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

“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詩中所譽的《霓裳羽衣舞》是唐代音樂與胡樂發展的最高成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歌舞大麴,雖經千年歷史的沖刷,已蕩然無存,但唐代詩人這些錦繡詩篇,卻能給我們留下幾多瑰麗吉光的羽影景象和洋溢着一種仙境般的情趣。然其作者,確切地說其改編創作者,就是唐代著名音樂家玄宗皇帝李隆基,亦稱唐明皇。

李隆基生於公元685年,712年被立爲皇太子,同年受禪即皇帝位,是爲唐玄宗。唐玄宗繼位後勵精圖治,細心治理國家。首先裁汰冗官,整頓吏治,精減了龐大的官僚機構,選賢用能,對官吏以功以力授官;其次,對食封的貴族進行抑制;第三,裁抑佛教,使大批僧尼還俗,還禁止創建佛寺和民間佛像,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擴充了中央財政;第四,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經過他多年的努力,使唐朝的經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出現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經濟的發展,爲文化藝術的高度繁榮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帶動了唐朝文化藝術的發展。唐玄宗不僅是一位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他是盛唐音樂的設計者和締造者。

李隆基從小酷愛音樂。公元700年,武則天在新建的大殿“明堂”中,舉行盛大宴會,宴會之上,歌舞昇平,絲竹之聲不斷。然而最有意思的,是皇族的孩子們表演的節目。一位12歲的皇孫,扮演歌舞戲《安公子》;當時年僅6歲的李隆基,在其祖母武則天和衆大臣面前,歌舞了千曲《長命女》;他的5歲幼弟岐王李苑表演了一出戴面具的歌舞戲《蘭陵王》。他們的表演,使觀看的王公大臣們非常開心。李隆基也因此顯露出卓越的音樂天資。

李隆基對各種樂器都很精通,如琵琶等,擊羯鼓的技藝尤爲高超。羯鼓原來是西域的樂器,據估計在東晉時傳人我國內地。因它是從戎羯之地傳來,故稱羯鼓。其形狀象一隻漆桶,上蒙羊皮,裝在小牙牀(鼓架)上,用兩根鼓槌敲擊,聲音短促、清脆而高亢,與我們今天樂隊中的定音鼓類似,是皇帝舉行盛大宴會時的主要樂器之一。李隆基稱羯鼓爲“八音之首”。在他的帶領下,羯鼓在唐代風行一時,上至王公宰相,下至樂工百姓,出了不少擊羯鼓的好手。開元年間的一個初春二月,早上雨過天晴,景色秀麗。李隆基漫步在宮中庭院間,見到柳芽已出,杏花含苞待放,頓時興致勃勃,叫侍從立即備酒,並派高力士去取羯鼓,他親自敲出了一曲他自制的樂曲《春光好》。一曲奏完,杏苞柳芽都已張開,玄宗高興地對嬪妃們說,就這一事,也得叫我“天公”啊!玄宗還曾製作羯鼓曲《秋風高》等等。

李肱曾有一首五言詩描寫當時情景:

開元太平日,萬國賀豐歲。梨園厭舊曲,玉座流新制。風管遞參差,霞衣竟搖曳。宴罷水殿空,輦餘香草細。蓬壺事已久,仙樂功無替。誰肯聽遺音,聖明知善繼。

這首五言詩中的“梨園”,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內廷設立的音樂歌舞機構,以教習法曲爲主。梨園因設於皇宮禁苑附近梨園而得名。

梨園原來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園圃,設有亭臺、球場,供皇帝及其大臣在其中游玩。李隆基於公元714年,把它改爲教習歌舞的地方。每當聽政之暇時,就親自到梨園教樂工法曲。梨園弟子是從太常樂工中精選出來的,有300人之多,由唐玄宗親自指揮排練,有時梨園弟子在演奏中發生小錯誤,玄宗也能爲他們指出來,並予以糾正。由此來看,梨園是專門學習法曲,專搞樂器的組織,以絲竹之戲爲主。

唐玄宗設梨園之後,爲當時音樂的昌盛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音樂舞蹈表演人才,如我們所熟悉的樂工李龜年兄弟三人,黃幡悼、馬仙期、賀懷智、曹海青、張野狐等,都是這個皇家藝術團的主要成員。此外,唐玄宗另從宮女中選出數百人,學習音樂,其教練地點在長安皇城中的宜春北院。梨園中還有一個“小部音聲”,是由15歲以下的小孩30多人組成的一個幼年班。梨園中經常演奏的是唐玄宗親自創作的法曲。

說起作曲,在公元8世紀上半葉,就世界範圍而言,唐玄宗李隆基可堪稱爲一位少有的大師。唐代南卓在《羯鼓錄》一文中曾說他“若製作曲詞,隨音即成,不立法度,取適短長,皆應散聲,皆中點拍”。他一生中參與創作的音樂作品很多,其內容多爲宣揚君權神授,歌頌文治武功和太平盛世。大部分是器樂獨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如《還京樂》、《夜半樂》、《聖壽樂》、《小破陣樂》、《光聖樂》、《凌波仙》、《霓裳羽衣舞》、《春光好》、《秋風高》、《雨霖鈴》等。

《還京樂》、《夜半樂》是李隆基爲了紀念他所主持的誅殺韋氏集團的宮廷政變而作。

《凌波仙》是唐玄宗往昔夢中所作。其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據說,有一天,唐玄宗白天聽音樂多了,晚上進入夢境後,只覺得有一位容貌異常豔麗的年輕女子娉娉而來,她身段婀娜,雲髻高聳,青綠色的大袖寬衣在晚風中飄動,恍如月下一支出水芙蓉。那女子來到唐玄宗的牀前,款款下跪。唐玄宗問道:“你是何人?”那女子嫵媚而又莊重地回答道:“妾是陛下凌波曲中的龍女,妾常常暗中爲陛下護駕衛宮,實在有許多爲人所不知的功勞,妾知道陛下通曉音律,尤善鈞天之樂,故拜乞陛下,願陛下屈動龍體,賜一曲樂,以皇恩浩浩之光照耀妾之族類,妾之族類現在正聚集池中等候陛下的聖樂呢!”唐玄宗爲那女子麗質所誘,不覺抱起琵琶,揮指彈去。那樂聲悅耳動聽,恰似水聲滔滔。那女子說:“陛下所彈之曲爲何曲?”唐玄宗隨聲答道:“《凌波曲》也。”曲罷,那女子再三拜謝,然後娉嫋而去,恰似青雲一朵,動情於月光之下。隨着那女子的身影漸漸隱去,唐玄宗的夢也醒了,夢中所見恍如眼前,那首曲子竟還記得。於是,唐玄宗乘月色之明,夢境還好,抱起琵琶,把《凌波曲》習奏再三,直到天亮。

唐代歌舞中最著名的要算是《霓裳羽衣舞》了。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舞者上衣繡綴着潔白的羽毛,下身穿着彩雲殷的裙裾,無論音樂或舞蹈,都洋溢着仙境般的情調。白居易曾讚美此曲:“磬簫箏笛遞相攙,擊、撅、彈、吹聲邐迤”。此曲是唐玄宗李隆基根據印度《婆羅門曲》改編而成的。

有一個神話故事說:天寶初年,唐玄宗的供奉裡有個法術高明的方士,叫羅公遠。八月十五中秋月圓,清輝灑滿人間,羅公遠侍奉唐玄宗玩月賞花,逗影弄色。不知不覺夜深人靜了,那一輪明月似一面鏡子懸掛眼前,羅公遠對唐玄宗說:“陛下,可否從臣到月宮裡去遊玩一趟”?說着,就向幽香四溢的桂叢,折取桂花一支,揮手拋向湛藍色的天空,霎時,那桂枝淡淡化開,化爲銀光四射的弧形天橋一座。唐玄宗正驚詫時,羅公遠作輯一拜,請唐玄宗隨他一起上橋,鬼使神差,唐玄宗竟跟着羅公遠登上銀橋,信步走去;那步履輕盈;尤擬羽化登仙。白雲嫋嫋,浮冉四周,銀輝點點;光芒齊放,行走約數10裡,眼前出現了一座宏偉透明的華麗宮殿,羅公遠對唐玄宗說:“這就是月宮。”

唐玄宗飄飄欲仙了,他凝視着玲瓏剔透的月宮,只見宮裡有數百個娉娉嫋嫋的仙女,穿着薄紗似的雪白裙衣,揮舞着游龍似的素練,在那兒翩翩起舞,那舞曲仙味濃郁,妙不可言,唐玄宗問羅公遠:“這是什麼曲調”?羅公遠答道:“霓裳羽衣曲也”!於是,唐玄宗便暗自默記,記下了霓裳羽衣曲的音調,然後和羅公遠一起順銀橋迴歸。回顧月宮,那光輝隨着他們的腳步層層熄滅,等到他們回到桂花苑時,銀橋頓失,一切都如既往,清空中,只有那一輪明月依舊,袖袍前,只有那桂香陣陣撲鼻。

第二天,唐玄宗連忙將梨園弟子找來,按他記下的曲調,彈琴吹簫。正好,西涼府都督楊進逑進獻《婆羅門曲》,玄宗覺得它與自己在月宮中所聽的相符,於是將兩者合編爲《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全曲共36段。其中曲段12段又稱十二疊。前六疊純奏樂曲,沒有舞蹈,直奏到第七疊時,樂曲出現了清脆強烈的節奏,舞女們舒長袖,展素練,翩翩起舞,一直舞到十二疊,以一聲長嘯嘎然作止。“舞者,樂之容也”。《霓裳羽衣曲》伴之以舞,何況那舞或如驚鴻,或如飛燕,婆娑多姿,韻情蔓延,那樂曲隨舞而走,目得之爲舞,耳遇之爲樂,舞樂相映,相濡以沫。

唐玄宗創作出《霓裳羽衣舞》之後經過了七八十年,到唐憲宗的宮廷中仍演出全套《霓裳羽衣舞》,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但已不完整,宮廷中也逐漸失傳。《霓裳羽衣曲》樂譜今已失傳。有人說此舞反映的不僅是唐代宮廷宴樂的黃金時代,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歷史全貌。可是,到天寶末年,李隆基整日與楊貴妃沉湎在歌舞之中,不理國事,權落奸臣之手,終於在天寶十四年爆發了安史之亂。自安史之亂後,唐朝社會逐漸走向衰落,唐朝音樂也隨之衰落下去。

唐玄宗的晚期作品大多格調低沉,如哀似怨,如被後世稱道的追憶馬嵬坡之行的《雨霖鈴》,懷念賢相張九齡的《謫仙怨》等。

總之,李隆基的作品,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他的政治生涯和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與梨園密不可分。每當他作出一部新曲,都交給梨園進行排練、演奏,可以說唐玄宗一生音樂的歷史與梨園的歷史是息息相關的。安史之亂,梨園衆伶人不知去向,梨園也隨之解散。梨園的解散,也終止了這位唐代著名音樂家的歷史。

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8章 城濮之戰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9章 大禹治水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60章 季札掛劍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
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8章 城濮之戰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9章 大禹治水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60章 季札掛劍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