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

祖逖死後,東晉王朝的統治很不穩定,接連發生了幾次內亂。尤其是晉成帝在位時,歷陬(今安徽和縣)守將蘇峻發動的叛亂最爲嚴重,叛軍一度攻進了建康;晉成帝嚇慌了,可當時東晉的一些大臣卻束手無策,後來依靠地方官陶侃(kán),用兩年的工夫才平定了這場叛亂。

這裡所說的陶侃是東晉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他又是著名的軍事家,蘇峻起兵叛亂時,他任荊州刺史。陶侃原來是王敦的部下,王敦在得勢的時候,非常信任陶侃,但是有人卻嫉妒陶侃的才能,在王敦面前說他的壞話,王敦聽信讒言。就把陶侃降職,調到偏僻的廣州任職。

陶侃對王敦很失望,心裡憤憤不平,但是他並沒有灰心喪氣,仍舊胸懷報效國家的大志。他每天早晨都要搬一百塊磚頭到書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磚頭搬回書房。

他手下的人感到很奇怪,不禁問道:“陶大人,您這樣做是爲什麼呢?”

陶侃非常嚴肅地回答:“我雖然身在廣州,但我心裡卻—直在想恢復中原。如果現在過於安閒子,以後恐怕擔負不了國家賦予我的重任。所以我要使自己經常勞動,人不能總這樣安逸下去啊!”

後來,王敦失敗了,東晉王朝又把陶侃凋回荊州任刺史,並且兼任徵西大將軍。這期間,陶侃像以往一樣,爲官清正廉潔,勤勞節儉,他惜物如金,在當時是很有名的,

有一次,陶侃到郊外巡查,路上看見一個人手裡拿着一把還沒有成熟的稻穗,邊走邊隨意地搖晃着。

陶侃馬上勒住馬,大聲問:“你拔這些不成熟的稻穗幹什麼用?”

那個人一看問自己話的是位官人,急忙跪下說:“大人,沒什麼,真的沒什麼呀,只是我走在路上看見它,順手拔一點兒玩玩。”

陶侃聽了不由得勃然大怒,厲聲喝道:“真是豈有此理!你自己不耕種莊稼,爲什麼反倒隨隨便便地糟蹋人家的莊稼!大膽妄爲,來人!”說完就命令手下人將那個人摁倒在地,狠狠地抽了他一頓鞭子,才把那個人放走。

這件事很快在百姓中傳開了,荊州的父老非常高興,都更加勤勞地從事生產,荊州地區也就漸漸富裕起來。

荊州處在長江邊上,這地方經常有許多木屑和竹片,都是官府造船剩下的。陶侃吩咐人把這些木屑和竹片收拾起來,放在倉庫裡。人們見了,也沒敢問他爲什麼這樣做。

後來,春節前後下了幾場大雪,等天放晴後,官府前面的路又溼又滑,非常不好走。陶侃就吩咐官吏,把倉庫裡的木屑拿出來鋪地,這樣,大家走路的時候就再也不怕滑倒了。

還有一次,東晉水軍造船急需竹釘,陶侃就叫人把收集起來的竹片拿去做造船用的竹釘。

直到這時候,大家才知道陶侃收集木屑和竹片的用意,都非常佩服他考慮得周到。

陶侃時常告誡自己的部屬說:“人活在世上就應該對國家有所貢獻。如果對國家沒有貢獻,死去以後也不會留下什麼好名聲,這就等於糟蹋自己,浪費生命!”

陶侃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他在軍中四十多年,精明強幹,執法嚴明,處事又謹慎周到,深受衆人愛戴。他所管轄的地方社會秩序安定、百姓富足,據說,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遺”!

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58章 晏子使楚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8章 堯舜讓位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59章 范蠡三遷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6章 精衛填海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
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58章 晏子使楚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8章 堯舜讓位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59章 范蠡三遷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6章 精衛填海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