡頭正面相看,彎着腰,低着頭在旁邊侍候着。蘇秦笑着對嫂子說:“上次我回來你那樣傲慢,飯都不給我吃,這次爲什麼又這樣恭敬呢?”(“前倨後恭”,就是出於蘇秦的這句話。)嫂子伏在地上,向他道歉,說:“這次是看到你獲得了這樣高的地位,又有這麼多的錢。”蘇秦深有感慨地嘆了一口氣,說:“一個人有錢有勢,兄弟妻嫂都尊敬你,畏懼你,如果窮途潦倒,即使是兄弟妻嫂也都看不起你,那又何況別人呢!假若我在洛陽有兩頃肥沃的田地,我就會安於現狀,那就不能佩六國的相印了。”於是,他拿出千金分贈給宗族和朋友。當初,蘇秦到燕國去的時候,沒有路費,向別人借了一百錢,這次以百兩黃金還他。對於過去幫助過他的人,都一一加以報答。但是,有一個曾經跟隨過他的人沒有得到賞賜,他以爲蘇秦忘記了,就上前自我介紹。蘇秦說:“我沒有忘記你。當年你跟隨我一起到燕,在渡易水的時候,你再三要離開我而去,那時,我的處境非常困難,希望能得到你的幫助和支持,但是,你還是走了。今天,你也算得報了。”

蘇秦完成了聯合六國以抗秦的任務,回到趙以後,趙肅侯封他爲武安君,把合縱定約的內容以文書的形式通告秦國。自那以後十五年,秦不敢越函谷關一步。蘇秦奔走於六國之間所造成的縱約,使秦與六國的關係爲之一變。六國內部,大概也真得到一時的團結。但是,這種聯盟並不鞏固。這一方面是由於內部的矛盾,另一方面,秦在千方百計地破壞他們之間的縱約。三年以後,秦派犀首唆使齊、魏進攻趙國,趙王責怪蘇秦。蘇秦作爲縱約長,應該協調各國之間的行動。因此,蘇秦害怕在趙被誅,藉故請求出使燕國,說是去商討懲罰齊國的問題。蘇秦離趙以後,六國聯盟的合縱結構基本上解體了。

秦爲了破壞合縱,秦惠王將女兒嫁給燕太子爲妻。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繼位,這就是燕易王。齊宣王趁着燕國因喪事而國內動盪的機會,起兵攻打燕國,奪去了燕十城。易王對蘇秦說:“從前你到我燕國來,我先王文侯資助你路費到趙國去,於是約定六國合縱抗秦。現在齊國先攻打趙國,再攻打燕國,這樣自相攻打,都是爲了你的緣故,你也要被天下人恥笑了。你是不是能夠想辦法把齊國奪去的地方給我收回來呢?”蘇秦聽了這些話,十分慚愧,對易王說:“我去幫你拿回來。”

蘇秦到齊,謁見齊王,一連拜了幾拜,首先低着頭向他道賀,然後又擡起頭對他表示哀傷。齊王不懂他是什麼意思,問他:“你爲什麼在祝賀之後接着表示哀傷,而且來得這樣快呢?”蘇秦說:“我聽說肚子餓的人,不管他餓得如何難過,總不會去吃毒烏頭的。因爲烏頭雖可充飢,過了一會,毒性發作,和餓死一樣,免不了還是要死的。現在燕國雖然很弱小,然而易王卻是秦王的小女婿,你爲了十城的利益,而長期與強秦爲仇敵。現在假若弱小的燕國出兵來打你,而強秦等你疲睏了也來攻你,這是你自己引來天下的精兵,就像吃了毒藥烏頭一樣了。”齊王聽了他這麼一講,臉上頓時現出憂愁的樣子,說:“那麼,怎樣辦呢?”蘇秦說:“我聽說從前善於處理問題的人,能夠變禍爲福,變失敗爲成功。你如果能夠聽我的意見,便索性把十城歸還燕國。燕憑空得了十城,必定很高興。秦王曉得你是爲了他的緣故而歸還燕國十城,也必定喜歡。這就是所謂拋開仇敵而得到知己的交情了,這樣一來,燕、秦都尊重你,你的號令傳出去,天下便沒有人敢不聽從的了。你用幾句無關痛癢的空話博得了秦的依附,用十城換取了天下人的敬畏,這就是建立霸王的事業。”齊王說:“很好!”於是,把從燕國奪來的十城歸還燕國。

這時,有人到燕王面前說蘇秦的壞話:“蘇秦是你身邊的賣國賊,是反覆無常的人,他將會發動叛亂的。”蘇秦知道了這些情況,害怕燕王加以治罪,不敢立即辯駁,回來以後,燕王也沒有任命他擔任什麼官職。過了幾天,蘇秦謁見燕王,說:“我本是東周的一個普通百姓,沒有什麼功勞,而大王對我特別尊重、客氣。今天我爲你說退了齊國的兵,併爲你奪回了十城,應該和我更加親近,但是,我回來後,你不任命我的官職,這必定是有人在你面前說了我的壞話,使你不相信我了。你不相信我,這是你有福氣。我聽說凡是忠誠老實的人,都是爲了自己的緣故。凡是有進取心的人,都是爲了別人的緣故。我在齊王那裡講的話,並沒有欺騙他。我有老母在遠遠的東周而不去侍奉,是我不爲自己打算而有進取心的表現。現在假若有像曾參那樣孝順的人,有像伯夷那樣廉潔的人,有像尾生那樣講信義的人,你如果能夠得到這樣三個人的輔佐,你心裡覺得怎麼樣呢?”燕王說:“那就足夠了。”蘇秦說:“如果像曾參那樣孝順,從不肯離開母親在外面睡一晚,那麼你又怎能叫他走千里路去輔佐既虛弱又不安穩的燕國呢?如果像伯夷那樣廉潔,不肯接受孤竹國的君位,不肯做武王的臣下,不願接受封侯,卻去餓死在首陽山下,廉潔到這樣的地步,那你又怎麼能叫他走千里路,替你到齊國去拿回十城呢?如果像尾生那樣講信義,和女朋友訂定約期在橋下相會,女朋友沒有來,尾生老是等着,水衝來了也不走開,最後竟抱着橋的柱子淹死了。他講信義到這種程度,那麼,你又怎能叫他走千里路,替你去說退齊國的強兵呢?老實說,我就是爲了真心實意而得罪了你。”燕王說:“你不是真心實意的人。難道真心實意而會得罪人嗎?”蘇秦說:“話不能這樣講。我聽說過一件這樣的事情:有一個人到離家比較遠的地方去做官,他的妻子在家和別人私通。後來,她丈夫將要回來了,她的情人很擔憂,那官員的妻子說:‘你不要着急,我已經做好藥酒等他了。’過了三天,她的丈夫果然回到家裡,妻子準備了豐盛的飯菜,並要妾拿藥酒來送給他喝。妾想說出酒裡面有毒藥,但又怕主母逐趕出去,不說吧,又怕主父被毒死。於是,她假裝着手一顫,身子一僕,跌倒在地,把那杯藥酒倒掉了。主父認爲掃興,當下,大發脾氣,狠狠地用鞭子抽了她五十下。這樣,妾假裝跌倒而潑去藥酒,既保全了主父,又保全了主母,但是自己終不免還要挨鞭打。從這件事來看,怎麼說忠心實意的人就沒有罪呢?現在我時運不好,也和那個妾一樣了。”蘇秦的這段對話,雖然有點近於詭辯,但論點明確,論據充足有力,而且引用了大量的事實作比喻,更加形象而具體,因而使人易於接受。所以燕王聽了,便說:“你仍舊擔任官職吧!”從此以後,燕王對他更加優待!

燕易王的母親,是燕文侯的夫人與蘇秦關係曖昧,易王知道了,不但不加罪,反而對蘇秦更尊重。蘇秦害怕因此被殺,就想出了一個脫身之計。他對燕易王說:“我在燕,不能使燕的威望提高,假若我到齊國去,那必然會達到這一目的。”燕王說:“你看怎樣好就怎樣做吧!”於是,蘇秦假裝得罪了燕王而逃亡到齊。齊宣王很尊敬他,任命他爲客卿。不久,齊宣王去世,齊湣王即位。蘇秦建議湣王用隆重的排場和講究的葬禮以表示自己的孝心,他還建議湣王大興土木,修建高大華麗的宮室和龐大的花園以及遊獵場所。他想用這樣的方式來消耗齊的實力,爲燕將來攻齊準備條件。燕易王死後,燕噲即位。蘇秦在齊得到湣王的信任,引起朝中一些大臣的妒忌,他們用重金招募了一位勇士,趁蘇秦上朝的時候,將他刺殺。匕首刺入蘇秦腹部,他沒有立即倒下,而是捂住傷口忍痛逃入朝堂。齊王派人去捉拿刺客,但刺客已不知去向。蘇秦自知不能活了,於是對齊王說:“我馬上就要死了。我死以後,你將我處以車裂酷刑(用五輛牛車或馬車將人體撕成幾塊),然後號令全國,說:‘現查明蘇秦是燕國的間諜,準備在齊陰謀發動叛亂,今幸好被人刺死。如有人知道這件事,賞以千金。’這樣,刺殺我的人就能夠捉到了。”齊湣王照他的話作了安排,果然,殺蘇秦的人看到賞格,馬上出來自首。於是,齊王將刺客逮捕,而且查出了主使人。因此,有幾位大臣被誅。蘇秦臨死時還能想出這樣的計策爲自己報仇,也可算是一個聰明人了。

合縱雖然沒有能夠持續維持下去,但在客觀上和連橫一樣,多少起了一點推動統一運動的作用。

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9章 大禹治水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3章 倉頡造字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
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9章 大禹治水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3章 倉頡造字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