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裴秀創立“製圖六體”稍晚一些時候,震動文壇的左思的《三都賦》,在晉武帝太康年間問世了。
左思的《三都賦》,是一篇用賦的文體中最出名的長篇之一,也是西晉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據說,左思爲了寫好《三都賦》,足足花費了十年的工夫。他廣泛收集材料,認真核對事實。凡是《三都賦》中提到的山川、城市,他都要查考地圖;就是鳥獸草木,也要和記錄地方上各種情況的地方誌對照查實;至於風俗、歌謠、音樂、舞蹈,他更是一絲不苟的根據當時當地的實況來寫。他這種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是很值得學習的。
左思在考察《三都賦》的內容、結構和用詞造句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勞動。爲了獲得鏗鏘有力的句子,來表達深刻的內容、塑造出耐人尋味的藝術形象,他曾經在室內、庭院、廁所等處的牆上,都掛了紙筆。不管走到哪裡,只要想到一個好句子,就隨手把它寫在掛着的紙上。
在左思醞釀寫《三都賦》的時候,吳郡人陸機正好來到了洛陽。這個文章冠世的江南名士,看到洛陽的繁華景象,想要寫一篇洛陽賦來抒發自己的情趣。他聽說左思已經在準備寫《三都賦》,禁不住哈哈大笑。他嘲笑這個無名小卒的左思,竟膽敢寫賦,並且還要寫三都賦,真是不自量力。他在給弟弟陸雲的信中說:“洛陽這個地方,有一個名左思的粗野鄙賤的人,竟妄想作三都賦。等到他把文章寫成功了,我們就應該讓酒甕底朝天啦!”陸機的嘲笑傳到左思的耳朵裡,左思決心忍受恥辱,用艱苦的勞動,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完成《三都賦》的寫作,用事實來回答陸機。
時光易逝,眨眼間十年過去了,左思終於寫成功了《三都賦》。左思覺得自己人微言輕,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埋沒了自己的作品,白費了十年心血,所以他就帶着《三都賦》的文稿,去拜訪當時名氣很大的皇甫謐(mì),請皇甫謐先看一看。皇甫謐看《三都賦》的時候,不禁幾次拍案叫絕,連連稱讚說:“寫得好!寫得好!”他答應給《三都賦》寫篇序文,並且請當時有名的詩人張載給《魏都》作注,劉逵給《吳都》、《蜀都》作注。皇甫謐在序文中說:自兩漢以來,寫賦的人很多,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都各有特長,爲人所稱道。不過,他們都不及左思的《三都賦》寫得好。當時很有名望的張華也稱讚《三都賦》寫得好,他說:“讀《三都賦》,餘味無窮,越讀越有味。”當年嘲笑左思的陸機,見到了《三都賦》,也大吃一驚,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原來想寫的洛陽賦,也不敢動筆了。
《三都賦》傳出以後,人們爭相傳閱,讚不絕口。京城裡的富豪貴族以及有地位的人,都爭着買紙抄寫閱讀,洛陽城裡的紙張因此價格突然大漲。這就是被人們傳爲美談的“洛陽紙貴”的故事。
左思的《三都賦》寫得這麼好,與他刻苦學習是分不開的。他在少年時候,腦子比較遲純,父親教他學寫字,他寫得歪歪扭扭,不像樣子,教他學彈琴,他總也彈不出一支像樣的曲子,父親對他很生氣。有一天,父親的朋友來家裡作客,父親指着左思對朋友說:“我這個兒子,學習不認真,在常識和見解上,跟我少年時候比,差得太遠了。”在一旁站着的左思,聽了父親的批評,心裡感到十分難過。從此,他就暗暗下定決心,刻苦讀書。他不喜歡講話,卻整天在用心鑽研寫文章怎樣用詞造句。經過長時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左思的學習終於有了極大的進步,成了一個很有學問並且擅長寫文章的文學家,《三都賦》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
左思的詩和文章雖然寫得好,但是由於他出身寒微,在當時很重視出身門第的社會裡,他總是不被重用,做不了大官,晚年,他只得離開洛陽,遷到冀州隱居起來,一邊種點地維持生活,一邊寫詩寫文章。這樣清貧的生活環境,使他寫出來的作品,在內容上和風格上,都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社會上不合理的情況。左思寫了不少詩,抒發自己的情懷,表達他對晉朝選任官吏的制度的不滿,顯示他蔑視士族權貴的憤懣情緒。在第一首詩裡,他說自己二十歲就會寫文章,讀了不少書,也懂得一些兵法,總想爲國家出一番力氣,做出一些成績,然後功成身退,歸隱田園。這首詩的弦外之音是說:當時的社會太使他失望了,他的想法總也無法實現。在第二首詩裡,他用澗底鬆和山上草作比喻,一針見血地揭示出當時社會的黑暗;有才能的人像澗底鬆一樣被埋沒,無人過問;無能的小人猶如山上草一般,憑藉祖先的功勞佔居高位,洋洋得意。左思寫的詩感情充沛,筆力雄健,形象鮮明,沒有當時綺靡華豔的詩風,卻充滿着積極浪漫主義的精神,對後世的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