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

在戰國時期劇烈的兼併戰爭過程中,隨着“合縱”、“連橫”的戰略形勢變化,秦國不斷地對山東六國進行攻戰,兼併了六國不少的地方。同時又逐漸滅了六國以外的一些小國,成爲戰國後期力量最強大的一國。爲秦始皇“兼併天下”,統一中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在這一系列的兼併戰爭過程中,秦隊在一些戰鬥中的殘暴行動,也引起了山東六國人民的義憤和六國的抵抗。

公元前262年,秦、趙兩隊在長平展開了戰國時期最大的一次戰役。戰鬥相持了三年,結果是趙軍被秦軍打敗、趙將趙括被殺。秦將白起活埋了趙國降兵四十萬人。這一戰役中,趙隊先後死亡了四十五萬多人,秦隊也死傷了一大半。

在公元前259年,秦軍乘勝又攻佔了趙國的太原郡(今山西太原一帶)、韓國的上黨郡。秦昭王又派王陵率軍攻打趙國國都邯鄲。趙國人民鑑於秦軍在長平活埋趙國降兵的暴行,都同心協力的幫助趙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秦軍攻打不勝,而且死傷很多,於是秦昭王派大將王齕(hé合)代替王陵爲將,繼續攻打邯鄲。

公元前258年,秦軍一直打到邯鄲城下,將邯鄲也包圍起來,趙軍和邯鄲人民雖然進行了艱苦的抵抗,但形勢也越來越危急。趙孝成王和相國平原君(趙勝)商議後,決定派使臣到魏、楚兩國去求援。魏國的國王魏安釐王派了大將晉鄙(bi比)率領十萬軍隊前去救趙。就在這時,秦國也派使臣來到魏國威脅魏王說,“魏國如果派兵去救趙國,秦國就先調兵來攻打魏國。”魏王怕秦國來攻打;就只好命令晉鄙率軍駐紮在趙魏交界的湯陰(今河南湯陰縣)地區,按兵不動,以觀變化。

平原君見魏王不肯進兵,就寫了一封告急信給魏國相國信陵君,因爲信陵君的姐姐是平原君的妻子,所以信中說:“請公子看在姐姐的情分上,立即發兵來救邯鄲十幾萬人的生命財產。”信陵君看了信以後,就去見魏王,請求立即下令進軍救趙。魏王顧慮秦國來攻打,始終不肯下令。於是信陵君便毅然決定自己前去救趙,請魏王批准他率領一批能戰鬥的門客,到邯鄲去和秦軍拚一死戰。

信陵君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叫魏無忌(?——公元前243年),因爲他的封邑(收取租稅的俸祿地區)在信陵,所以叫信陵君。信陵君是戰國時期以“養士”著稱的“四公子”之一(其他三人是: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和楚國的春申君)。所謂的“養士”,就是在這些統治階級代表人物家中,長期供養着一批食客。在這些食客中,也有一些人才。這些王孫公子“養士”,是爲了幫助國王維護國家統治和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信陵君的門下就有上千食客。

在信陵君的食客中,有一個叫侯嬴(營)的,本是看守魏國國都大梁東門的小官,年已七十多歲了。家裡很窮。信陵君聽說他還有些見識,曾親自趕着馬車去把他接到家中當貴客招待,又常到東門去和他商討一些事情,他也很感激信陵君對他的尊重。這次信陵君親自率領一批食客要去和秦軍拚一死戰,也向侯嬴去告辭。但侯嬴一反常態,只淡淡說了句:“公子多保重,恕我老了不能同去。”信陵君走出城後,想到:“我平時對他不錯,如今我有難,他爲什麼態度這樣冷淡呢?”於是又回來見侯嬴。

侯贏見信陵君又回來了,就說:“我料定公子會回來的,平時您待我很好,這次您去和秦軍打仗,難道我不會幫您想點辦法嗎?”信陵君說:“請您多多指教。”侯贏說;“公子只有這麼點人,要去和秦國十萬大軍拚命,豈不是拿肉去喂虎嗎?這不但救不了趙國,反而是白送死。我聽說魏王最寵愛的妃子如姬的臥室裡,就放着魏王調兵的‘兵符’。聽說您曾幫她報了殺父大仇,如果您去求她幫助,她一定會冒着生命危險把‘兵符’盜出來。這樣,您就可以拿着‘兵符’去把晉鄙的十萬大軍調去救趙國了。”侯贏又說,“我有個朋友朱亥,在街上賣狗肉,此人力大、有膽量,他可以助您救趙。”信陵君聽了以後,就去找如姬幫助。當天晚上如姬果然把魏王的“兵符”盜了出來交給信陵君。

“兵符”是我國古代調兵遣將的信物,是一個青銅做的老虎形狀的東西。一個“兵符”能分成左右兩半,用兵時,左一半交給帶兵的將帥,右一半由國王保存。要調動軍隊時,國王就將右一半交給另外的將領拿去和帶兵將帥手中的左一半扣合,能合爲一個完整的,就有權調動軍隊了。

信陵君帶着右一半“兵符”到了晉鄙的軍營中,合上了左一半“兵符”。但晉鄙見到信陵君帶來的人不多,不大象是來調兵的,還說等派人去問了魏王以後才交兵權。這時激怒了信陵君帶去的朱亥,他吼道:“兵符”已合上了,救兵如救火!誰還跟你消磨時間?”說着就從袖中取出四千斤重的鐵錘,把晉鄙打死。

信陵君奪得兵權後,挑選了八萬精兵,直奔邯鄲。平原君得知消息,也從城中率軍衝出。邯鄲之圍也就解除了。

魏王對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事,雖然十分憤怒,但是,信陵君被趙王和平原君留住趙國,而且一住十年未回過魏國。公元前247年,秦國派了王齕和蒙驁率軍分兩路攻打魏國。魏王一連打了幾次敗仗後,又只好下令赦免信陵君的罪過,並且還派使臣持着魏相國的印信去迎接他回魏作相國。

信陵君告辭了趙王和平原君。趙王派了十萬軍隊交信陵君去救魏。同時信陵君又求得燕、韓、楚三隊來援魏。於是率領魏、趙、韓、燕、楚五國兵馬在陝州(今河南陝縣)和華州(今陝西華陰縣)打敗秦軍,把秦軍趕到函谷關以西。

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44章 曹劌論戰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9章 大禹治水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4章 三皇世紀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5章 武丁求聖賢
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44章 曹劌論戰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9章 大禹治水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4章 三皇世紀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5章 武丁求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