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

孫武,齊國人,生卒年代不可考,大約與孔子同時,活動於春秋末期。他出身貴族,後流亡到南方的吳國,結識了吳王闔閭的謀臣伍子胥。經伍子胥推薦,孫武帶着他著的兵法進見吳王,得到吳王的讚賞,任他爲將。他曾以三萬軍隊打敗了楚國二十萬大軍,攻入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從此,吳國強盛起來,“北威齊晉,顯名諸侯。”

孫武是先秦兵家的始祖。兵家的出現,適應了春秋中後期封建制取代奴隸制的激烈階級鬥爭的需要。一些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因勢輔時”,爲了奪取戰爭的勝利,紛紛研究如何“擒敵立勝”的軍事理論而著書立說。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就是兵家中最有影響的一部兵書。也是我國最早的優秀軍事著作。它不僅在我事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軍事史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約六千多字。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孫子兵法》殘簡,除十三篇外,還有《孫子兵法》佚文《吳問》等五篇,爲研究孫武的政治思想和軍事思想提供了新的材料。《孫子兵法》是孫武總結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和奴隸主階級兩種軍事思想的鬥爭,爲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理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孫子兵法》對戰爭觀、戰略戰術和治軍原則等問題,都有系統精闢的論述。下面我們就從這幾方面簡單介紹這本書。

《孫子兵法》反映了孫武的戰爭觀。他說“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重視。”他直觀地看到了戰爭的重要性,認爲“戰爭的目的在於保全自己,又使戰爭獲得完全勝利”,反映了地主階級對待戰爭的積極態度。這種理論是爲新興地主階級用武力推翻奴隸主階級政權服務的。孫武看到了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他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這裡的“道”,就是指地主階級的政治。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得到士卒和百姓的支持。孫武把政治列爲取得戰爭勝利的各種條件的首位。這在軍事思想史上是一個貢獻。先秦兵家吳起、孫臏都繼承了這一思想。

在戰略戰術方面,他主張在戰略上要有“大勇”,藐視一切敵人,而在具體指導作戰時,則要謹慎小心。重視戰爭的準備,注意對付敵人的突然襲擊。在作戰方式上,他重視戰略進攻,主張速戰速決;主張用假象迷惑敵人,用小利引誘敵人,從而伏兵殲滅之;認爲作戰要集中優勢兵力,要“避實而擊虛”。在戰爭指導上,他強調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強調靈活機動,主張“因敵變化而取勝”,用不同的戰法,對付不同的戰況。還提出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出奇制勝的原則。這些思想,爲後世的軍事家所遵循。

《孫子兵法》十分重視戰爭的各種客觀條件。“兵貴勝,不貴久”的速勝思想,就是從戰爭對人力、財力和物力的依賴關係出發的。對戰爭誰勝誰負的問題,是從作戰雙方的政治(“道”)、天時(“天”)、地利(“地”)、將帥(“將”)、法制(“法”)等方面的客觀實際的比較來判斷的。對敵方情況的瞭解,認爲不能用迷信和占卜的方法,而必須從知道敵情的人那兒去取得。這些都反映了《孫子兵法》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孫子兵法》重視戰爭的客觀實際,同時也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還認識到“治亂”、“勇怯”、“強弱”、“勞逸”等等矛盾對立的現象,是可以變化的。因此,也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孫子兵法》在總結前人的戰爭經驗中,揭示了一些重要的戰爭規律。比如;《謀攻篇》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代,危險);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即是說:瞭解敵軍,又瞭解我軍,就能首戰百勝;不瞭解敵軍,只瞭解我軍,只能勝負各佔一半;既不瞭解敵軍,又不瞭解我軍,這樣,每次都必然要打敗仗。這是對戰爭規律的科學認識。正如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指出:“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又比如,《軍爭篇》所說:“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即避開敵人初來士氣旺盛之時,攻擊敵人於疲勞怠惰的歸途之中。這也是對戰爭規律的正確認識,爲以後的軍事家所經常運用。

在治軍原則上,《孫子兵法》強調以法治軍,主張“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即注意政治教育,又有嚴格的軍隊紀律和法令來約束士兵。並主張賞罰適當。這些都是歷代兵家治軍的準則。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孫子兵法》有其階級和時代的侷限性。認爲“將帥掌握着老百姓的命運,也主宰着國家的安危”。這就片面地誇大了將帥的作用,貶低了士卒和人民對戰爭的作用,陷入了將帥決定一切的英雄史觀。因此,對於士卒不能信任,實行愚兵政策,使士卒耳目閉塞,什麼也不知道,只要他們盲目地服從將帥的指揮。還有關於“正在向其本國撤退的敵軍,不要阻攔”、“陷入絕境的敵軍,不要追逼”等主張,也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雖然如此,《孫子兵法》仍不失爲我國古代第一部偉大的軍事著作。

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63章 美女西施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43章 胡惟庸案
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63章 美女西施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43章 胡惟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