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

鄭板橋先世原居蘇州,後遷至興化定居。他家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家庭,父親鄭之本,以開館授徒爲生。母親汪氏,端莊聰慧,可惜在鄭板橋3歲時就去世了,因此鄭板橋從小由乳母費氏撫養長大。鄭板橋從小與勞動人民接觸很多,有很深的感情。

鄭板橋在家裡跟着父親接受完啓蒙教育,在十七八歲時離開家鄉到真州(今儀徵)求學。鄭板橋勤奮刻苦、才氣橫溢,二十多歲已在四鄉頗負盛名。

爲了謀生,鄭板橋26歲時,開始設塾授課,招收生徒。在教書生涯之外,他還寫字著文,賦詩作畫。鄭板橋認爲,詩文書畫應該表達自己的高尚志趣,應該從中體察出民間的疾苦,而他也是這麼做的。

鄭板橋作爲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也想通過科舉之途救時濟世。然而他的應試道路並不順暢,幾次赴考,均名落孫山,直到40歲那年才中了個舉人。後來鄭板橋發奮苦讀,44歲時總算中了進士。所以他爲自己刻了一枚印章,曰“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鄭板橋中進士後並未得到什麼官職,爲此他兩度進京,終於在49歲時被選爲七品縣令,去山東範縣就任。此後鄭板橋度過了12年的官場生涯:範縣五年,濰縣七年,都是縣令,未被提升,直到罷官而去。

鄭板橋任父母官,愛民如子,關心民間疾苦。特別是在濰縣,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旱,民不聊生,四出逃荒,居然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鄭板橋冒着坐牢獄的危險,開倉放糧,救濟災民。與此同時,他還修城鑿池,招收遠近饑民作工就食,並命令城內富戶開粥廠施粥。鄭板橋所做的這一切,救活了不少災民,但同時也得罪了上司。

在多年的官場生涯中,由於鄭板橋爲人耿直,爲民做主,因此屢次觸犯上級。而鄭板橋也認識到官府並不是爲民謀利所在,是個是非之地。他61歲時,終於去官回鄉。,鄭板橋爲官清廉,離開濰縣時只有兩頭驢子馱着些簡單的行李和書而已。

由於多年爲官並無積蓄,因此鄭板橋回到家鄉後只能重操舊業,以賣畫爲生。此時的鄭板橋名聲已經很大,遠近官紳土民,都以能得到鄭板橋的畫爲榮。鄭板橋自定了酬金,並賦詩一首:“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但是,這不說明鄭板橋是個貪財的人。對於那些豪門富商,鄭板橋無論他們出多少錢,都是置之不理;對於貧苦老百姓,鄭板橋經常免費爲他們作畫。

鄭板橋作畫,偏愛蘭竹石,這是因爲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恰好表現了鄭板橋的高風亮節。

鄭板橋在書法上也自成一家。他以真、草、隸、篆四體相參,創造出“六分半書”,給後世書法藝術以深遠影響。

鄭板橋的印章也很著名,被後人列爲金石名家。同時他還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書札等文學作品。他的作品頗多民間疾苦,有感而發,言之有物,感人至深。

在揚州賣畫期間,鄭板橋與當時的名畫家李鮮、李方膺、金農等結下了很深的情誼。而以他們八人爲主的“揚州八怪”畫派代表了清代畫壇的最高水平。“揚州八怪”拋棄傳統的束縛,卓然成家。他們將畫、書、詩、印有機結合的趨向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推向新的高峰。鄭板橋則是揚州畫派中佔有重要地位的代表人物。

乾隆三十年(1765年)冬天,鄭板橋與世長辭。鄭板橋的書畫,早在晚清已載譽中外,聞名於世。隨着時間的推移,鄭板橋的藝術、文學將越來越顯示出它不朽的魅力。

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3章 倉頡造字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4章 國人暴動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4章 國人暴動第6章 精衛填海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
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3章 倉頡造字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4章 國人暴動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4章 國人暴動第6章 精衛填海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