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死後,東晉王朝的統治很不穩定,接連發生了幾次內亂。尤其是晉成帝在位時,歷陬(今安徽和縣)守將蘇峻發動的叛亂最爲嚴重,叛軍一度攻進了建康;晉成帝嚇慌了,可當時東晉的一些大臣卻束手無策,後來依靠地方官陶侃(kán),用兩年的工夫才平定了這場叛亂。
這裡所說的陶侃是東晉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他又是著名的軍事家,蘇峻起兵叛亂時,他任荊州刺史。陶侃原來是王敦的部下,王敦在得勢的時候,非常信任陶侃,但是有人卻嫉妒陶侃的才能,在王敦面前說他的壞話,王敦聽信讒言。就把陶侃降職,調到偏僻的廣州任職。
陶侃對王敦很失望,心裡憤憤不平,但是他並沒有灰心喪氣,仍舊胸懷報效國家的大志。他每天早晨都要搬一百塊磚頭到書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磚頭搬回書房。
他手下的人感到很奇怪,不禁問道:“陶大人,您這樣做是爲什麼呢?”
陶侃非常嚴肅地回答:“我雖然身在廣州,但我心裡卻—直在想恢復中原。如果現在過於安閒子,以後恐怕擔負不了國家賦予我的重任。所以我要使自己經常勞動,人不能總這樣安逸下去啊!”
後來,王敦失敗了,東晉王朝又把陶侃凋回荊州任刺史,並且兼任徵西大將軍。這期間,陶侃像以往一樣,爲官清正廉潔,勤勞節儉,他惜物如金,在當時是很有名的,
有一次,陶侃到郊外巡查,路上看見一個人手裡拿着一把還沒有成熟的稻穗,邊走邊隨意地搖晃着。
陶侃馬上勒住馬,大聲問:“你拔這些不成熟的稻穗幹什麼用?”
那個人一看問自己話的是位官人,急忙跪下說:“大人,沒什麼,真的沒什麼呀,只是我走在路上看見它,順手拔一點兒玩玩。”
陶侃聽了不由得勃然大怒,厲聲喝道:“真是豈有此理!你自己不耕種莊稼,爲什麼反倒隨隨便便地糟蹋人家的莊稼!大膽妄爲,來人!”說完就命令手下人將那個人摁倒在地,狠狠地抽了他一頓鞭子,才把那個人放走。
這件事很快在百姓中傳開了,荊州的父老非常高興,都更加勤勞地從事生產,荊州地區也就漸漸富裕起來。
荊州處在長江邊上,這地方經常有許多木屑和竹片,都是官府造船剩下的。陶侃吩咐人把這些木屑和竹片收拾起來,放在倉庫裡。人們見了,也沒敢問他爲什麼這樣做。
後來,春節前後下了幾場大雪,等天放晴後,官府前面的路又溼又滑,非常不好走。陶侃就吩咐官吏,把倉庫裡的木屑拿出來鋪地,這樣,大家走路的時候就再也不怕滑倒了。
還有一次,東晉水軍造船急需竹釘,陶侃就叫人把收集起來的竹片拿去做造船用的竹釘。
直到這時候,大家才知道陶侃收集木屑和竹片的用意,都非常佩服他考慮得周到。
陶侃時常告誡自己的部屬說:“人活在世上就應該對國家有所貢獻。如果對國家沒有貢獻,死去以後也不會留下什麼好名聲,這就等於糟蹋自己,浪費生命!”
陶侃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他在軍中四十多年,精明強幹,執法嚴明,處事又謹慎周到,深受衆人愛戴。他所管轄的地方社會秩序安定、百姓富足,據說,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