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

身爲一國之主,卻不惜以皇帝之尊,先後幾次捨身佛寺爲奴,再由皇室臣僚們用高價將他“贖”出;這種咄咄怪事,不僅在中國歷史,就是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其始作俑者,乃是南朝梁的開國皇帝—一梁武帝蕭衍。

蕭衍(464—549年)出生在一個世代信奉道教的家庭,博學多才,不僅對佛學、道學、儒學有精深的研究,在文學、音樂、書法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撰寫了各類著作一千多卷,在歷代皇帝中,算得上是個才子。蕭衍當上皇帝的時候,正值外來的佛教與一向被奉爲正統的儒教和異軍突起、土生土長的道教之間,爲爭奪意識形態領域裡的霸主地位,鬧得不可開交。他從維護皇權利益出發,以一個皇帝所特有的機敏和狡黠,對三教的長短反覆權衡,百般玩味,發現三教雖然旨趣不同,儒教講忠孝節義,道教講羽化成仙,佛教講四大皆空,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要求人們接受現實,滿足現狀,安分守己,放棄反抗和鬥爭。從這個共同點來看,儒教要人們恪守倫理道德,道教勸人們不要計較得失,佛教把人們召向極樂世界,無疑是各有妙處,異曲同工。因此,在獨具“慧”眼的梁武帝看來,儒、道、佛三教之間,不是矛盾,而是相通的,可以互爲補充,相得益彰。基於這種認識,梁武帝提出了“三教同源”說,尊稱三教的始祖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爲“三聖”,極力調和三教的矛盾,似乎三教同等重要,不可偏廢。然後,他仔細比較了三教異同優劣。覺得佛教的教義和修行方法,簡便易行,對老百姓更具吸引力,所以,就想辦法擡高佛教在三教中的地位,把佛教定爲國教,把儒、道二教說成是佛教派生出來的,從而構建了一個以佛教爲主體,以儒、道二教爲補充的實用理論。爲了提高這一理論的說服力,梁武帝居然把周公、孔子和老子說成是如來佛的弟子,接受過如來耳提面命之教。三教始祖之間的關係本是三教弟子爲在統治者面前爭寵、刻意擡高自己教派地位而編造出來的,如西晉道士王浮,炮製出一本《老子化胡經》,說老子曾去西天,教化釋迦牟尼,因而釋迦牟尼是老子的弟子。佛門弟子當然不甘心受此侮辱。於是如法炮製,編造了佛祖曾派遣他的三大弟子——孔子、顏回、老子到震旦(中國)來傳教這樣一個典故,以示回敬。諸如此類信口胡謅出來的所謂典故,當然純屬無稽之談!可笑的是,梁武帝竟然在他的堂堂《詔書》裡,也深信不疑並加以襲用。除“三教同源”說之外,梁武帝還調和佛教內部般若學和涅槃學之間的矛盾,說般若是因,涅槃是果,二者互相依存,不分優劣。經過他這種解釋,主張客觀萬有皆是“空(非有非無)的般若學和主張人人皆有佛性的涅槃學就統一起來了。在此基礎上,他又把佛性納入到儒家所講的善性中去,用善性解釋佛性,強調內心清明,平時行善,如此方能保全佛性,這便是所謂的“真神佛性”說的主要內容(真神即指人的善性)。

梁武帝提倡“三教同源”說和“真神佛性”說,試圖把儒、道、佛三教融爲一體,在儒學基礎上建立起富於中國特色的儒化了的佛教,使三教更好地爲其所用,以便鞏固封建秩序,加強封建統治。梁武帝爲調和三教矛盾所做的嘗試,在中國文化史上,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它爲隋唐時期的統治者消滅三教衝突提供了借鑑,再後來的南宋理學,也是沿着這條思想線索發展和完善起來的,不過,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如果說,梁武帝抱着實用的態度,在理論上爲擡高佛教地位,調和三教矛盾所做的解釋,大膽到信口胡編,無所顧忌的地步,那麼,他在實踐上的所作所爲,毫不遜色,同樣令人“刮目相看”!且看:

1.歸佛受戒;梁武帝稱帝不久,便於504年下了一道詔書,鄭重其事地宣佈:他從今而後,不再事奉道教,而皈依佛教。下過詔書後,梁武帝親自率領僧俗人士兩萬人,在重雲殿裡手抄這道詔書,以示決心。15年後,在等覺殿屈尊受菩薩戒,從此,他就被稱爲“菩薩皇帝”。他不僅自己受戒,還號召王侯子弟、嬪妃姬妾,直到黎民百姓,都去受戒,當時響應的各界人士達4.8萬人之多,可謂上行下效!既然受戒,就應當守戒,梁武帝一點也不含糊,受戒後,每天只穿草鞋,着布衣,睡草蓆,吃敉飯,喝豆湯,不沾一點肉腥味,整個就是一個苦行僧!本來佛教並不主張絕對吃素(所謂蔬食),樑代以前的僧侶一般都吃葷,只要這葷肉是爲自己殺的,自己既沒看見,也沒聽見宰殺場面或聲音就可以(所謂“三淨肉”)。是梁武帝改變了這一習慣,他自己帶頭不吃葷,最後勒令所有僧尼一律不可以吃葷。爲配合這一主張的推行,他一連寫了4篇《斷酒肉文》,舉出種種禁食酒肉的道理,最後以威脅的口吻說,如有哪個僧尼膽敢冒犯這一規定,照樣吃葷,“只要他(她)還是樑國的臣民,就別怪我不客氣而要治罪了”。由於皇帝的威嚴,僧尼們哪敢不從!從此,便形成了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一律吃素的傳統。迄今爲止,包括我國藏、蒙、傣等各兄弟民族的佛教徒在內的世界各國佛教徒,仍然可以吃葷(酒,是一律禁止的),唯獨我國漢族佛教徒不殺生,不吃葷,一律素食。這一傳統的形成,始於梁武帝的行政命令和強制手段。

2.集衆講經:梁武帝皈依佛門後,非常熱衷於佛事活動,多次舉辦大規模的法會,允許佛門弟子自由參加,互相交流、切磋。在舉辦法會時,時常進行大赦,以示慈悲爲懷。除舉辦法會外,梁武帝一有空閒,就親自爲衆僧尼講解經義,規模一般都在萬餘人以上。533年2月(農曆)的一次講經活動,爲一個經題,他就整整講了7天,而包括皇太子、文武百官和外國使節在內的各界聽衆竟達31.96萬多人,真是盛況空前!在這種佛事活動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梁武帝創立的“經懺法”——在佛、佛法和佛僧即所謂“三寶”座前自我表白、求哀懺悔。在他以前,佛教雖有“梵唄”,即唱經活動,但那只是在譯經或講經時,由和尚們按照佛經中的某些韻文、讚語進行吟唱,表示讚頌之意。而梁武帝創立的“經懺”法,卻使佛事活動日趨商業化、世俗化,因爲,打那以後,誰想請和尚“唸經”或“拜仟”,就得付出一定的報酬,佛經懺文成了有價商品,更有甚者,一部分僧人就成了以叫賣“經懺”爲生的“生意”人。這種情況,直到今天,在我國的某些地區,依然可見。佛教的“經懺”化,加速了佛教的腐朽和僧人的墮落。顯然,這要歸咎於梁武帝,儘管經懺商業化不是他的初衷。

3.建寺佈施:粱武帝出於鞏固自己統治的需要,先後爲一些名僧法師以及他本人和他的父母修建了光宅寺、開善寺、同泰寺、大敬愛寺、智度寺、同行寺等許多名寺,這些寺廟無一例外地都被建得富麗堂皇,殿臺樓閣,應有盡有。爲了營建寺廟,梁武帝甚至可以逼奪朝廷大官的私有財產,對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說了。更可氣的是,梁武帝不光大建佛寺,還非常地“樂善好施”。向寺廟佈施,一次就能慷慨地奉上錢物價值千萬以上。手頭拮据的時候,他就去勒索臣民,臣僚們誰向他貢奉的錢物多,誰就被看作“稱職”。其結果,大小官員們爲了討得他的歡心,竟相聚斂,殘酷壓榨小民百姓。老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4.捨身佛寺,梁武帝身爲一國之主,本該日理萬機,對各種佛事活動的熱衷,已佔去他不少的時間,可他還嫌不夠“虔誠”,又一而再,再而三地“捨身”於佛寺,甘爲寺奴,而置國家大事於不顧。據史書記載,梁武帝先後於公元527年、529年、546年和547年共4次捨身同泰寺,每次都脫下皇袍,穿上僧服,不吃肉,不近女色,乘車、用具一律從簡。這些戲劇性的捨身爲奴事件,短的只有4天,最長的達37天,最後都由羣臣用“錢1億萬”將他贖出,並在羣臣齊集同泰寺東門或風莊門,再三叩請的情況下,纔回宮執政。就是這個醉心佛門、不理朝政的梁武帝;在樑朝短暫的56年江山中,卻能獨享48年,真夠他“幸運”的!

梁武帝深知“榜樣”的力量,所以,以身作“則”,以菩薩皇帝的身份,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不遺餘力地推廣佛教,擴大它的影響。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出於對佛教的熱愛嗎?梁武帝曾反覆表白,說自己不貪天下,說皇帝的寶座在他眼中不過是一根草而已。其實,他真正視爲草芥的是老百姓的生命,因爲就是他,多次發動戰爭,攻城掠地,殺人盈野,爲的是保住皇位。連《資治通鑑》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都說,他的暴虐行爲不僅爲儒、道二教所不容,也使他成爲佛教的罪人。而他卻偏偏以“菩薩皇帝”標榜自己,想方設法把自己裝扮成以慈悲爲懷的觀音菩薩。有一次處決一個惡貫滿盈的罪犯時,他裝模做樣地整天悶悶不樂,以示心慈。對梁武帝玩的這套把戲和伎倆,司馬光曾痛斥爲“欺天”。可見,梁武帝表面上是一個十分虔誠的佛教徒,骨子裡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他只是想通過敬佛來美化自己,籠絡人心,企圖集宗教領袖和政治首腦於一身,做一個穩穩當當、平平安安、菩薩面皇帝心這樣的“菩薩皇帝”!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佛祖並沒有“保佑”梁武帝這個虔誠的弟子。公元548年,叛東魏降樑的侯景發動兵變,第二年,梁武帝在四面楚歌聲中,飢餓加疾病,淒涼地死去。

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68章 殺馬立誓第60章 季札掛劍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2章 酒的發明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59章 范蠡三遷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
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68章 殺馬立誓第60章 季札掛劍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2章 酒的發明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59章 范蠡三遷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