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在諸葛亮死後,很快進入衰落時期。後主劉禪按照諸葛亮的囑託,讓蔣琬、費禕輔政,這期間蜀國基本穩定。等這兩人一死,劉禪開始寵信宦官黃皓,排斥忠臣,加上他爲人懦弱,不懂治國之道,蜀國衰亡得更快了。
魏國的司馬昭見時機成熟,就派鄧艾、鍾會攻打蜀國。鄧艾攻進蜀漢都城成都後,懦弱無能的劉禪決定向魏軍投降。劉禪之子、北地王劉諶反對投降,堅決主張抵抗,可劉禪卻不聽。劉諶非常傷心,他不願看到國破家亡,就跑到祖廟,對着劉備的靈位痛哭一場,殺死了妻子和孩子,然後自殺了。
劉彈投降的決心已定,他率太子、諸王及大臣六十多人,按古代國君投降的儀式,反綁着雙手,讓人擡着棺材到鄧艾軍前投降,並且還帶着蜀國的戶籍和財物。鄧艾給他鬆了綁,放火把棺材燒了,表示接納。他讓劉禪等人繼續留在成都,並派人嚴加看管。
後來司馬昭害怕留在成都的後主再發動兵變,威脅自己的統治,就把劉禪接到洛陽,以魏國皇帝的名義封劉禪爲安樂公。爲了籠絡人心,還把劉禪的子孫和原來的大臣也都封了爵位。劉禪保住性命,也就非常知足了,由此他還非常感激司馬昭。
司馬昭經常設宴款待劉禪,劉禪也慢慢地從亡國的恐懼中擺脫出來,但他卻沒有把亡國的事放在心上。一次,司馬昭同劉禪和原來的蜀漢大臣一起宴飲。席間,司馬昭特意叫了一羣歌女爲劉禪表演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到這些舞蹈想到自己的國家已經滅亡,都傷心地流下了眼淚。而劉禪竟高興得手舞足蹈,繼續有說有笑,就像在自己的皇宮裡一樣。
司馬昭看到這種情景後,對心腹賈充說:“劉禪這個人沒心沒肺到了這個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也沒有能力使蜀漢維持下去了,何況是姜維呢?真是可惜,可惜啊!”
又過了幾天,司馬昭召見劉禪時問他:“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笑哈哈地回答:“這裡挺快活的,我一點兒都不想念蜀國了。”(成語“樂不思蜀”就是這樣得來的。)
在旁邊的卻(xì)正心裡很是難過,他是蜀國有名的忠心耿耿之士。當初,劉禪被送往洛陽時,他非常擔心劉禪的安危,也非常擔心劉禪的舉止行爲有損蜀漢政權的體面,因此他離開了妻子兒女,隻身隨劉禪來到洛陽。現在見到劉禪的舉止行爲,卻正非常失望地流下了眼淚,但是他仍非常忠心地對劉禪說:“以後晉王再這樣問您,您應該流着眼淚說:‘我的祖墳都在蜀地,我心裡非常難過,沒有一天不想那裡!’然後閉上眼睛,讓他知道您非常傷心。這樣,晉王也許還會把我們放回去。”劉禪點點頭,表示答應。
過了幾天,司馬昭果然又問劉禪這個問題。劉禪按照鄰正的話背了一遍後,又擠出來幾滴眼淚,然後又裝出很痛苦的樣子閉上了眼睛。
司馬昭一看到這情形,馬上明白了,笑着說:“你說的怎麼像卻正的話呢?”
劉禪立刻睜開眼睛,吃驚地望着司馬昭說:“大王您說得對,這話就是鄰正教我的。”左右的人聽了,無不爲劉禪的愚笨笑了起來。
劉禪到洛陽的時候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可是由於他很昏庸,就像小孩一樣不懂治國理政,在人們的心目中他永遠長不大,大家總覺得他還是十七歲當上皇帝時的那個劉阿斗,因此後人一提起劉禪,都稱他爲“扶不起的阿斗”,劉禪“樂不思蜀”也成爲千古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