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

劉備虢亭戰敗,退到白帝城暫時駐紮下來,不久,他就因爲憂憤悔恨而病倒了。在病勢沉重的時候,劉備派人去成都,把丞相諸葛亮等人請到白帝城來安排後事。

劉備讓諸葛亮坐在牀邊,對他說:“我有了丞相,纔有今天的帝王事業。可是,我的知識淺陋,沒有聽丞相的話,自討失敗。想來又悔又恨。如今眼看我就要死了,兒子劉禪軟弱無能,我只好把大事託付給丞相。”他一邊說,一邊把事先寫好的遺囑交給了諸葛亮,並且要求他盡力輔佐太子劉禪。諸葛亮向劉備表示,一定要盡一切力量輔佐少主,不辜負劉備的重託。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去世了,死的時候六十三歲。

十七歲的劉禪,在成都繼承了皇位,改年號爲建興元年,加封諸葛亮爲武鄉侯。從此,蜀漢政治上的一切大小事情,都由諸葛亮決斷。爲了把蜀漢治理好,諸葛亮不僅重視選拔人才,而且還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他曾經把一個國家比做房子,把人才比做支撐房樑的柱子。他說:柱子如果細小脆弱,房子壽命就不會長,頂樑柱要選用好木材,政府官吏也要選拔正直的有才能的人。粗大結實的木材,要經過挑選才能得到,正直有用的人才,也應該經過選拔才能夠得到。諸葛亮自己就是這樣做的。

聯吳抗魏,本是諸葛亮的重要戰略決策,可惜猇亭一戰,蜀吳聯盟遭到破壞。諸葛亮擔心孫權乘劉備剛剛死去的機會,發動突然襲擊,正考慮派人去和東吳修好,可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人。一天,鄧芝來見諸葛亮,說:“目前,主上年幼,初登皇位,民心未安。如果要完成統一大業,就應該拋棄舊怨,和東吳聯好。沒有東顧之憂,咱們才能北上進取中原。不知道丞相是怎樣考慮的?”諸葛亮一聽鄧芝的話,十分高興,覺得鄧芝很有見解,而且鄧芝正是完成這一使命的理想人選。他笑着對鄧芝說:“我對這件事已經考慮了很久,可惜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擔當聯合東吳的使命。今天我可找到這個人啦。”鄧芝趕忙問這個人是誰?諸葛亮答道:“你既然明白聯吳的好處,那一定能夠很好地完成這個使命。”他馬上決定任命鄧芝爲出使東吳的使臣。

鄧芝到了東吳,求見孫權。由於魏國也派使者到東吳,要孫權聯魏攻蜀。孫權正猶豫不決,因此不肯接見鄧芝。鄧芝寫信給孫權說:“我這次來,不光是爲了蜀國,也是爲了吳國的利益呢。”孫權這才接見了鄧芝。鄧芝給孫權分析當時的形勢,說:“吳國有長江作天險,蜀國有山川爲屏障,兩國和好,互爲脣齒,力量就大了。進,可以兼併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如果東吳要和魏國聯盟,就必然要向魏國屈服稱臣。要是不聽他的話,魏國就要藉口討伐東吳。那時候,蜀國也可以順流而下。江南的廣大地區,就不會再是大王所有的了。”孫權聽鄧芝說得有理,回答說:“我是願意跟蜀國和好的,只恐怕蜀主年輕懦弱,在魏國的壓力下中途變卦,不能始終如一。既然先生這樣說,我就放心了。”

從此,吳國和蜀漢又結成了抗拒曹魏的聯盟,並且多次派遣使者互相訪問,不斷髮展友好聯盟關係,從而使得三國鼎立的局面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鄧芝在離開東吳的時候,遵照諸葛亮的意見,要求孫權送回張裔。這張裔本是成都人,很有學問,辦事果斷,善於治理政事。在劉璋統治四川的時候,他就做司馬的官了。劉備攻進四川以後,任命張裔爲巴郡太守。不久,益州豪強雍闓與孫權勾結,把張裔綁架到東吳。諸葛亮愛惜張裔的才能,讓鄧芝向孫權交涉,要回張裔。張裔臨走的時候,孫權和他談了一次話,發現張裔很有才幹。事後,孫權很懊悔把張裔放走,趕緊派人去追。但是張裔日夜兼程地趕路,早已到了蜀漢境內,沒有讓東吳人追上。

張裔到了成都,諸葛亮並沒有因爲他原來是劉璋的部下而另眼相待,而是根據張裔的學識才幹讓他做參軍、從事。後來,諸葛亮帶兵北上進攻曹魏,還讓張裔和蔣琬一起做丞相府的長史,代自己掌管蜀漢政事。由於人才選用得當,諸葛亮雖然常年在外征戰,蜀漢內部仍然治理得很好。

提起蔣琬,也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蔣琬在跟劉備入蜀以前,只是一個州衙門裡繕寫文書的小吏。人蜀以後,蔣琬做了廣都縣令。有一次,劉備因事到廣都,看蔣琬什麼事都不管,既不歡迎他,又喝醉了酒。劉備非常生氣,要判蔣琬死罪。諸葛亮很瞭解蔣琬,知道他很有才幹,辦事公正,勤勤懇懇,就對劉備說:蔣琬有治理國家的才能,這一次是偶然的過失。他以安定百姓的生活爲根本,踏踏實實地爲百姓辦事,不能因爲這件事判他死罪。劉備很尊重諸葛亮的意見,就免了蔣琬的死罪,但是仍然罷免了他的官職。

蔣琬雖然被劉備免官,諸葛亮卻依然認定蔣琬是個人才,決定提拔重用。他任命蔣琬做了尚書郎和東曹掾,後來又提拔他和張裔一起代理丞相的職務。諸葛亮幾次北伐,由於有蔣琬負責軍隊的給養纔沒有後顧之憂。諸葛亮還寫信給蜀後主劉禪,建議在自己死後,讓蔣琬來接替他的職務。後來蔣琬逐漸成爲蜀漢政權中出色的人物。

諸葛亮十分重視發揮部下的智慧和才能,他常說: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只有“集衆思,廣忠益”,才能把事情辦好。“集思廣益”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諸葛亮喜歡敢於直言的官吏,他特別讚揚了徐庶、董和兩個人,給部下樹立榜樣。他說:“人們難得把自己心裡的話都說出來,只有徐庶能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董和與我共事七年,我辦事有不周到的地方,他就反覆提出來,要求重新考慮。如果大家能夠學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又能像董和那樣忠直勤懇,那麼,我的過失就可以大大減少。”

由於諸葛亮能夠聽取不同的意見,重視選拔人才,敢於不拘一格用人才,使得蜀漢政治呈現一派新的氣象。

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98章 鴻 門 宴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43章 亞聖孟子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3章 倉頡造字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9章 大禹治水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63章 美女西施
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98章 鴻 門 宴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43章 亞聖孟子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3章 倉頡造字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9章 大禹治水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63章 美女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