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進行統一北方的活動時,劉備只依附在荊州刺史劉表的門下。
劉備是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不過,這一支早在漢武帝時就沒落了。劉備少年時家境貧困,與母親靠織蓆賣鞋爲生。當時劉備喜歡結交豪傑,與關羽、張飛兩人結成好友。後來二人隨劉備輾(zhǎn)轉各地,成爲他的得力助手。劉備也曾爲官,並投靠過曹操、袁紹等人,但他幾起幾落,仍過着寄人籬下的日子。在官渡之戰後期,劉備見袁紹時運不濟,又改投到荊州牧劉表的門下。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zhù)紮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但此時的劉備依然無所作爲。
多年四處奔波、屢遭失敗的軍旅生涯,以及在荊州抑鬱不得志的境遇,使劉備認識到自己要想幹出一番大事業,就必須有一個瞭解天下大勢、精通戰事策略的賢才來輔佐自己。於是他開始在荊州一帶訪求有才幹、有見識的賢才。
劉備先去拜訪司馬徽,向他請教天下大勢;司馬徽笑道:“我這個人很平庸,怎麼會懂得天下大勢呢?要談天下大勢,得找有才能的俊傑。”並且他對劉備說:“這一帶有臥龍、鳳雛二人,如果先生您能請到其中的一位,就可以成就帝王大業了。”劉備急忙問臥龍、鳳雛是誰,司馬徽耐心地告訴他說:“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劉備向司馬徽道了謝,回到新野。正好有一個讀書人來投奔他。劉備一見他舉止大方,以爲他不是臥龍,就是鳳雛,熱情地接待了他。
經過一番談話,才知道這個人名叫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爲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非常高興,就把徐庶留在身邊當謀士。
徐庶說:“我的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從徐庶那裡瞭解到了諸葛孔明的情況。原來,諸葛孔明是琅琊陽都縣(今山東沂水縣南,琅琊音lángyá)人。東漢末年戰亂以來,他一直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一面耕地種莊稼,一面讀書,並且喜歡結交英豪,不時分析時勢。當時諸葛亮只有二十多歲,但他學識淵博、見識廣闊,周圍的人都很敬佩他。他也常常把自己比作古時候的管仲、樂毅,並想尋找一位明君以施展自己的抱負。正在這時候,劉備前來請他出山了。
劉備打聽到諸葛亮的住處後,便和關羽、張飛前去拜請諸葛亮。他們來到村子裡,只見間間茅廬坐落在翠綠的草木中,周圍流水潺(chán)潺,鳥鳴聲不絕於耳。這裡沒有鬧市的繁華喧囂,只有高士隱居之處的恬淡清雅。三個人來到一間粗陋的茅屋前,得知是諸葛亮的住處後,便去叫門。但是,裡面連一點兒聲音都沒有。
原來,諸葛亮得知劉備要來拜訪他,故意躲開了,想看看劉備是否有誠意,所以劉備他們才撲了個空。第二次,劉備又專程前來拜訪諸葛亮,結果仍沒見到。後來,劉備又親自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了劉備。
劉備坦率地說:“如今漢室衰微,大權落在奸臣手中。作爲皇室後代,我很想改變這種局面,但自己能力低微,沒有辦法,所以特地來請先生指點。”
諸葛亮見劉備這樣虛心,就將自己的政治見解毫無保留地講給劉備,他說:“現在曹操勢力強大,不能只靠武力和他爭勝負。孫權佔據江東,地位也很鞏固,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根據這一形勢,諸葛亮爲劉備出主意說:“第一步,先奪取荊州,利用孫權難以自己抵抗曹操的弱點,與他聯合共同抗曹。第二步,攻打劉璋(zhāng),奪取益州,並處理好和少數民族的關係,繼續交好孫權,穩定形勢。第三步,一旦天下形勢變化時,即從荊州、益州兩路北伐中原,只有這樣,才能興復漢室。”
劉備心裡非常佩服這位年輕人,就請諸葛亮下山輔助他,諸葛亮答應了。後人把這件事叫做“三顧茅廬”,把諸葛亮的一席話叫做“隆中對策”。
後來,劉備做了蜀漢的皇帝,諸葛亮做了丞相。他感念劉備當年的三顧之恩,爲蜀漢政權鞠(jū)躬盡瘁(cuì),死而後已。劉備和諸葛亮之間君臣互相信任的關係,在中國歷史上也成爲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