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他是“同治中興”時期的重要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矚目的影響。作爲清末湘軍領袖,他與李鴻章共同鎮壓了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曾國藩於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祖輩以務農爲主,生活較爲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爲塾師秀才,滿腹經綸。作爲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長輩的愛撫,他們望子成龍心切,便早早地對曾國藩進行封建倫理教育。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在童子試中,成績俱佳,列爲優等。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1832年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新臺階。

曾國藩剛28歲便考中了進土,此後,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併成爲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門生。在京城十多年間,他沿着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從文才上看,曾國藩的仕途暢通與他的勤奮好學有關,他學習孜孜不倦。日夜苦讀不息,幾乎是“日以讀書爲業”。曾國藩不僅博覽史書,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官吏中如此勤奮好學者實在不多見。

曾國藩博覽羣書,涉獵文獻,在政治上他有自己的獨特觀點。他提出統治者應該“內聖外王”,要自如地運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學,認爲程朱理學是正統的孔孟之道,後世的君臣都應該效法。他從理論乃至實踐上都極力標榜封建倫理道德,來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並且提出了治理天下的辦法,涉及吏治與廉潔、選才與用才、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等。

作爲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國藩對“乾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衰落洞若觀火。在受到兩次鴉片戰爭衝擊之後,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爲“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藉助外國勢力鎮壓太平天國;另一方面他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曾國藩教育子女也非常成功。他認爲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件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爲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聲勢浩大,掀起了一場全國性的反抗清朝統治的運動。清政府的建制八旗軍,綠營軍先後被打得潰不成軍。曾國藩此時奉旨辦理團練。鑑於八旗軍和綠營軍已經積重難返,很難治理,他別樹一幟,仿效明朝戚繼光的“戚家軍”,編練了一支以募兵制爲特色,以湖南人爲主體的新的地方武裝軍隊——湘軍。

曾國藩早年研究儒家經世之學,可以說是“書生從戎”。他在治軍上和戰略方針的制定上有獨到之處。他的軍事思想內涵極其豐富,有過人之處。他認爲,兵不在多而在於精,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隊武器的近代化。曾國藩治軍以嚴明軍紀爲先,同時着意培養將士同心。另一方面,他特別重視精神灌輸的作用。他強調“訓”重於練,把對士兵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這種精神灌輸,使湘軍上下自覺以維護封建統治爲己任,打起仗來十分兇悍。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

曾國藩曾被人推許爲孔子、朱子以後,再度復興儒學的聖哲,清朝鹹同中興的第一名臣。然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近百年來,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也有人罵他是民賊、元兇、漢奸、民族罪人等。

但卻對曾國藩欽佩之至,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手書的“詠之珍藏”。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爲後世取法。他認爲曾國藩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是國學的入門書。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主張“愛民爲治兵第一要義”,的一生也很重視這一點,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曾國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的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爲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富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

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7章 伯昌治岐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58章 晏子使楚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9章 大禹治水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
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7章 伯昌治岐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58章 晏子使楚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9章 大禹治水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