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

洪秀全名仁坤,自號秀全。祖籍廣東嘉應(今梅州),出生在花縣(今花都市)。在他2歲時其家又移居花縣官祿布。洪秀全發動和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即太平天國起義,並建立了太平天國。

洪秀全從小就生長在農村,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在他十二三歲的時候,已經“經史詩文無不博覽”。15歲那年,即1827年,他第一次參加清朝政府主辦的科舉考試,但沒有考取。雖然第一次科舉失敗了,但是洪秀全不是一個輕易屈服的人,他抱着“十年磨一劍”的宏願,於1836和1837年兩次去省城廣州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天意弄人,這兩次考試又沒有成功。洪秀全是一個極富反抗精神的人,三次科舉的經歷讓他產生推翻清朝政府的願望。1843年,他抱着對清朝政府的最後一點希望去廣州,參加第四次應試,結果又告失敗,終於下定決心要推翻清朝政府,他發誓“不考清朝試,不穿清朝衣,要自己開科取士”。

當時,在西方國家堅船利炮的幫助下,西方的基督教也跟着傳入中國,其影響在中國南方和西南方比較大,洪秀全在他四次科舉的過程中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思想,但是,他沒有完全接受耶穌的思想,而是很聰明地把基督教的天父思想與中國的國情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於1843年與馮雲山、李敬芳、洪仁軒三人一起創立“拜上帝會”。他希望通過“拜上帝會”這個宗教組織發動羣衆。1845—1847年,他寫下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三本書,提出政治平等、經濟平等、男女平等的思想,宣傳“天下一家共太平”的理想,爲他發動太平天國起義奠定了思想基礎。

1847年,洪秀全到達廣西桂平紫荊山區,和他的戰友馮雲山會合。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起義,正式舉起反清的大旗。由於洪秀全宣傳的宗教是希望大家都能夠共同享受太平幸福的生活,所以他的起義軍就稱爲太平軍。起義初期,太平軍就遭到清朝地方軍隊的圍剿,洪秀全率領部隊轉戰各縣,在運動中尋找機會消滅清軍。同年3月,在廣西武宣東鄉,洪秀全被部下擁戴爲天王。攻佔永安(今廣西蒙山縣)後,洪秀全加封太平軍的五位主要將領爲東、西、南、北、翼五王,並讓東王楊秀清節制諸王,從而建立起一支堅強的領導核心。第二年6月,根據東王楊秀清的意見,洪秀全制定了“專意金陵”的方針,決定把南京作爲太平軍的進攻目標。由於軍事戰略很正確,洪秀全的軍隊勢如破竹,很快在1853年的3月就佔領了南京。於是南京被定爲太平天國的都城,改稱天京。洪秀全正式建立起太平天國政權。

洪秀全佔領南京並正式建立起太平天國政權之後,爲了鞏固新生的政權,決定開闢三條戰線,即北伐、東征和西征。東征和西征的戰鬥很順利,鞏固了長江的上游和下游,從而使都城天京的形勢得以穩固,但是北伐的太平軍由於孤軍深入,在北京附近遭清軍圍堵,最終全軍覆沒。雖然北伐失敗,但是太平軍的這一舉措仍然大大震動了清朝政府,於是,清政府急忙組織力量進攻太平天國,希望在洪秀全立足未穩之際扼殺太平天國。清軍很快在長江沿岸以及南京附近建立軍事基地,即江南和江北大營,妄圖圍困天京。天京形勢日漸吃緊。洪秀全及時地改變了戰略,1856年夏,他把西征的大軍調回,很快攻破清軍的江北和江南大營,天京轉危爲安。

但是,正當太平軍在軍事上節節勝利之際,由於洪秀全沒有處理好領導集團的內部矛盾,致使太平天國發生內訌,東王楊秀清被殺,翼王石達開率領太平軍的一支精銳出走。太平天國的實力大損,清朝乘機重建江南和江北大營,天京的形勢又危急起來。

爲了挽救危亡,洪秀全親自擔任軍師,大膽提拔當時只有20多歲的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等人,並在1858年重新建立五軍主將制,於是太平軍的軍心復振。同年冬,太平軍在陳玉成、李秀成等將領的率領下,再一次攻破江北大營,獲三河大捷,打得清軍統帥曾國藩差一點跳水自殺。1860年春,洪秀全採納幹工洪仁玕、忠王李秀成的計策,又攻破了江南大營。

但是清軍在傑出統帥曾國藩的率領下,又轉而圍困長江上游的軍事要地安慶,儘管洪秀全多方調遣兵力組織解圍,安慶還是在1861年9月陷落,太平軍開始喪失軍事上的優勢。然而,正值政權危亡之際,洪秀全卻開始沉醉於修身養性和宗教研究,並把自己封閉在天京的宮殿之中。懶於梳理國事,造成太平天國中樞指揮系統出現障礙。1862年5月,清軍對太平軍採取大包圍之勢,曾國藩率部到達天京城下。爲急於解圍,洪秀全命令李秀成等“十三王”率兵自上海、浙江前線回援,於天京城外與清軍大戰45日,但是未能解圍。1863年12月蘇州失守,天京岌岌可危。此時,李秀成勸洪秀全“讓城別走”,放棄天京,但是洪秀全拒絕出走。19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國政權被推翻。

洪秀全以一個鄉村教師的出身,領導了一場歷時18年,縱橫18省的太平天國運動,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農民政權,頒佈了《天朝田畝制度》,開啓了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先河,不愧爲“反清第一英雄”(孫中山語)。

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7章 伯昌治岐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98章 鴻 門 宴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62章 程嬰救孤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6章 精衛填海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
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7章 伯昌治岐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98章 鴻 門 宴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62章 程嬰救孤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6章 精衛填海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