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他任北大校長時所提倡的學術精神,對近現代中國教育學術界有着深遠的影響。
蔡元培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商人家庭,自幼酷愛讀書。他11歲時,父親因病去世,本來比較富裕的家境日漸貧寒。蔡元培在艱苦的條件下仍然勤學不輟,17歲考中秀才。1889年,蔡元培到杭州參加鄉試,中舉人,第二年進京參加舍試,再次金榜題名。但他當年沒有參加殿試,而是在1892年才進京參加殿試,中了進士,被欽點爲翰林院庶吉士。兩年後,由於其才華卓著,被授爲翰林院編修。這時的蔡元培,是一個衆人欽慕的青年才俊。
1894年,清廷在甲午戰爭中慘敗;1898年,維新變法又遭失敗。在這一系列風雲變幻中,蔡元培認識到腐朽的清政府沒有希望,決心通過興辦教育來救國。
1898年,蔡元培棄官回到故鄉,爲浙江的新式教育奔走。他寫成《學堂教科論》一書,提出新式教育的總體設想,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開創之作。1901年起,蔡元培又赴上海推行教育改革,創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使之成爲上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陣地。1905年,蔡元培被任命爲同盟會上海分會會長。
1907年至1911年,蔡元培在德國系統學習了教育學理論,他還編著了《中學修身教科書》、《中國倫理學史》,翻譯了《倫理學原理》。
1911年底,蔡元培回到上海,參加籌建中華民國的工作,被任命爲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發表了《對於教育方針的意見》這樣一份綱領性的文件。他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德、智、體、美四育的人,
在主持教育部期間,蔡元培進行了多項改革,頒佈了一系列政令。1912年,袁世凱篡權後,蔡元培便辭去教育總長職務,先後赴德、法從事學術活動。
在法國期間,蔡元培聯合李石曾、吳玉章等人成立華法教育會,並任會長。華法教育會招收華工到法國,設立旅法華工學校進行初步教育,爲華工培養出了一批懂翻譯、有知識的骨幹。
赴法勤工儉學活動,吸引了國內大批有志青年。他們中的不少人在法國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成長爲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在中國早期的領導人中,有許多是曾赴法勤工儉學的,比如周恩來、蔡和森、王若飛、鄧小平、聶榮臻、李富春等等。由此可見,赴法勤工儉學不僅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而且在中國革命史上,都有着不可磨滅的功績。作爲這一活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蔡元培功不可沒。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對北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聘請新文化運動領袖陳獨秀任文科學長,李大釗、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爲文科教授,同時也留任一批學有專長的舊學人物。蔡元培在北大貫徹“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主張,形成了寬容的學術氛圍。
蔡元培的改革,使北大生機勃勃,爲“五四”運動的到來創造了條件。
1920年,蔡元培打破男女不同校的禁例,在北大招收女生,開高等教育史上之先河。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蔡元培歷任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積極推進教育改革,並努力發展中國的文化事業。
“九一八”事變後,蔡元培投身民主進步運動,參與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全力營救因抗日而遭囚禁的人和愛國志士。他主張槍口對外、一致抗日,主張充分保障人民的言論、集會、出版、結社自由。
1936年,蔡元培身染傷寒,從此體質虛弱。1940年,一代宗師蔡元培在香港養病期間與世長辭。
蔡元培逝世後,舉國哀悼。的唁電“孑民先生,學界泰斗,人世楷模”,是對蔡元培一生最好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