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

沙皇俄國在與我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後,又挑撥蒙古族準噶爾部頭目噶爾丹發動叛亂。製造我國內部的民族不和。

元朝滅亡後,蒙古族的大部分退回塞外,逐漸形成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是清朝最可靠的盟友,漠西蒙古不肯與清朝合作。

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野心勃勃地妄想奪取大片領土,康熙皇帝勸他返回阿爾泰地區,他不但不聽,反而想和康熙皇帝較量一下,而且他的行動受到了沙俄的支持,他自以爲有了靠山,更加無法無天。

康熙帝看到噶爾丹這樣猖狂,而且又威脅到內地的安全,就在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下令征討噶爾丹。康熙皇帝御駕親征,在離北京只有七百里的烏蘭布通和準噶爾兵交戰。

噶爾丹在烏蘭布通擺好了陣勢。他依山列成“駝城”,用幾萬峰駱駝,把它們的腳捆住,讓它們臥在地上,在駝背上搭起箱垛,蓋上溼氈。士兵們隱藏在“駝城”裡發射火器或弓箭;清軍隔河列陣,先用大炮轟擊“駝城”,炸死不少駱駝,騎兵和步兵隨後衝殺過來,大敗準噶爾兵。噶爾丹看到清軍很強大,知道自己打不過,當晚就把軍隊撤到高處,第二天一大早就派人來求和。

康熙皇帝接到噶爾丹乞降的報告,擔心受騙,命令清軍防備噶爾丹,但爲時已晚,噶爾丹已經逃走了。

噶爾丹雖然遭受失敗,但仍不死心,與俄國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揚言要興兵深入內地。

康熙皇帝忍無可忍,決定第二次親征,兵分三路,中路由他親率。中路軍要穿過茫茫沙漠,在沙漠裡行軍,糧草常常接濟不上。康熙皇帝和土兵一起吃乾肉,喝馬奶,日夜兼程,走了七十多天.才探聽到噶爾丹的消息。有的大臣怕苦怕累,聽說敵人還很遠,就很泄氣,勸康熙說:“道路迂迴曲折,很難走,糧食又供應不上,走了七十多天,還不見敵人,皇上不如暫時先回去吧!”康熙聽了非常生氣,堅定嚴肅地說:“朕已告祭了天地宗廟,現在還沒見到敵人就回去,讓朕如何面對天下百姓?”他當即下令開拔,直奔敵人駐地——克魯倫河。

噶爾丹根本不相信康熙皇帝會親征到此,當看到克魯倫河南岸清營的黃幄龍旗的時候,嚇得六神無主,自言自語地說:“哪能來得那麼容易!”然後,連夜向西逃去,丟下了無數營帳和貴重的軍需備品。

兩天以後,西路清軍在昭莫多山下和噶爾丹相遇並進行了決戰雙方整整打了—天,最後清軍分作兩路,一路橫衝入陣,一路偷襲敵軍的輜重,噶爾丹陣營大亂,清軍大獲全勝,殺死叛軍一千多人,俘虜了三千多人,這樣,噶爾丹的主力幾乎完全被消滅了。

康熙皇帝在取得昭莫多的勝利之後,決定將噶爾丹叛軍徹底消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他第三次親征,這時的噶爾丹已經衆叛親離了。他左右的親信不是遠逃就是投奔了清營。無論噶爾丹駐紮在哪兒,都不斷地有告急的警報,連覺都睡不了。他常常迷惑地對別人說:“世界上的人真是不一樣嗎?聽說皇帝走到沙灘,沙灘就要涌山甘泉,石頭上也會長出青草,是天在助他嗎;如今我該如何是好呢?”噶爾丹走投無路,最終自殺了。

這次叛亂被平息以後,蒙佔地區逐漸安定下來。

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9章 大禹治水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3章 倉頡造字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94章 張良學藝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
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9章 大禹治水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3章 倉頡造字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94章 張良學藝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