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三顧茅廬

曹操在進行統一北方的活動時,劉備只依附在荊州刺史劉表的門下。

劉備是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不過,這一支早在漢武帝時就沒落了。劉備少年時家境貧困,與母親靠織蓆賣鞋爲生。當時劉備喜歡結交豪傑,與關羽、張飛兩人結成好友。後來二人隨劉備輾(zhǎn)轉各地,成爲他的得力助手。劉備也曾爲官,並投靠過曹操、袁紹等人,但他幾起幾落,仍過着寄人籬下的日子。在官渡之戰後期,劉備見袁紹時運不濟,又改投到荊州牧劉表的門下。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zhù)紮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但此時的劉備依然無所作爲。

多年四處奔波、屢遭失敗的軍旅生涯,以及在荊州抑鬱不得志的境遇,使劉備認識到自己要想幹出一番大事業,就必須有一個瞭解天下大勢、精通戰事策略的賢才來輔佐自己。於是他開始在荊州一帶訪求有才幹、有見識的賢才。

劉備先去拜訪司馬徽,向他請教天下大勢;司馬徽笑道:“我這個人很平庸,怎麼會懂得天下大勢呢?要談天下大勢,得找有才能的俊傑。”並且他對劉備說:“這一帶有臥龍、鳳雛二人,如果先生您能請到其中的一位,就可以成就帝王大業了。”劉備急忙問臥龍、鳳雛是誰,司馬徽耐心地告訴他說:“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劉備向司馬徽道了謝,回到新野。正好有一個讀書人來投奔他。劉備一見他舉止大方,以爲他不是臥龍,就是鳳雛,熱情地接待了他。

經過一番談話,才知道這個人名叫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爲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非常高興,就把徐庶留在身邊當謀士。

徐庶說:“我的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從徐庶那裡瞭解到了諸葛孔明的情況。原來,諸葛孔明是琅琊陽都縣(今山東沂水縣南,琅琊音lángyá)人。東漢末年戰亂以來,他一直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一面耕地種莊稼,一面讀書,並且喜歡結交英豪,不時分析時勢。當時諸葛亮只有二十多歲,但他學識淵博、見識廣闊,周圍的人都很敬佩他。他也常常把自己比作古時候的管仲、樂毅,並想尋找一位明君以施展自己的抱負。正在這時候,劉備前來請他出山了。

劉備打聽到諸葛亮的住處後,便和關羽、張飛前去拜請諸葛亮。他們來到村子裡,只見間間茅廬坐落在翠綠的草木中,周圍流水潺(chán)潺,鳥鳴聲不絕於耳。這裡沒有鬧市的繁華喧囂,只有高士隱居之處的恬淡清雅。三個人來到一間粗陋的茅屋前,得知是諸葛亮的住處後,便去叫門。但是,裡面連一點兒聲音都沒有。

原來,諸葛亮得知劉備要來拜訪他,故意躲開了,想看看劉備是否有誠意,所以劉備他們才撲了個空。第二次,劉備又專程前來拜訪諸葛亮,結果仍沒見到。後來,劉備又親自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了劉備。

劉備坦率地說:“如今漢室衰微,大權落在奸臣手中。作爲皇室後代,我很想改變這種局面,但自己能力低微,沒有辦法,所以特地來請先生指點。”

諸葛亮見劉備這樣虛心,就將自己的政治見解毫無保留地講給劉備,他說:“現在曹操勢力強大,不能只靠武力和他爭勝負。孫權佔據江東,地位也很鞏固,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根據這一形勢,諸葛亮爲劉備出主意說:“第一步,先奪取荊州,利用孫權難以自己抵抗曹操的弱點,與他聯合共同抗曹。第二步,攻打劉璋(zhāng),奪取益州,並處理好和少數民族的關係,繼續交好孫權,穩定形勢。第三步,一旦天下形勢變化時,即從荊州、益州兩路北伐中原,只有這樣,才能興復漢室。”

劉備心裡非常佩服這位年輕人,就請諸葛亮下山輔助他,諸葛亮答應了。後人把這件事叫做“三顧茅廬”,把諸葛亮的一席話叫做“隆中對策”。

後來,劉備做了蜀漢的皇帝,諸葛亮做了丞相。他感念劉備當年的三顧之恩,爲蜀漢政權鞠(jū)躬盡瘁(cuì),死而後已。劉備和諸葛亮之間君臣互相信任的關係,在中國歷史上也成爲一段佳話。

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32章 老馬識途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7章 伯昌治岐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94章 張良學藝第21章 管鮑之交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3章 倉頡造字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9章 大禹治水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
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32章 老馬識途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7章 伯昌治岐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94章 張良學藝第21章 管鮑之交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3章 倉頡造字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9章 大禹治水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