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有豐富文化典籍的國家。又是一個史學很早發達的國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比較系統的史學著作。《春秋》就是目前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著作。它是春秋時期魯國史官編寫的,是一部斷代的編年史。因爲是按年來編寫,所以就取一年四季中的春秋兩字來命名,叫做《春秋》。相傳這種斷代的編年史,在西周“共和行政”時期就有了。在《墨子》這部書裡,就提到過有周、燕、齊、宋等國的《春秋》。可見在當時的一些大國中都編寫了歷史書——《春秋》。但是,除了魯國這部《春秋》外,其他的都沒有保存下來。
這部魯國的《春秋》,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到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它雖然是按魯國的歷史年代來記事,但是,涉及到我國這段歷史時期中的許多事件,許多諸侯國家的歷史。所以後來人們就稱這時期爲“春秋時期”。
相傳在春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經對魯國《春秋》作過一次修訂。並且用它來做歷史課本教學生,成爲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二。因此又稱爲《春秋經》。不過,這部史書雖然有明確的年月記載,但文字太簡單,記載的史實也只是一個大綱或提要,事情的原委記載的很不詳細。於是後來就有人給它將史實補充敘述和進行評論。這些敘述和評論就叫做《傳》。
給《春秋》作過《傳》的共有三家。有戰國時期的齊國人,公羊高作的,叫《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有魯國人穀梁赤作的,叫《春秋穀梁傳》,簡稱《穀梁傳》,有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作的,叫《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三種《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和《穀梁傳》主要是對《春秋》中的史實加以評論,沒有多少史實補充,比較空洞。這兩部書開始是以口授,一代一代相傳,約到西漢初期才寫成書。
《左傳》開始也是口授相傳。據近代學者的研究結果,認爲《左傳》並不是魯國史官左丘明一人所作,而是不同時期一些史官們的集體創作。左丘明是根據史官們的作品,加工整理成文的人。這書最後寫成約在戰國初年。
《左傳》是一部用歷史事實來解釋《春秋》的史書。在它的內容裡,保存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在我國史學史上,是一部很寶貴的史書。同時,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它的文章結構嚴密、文字簡練。敘事有繁有簡,生動活潑。在我國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我國先秦時代的社會史或文學史,《左傳》都是不可缺少的書籍。
春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階級鬥爭激烈,各諸侯國家的政治鬥爭相當尖銳,兼併戰爭不斷髮生。社會經濟產生了新的變化,文化思想上也出現了複雜的變化。對這樣一些歷史情況,《左傳》中都有具體的記載;對當時的歷史潮流作了真實的反映,使後來的人們對當時的歷史情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
《左傳》記事的最大特點,是在春和時期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根據主要的歷史事件,描寫出各諸侯國之間的鬥爭,如外交上的會盟、軍事上的戰役。既描寫了國與國之間的鬥爭,也描寫了各國內部的鬥爭。尤其是對一些主要戰役的描寫,如晉楚城濮之戰、鄢陵之戰、吳入楚郢都之戰等等。用語簡練,文字生動,記事清楚,有始有終。而且充分的反映出政治與軍事的關係和戰略思想,戰術原則。因此後人還將《左傳》看作是一部古代兵書。
《左傳》還爲我國保存了一些自然科學方面的史料,記錄了我國古代一些科學成就。例如:在這時期記錄了三十七次日食,觀察到了彗星,對恆星作了觀測,記錄了隕石、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等等。這些對自然界中現象的記錄,在世界科技史上來說,都是最早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