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樂不思蜀

蜀國在諸葛亮死後,很快進入衰落時期。後主劉禪按照諸葛亮的囑託,讓蔣琬、費禕輔政,這期間蜀國基本穩定。等這兩人一死,劉禪開始寵信宦官黃皓,排斥忠臣,加上他爲人懦弱,不懂治國之道,蜀國衰亡得更快了。

魏國的司馬昭見時機成熟,就派鄧艾、鍾會攻打蜀國。鄧艾攻進蜀漢都城成都後,懦弱無能的劉禪決定向魏軍投降。劉禪之子、北地王劉諶反對投降,堅決主張抵抗,可劉禪卻不聽。劉諶非常傷心,他不願看到國破家亡,就跑到祖廟,對着劉備的靈位痛哭一場,殺死了妻子和孩子,然後自殺了。

劉彈投降的決心已定,他率太子、諸王及大臣六十多人,按古代國君投降的儀式,反綁着雙手,讓人擡着棺材到鄧艾軍前投降,並且還帶着蜀國的戶籍和財物。鄧艾給他鬆了綁,放火把棺材燒了,表示接納。他讓劉禪等人繼續留在成都,並派人嚴加看管。

後來司馬昭害怕留在成都的後主再發動兵變,威脅自己的統治,就把劉禪接到洛陽,以魏國皇帝的名義封劉禪爲安樂公。爲了籠絡人心,還把劉禪的子孫和原來的大臣也都封了爵位。劉禪保住性命,也就非常知足了,由此他還非常感激司馬昭。

司馬昭經常設宴款待劉禪,劉禪也慢慢地從亡國的恐懼中擺脫出來,但他卻沒有把亡國的事放在心上。一次,司馬昭同劉禪和原來的蜀漢大臣一起宴飲。席間,司馬昭特意叫了一羣歌女爲劉禪表演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到這些舞蹈想到自己的國家已經滅亡,都傷心地流下了眼淚。而劉禪竟高興得手舞足蹈,繼續有說有笑,就像在自己的皇宮裡一樣。

司馬昭看到這種情景後,對心腹賈充說:“劉禪這個人沒心沒肺到了這個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也沒有能力使蜀漢維持下去了,何況是姜維呢?真是可惜,可惜啊!”

又過了幾天,司馬昭召見劉禪時問他:“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笑哈哈地回答:“這裡挺快活的,我一點兒都不想念蜀國了。”(成語“樂不思蜀”就是這樣得來的。)

在旁邊的卻(xì)正心裡很是難過,他是蜀國有名的忠心耿耿之士。當初,劉禪被送往洛陽時,他非常擔心劉禪的安危,也非常擔心劉禪的舉止行爲有損蜀漢政權的體面,因此他離開了妻子兒女,隻身隨劉禪來到洛陽。現在見到劉禪的舉止行爲,卻正非常失望地流下了眼淚,但是他仍非常忠心地對劉禪說:“以後晉王再這樣問您,您應該流着眼淚說:‘我的祖墳都在蜀地,我心裡非常難過,沒有一天不想那裡!’然後閉上眼睛,讓他知道您非常傷心。這樣,晉王也許還會把我們放回去。”劉禪點點頭,表示答應。

過了幾天,司馬昭果然又問劉禪這個問題。劉禪按照鄰正的話背了一遍後,又擠出來幾滴眼淚,然後又裝出很痛苦的樣子閉上了眼睛。

司馬昭一看到這情形,馬上明白了,笑着說:“你說的怎麼像卻正的話呢?”

劉禪立刻睜開眼睛,吃驚地望着司馬昭說:“大王您說得對,這話就是鄰正教我的。”左右的人聽了,無不爲劉禪的愚笨笑了起來。

劉禪到洛陽的時候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可是由於他很昏庸,就像小孩一樣不懂治國理政,在人們的心目中他永遠長不大,大家總覺得他還是十七歲當上皇帝時的那個劉阿斗,因此後人一提起劉禪,都稱他爲“扶不起的阿斗”,劉禪“樂不思蜀”也成爲千古笑談。

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8章 城濮之戰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68章 殺馬立誓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9章 大禹治水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32章 老馬識途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60章 季札掛劍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8章 堯舜讓位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9章 大禹治水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7章 伯昌治岐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
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8章 城濮之戰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68章 殺馬立誓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9章 大禹治水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32章 老馬識途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60章 季札掛劍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8章 堯舜讓位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9章 大禹治水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7章 伯昌治岐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