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

華嚴宗的真正創始人法藏祖籍西域康居國,他的祖父因到中原王朝進貢,留居東土。法藏出家爲僧後,年輕時期曾經參加玄奘主持的譯經工作,後因見解不同而退出。法藏在唐朝參加了《華嚴經》新經的翻譯工作,共譯出80卷。公元670年,法藏被武則天羅致爲御用僧侶。武則天爲篡奪皇位,借佛教勢力進行宣傳,法藏爲他導演了一系列政治活動。公元697年,唐朝出兵攻打契丹,讓法藏建11面道場作法,結果天兵天將下凡,契丹人看到觀音菩薩和無數神王從天而降,大敗而歸。公元699年,唐朝廷詔令法藏講新譯《華嚴經》,講到關鍵時刻,講堂和佛授記寺都爲之震動。這兩次佛法顯靈,武則天都親自褒獎,目的在於宣揚武則天代唐是佛法普照,天命所歸的必然趨勢。唐中宗神龍初年,法藏助武則天平定叛逆,被任命爲三品僧官。唐中宗和唐睿宗兩個皇帝都是由法藏受菩薩戒,中宗爲他造5座華嚴寺。武周時期法藏更極盡榮寵,被武則天封爲康藏國師,圓寂以後還贈官鴻臚卿。

法藏的世界觀是以緣起論爲基礎的。這種理論認爲,客觀物質世界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只是一種沒有自己本質屬性的虛幻存在,是人心的顯現。《華嚴義海百門》說:“被認識的對象塵是主觀的心之產物,主觀認識的心纔是客體塵的基礎。主觀認識的對象塵和主觀認識的基礎心交互作用,就產生了客觀世界的幻相。”雖然華嚴宗也使用主觀心和客觀塵的概念,但他們卻否認有獨立於意識之外的客觀規律,他們所謂的塵是經過主觀意識改造的認識中的對象,沒有物質屬性。《華嚴義海百門》又說:“塵並非自己緣起,一定要待心而緣起;心也不是自我認識,有待於客體爲緣。”法藏之所以要否定客觀世界的物質性,目的就在於說明這些沒有質的規定性的事相構成心的客體,每一個別事相都存在於全部事相的普遍聯繫之中,構成相互依存的關係網。這個關係網是由心緣起所變現,但又處在自己和自己的置換之中,又成爲主觀心所認識的對象,說到底,它只不過是對象化了的自我意識而已。

在認識論方面,華嚴宗提出了“六相圓融”學說。法藏認爲事相不僅是普遍聯繫的,而且又有差異,事相這種差異性和諸事相的相互依存性就構成所謂的緣起理論。在事相相互依存、制約、變化和滅亡中,表現出六種狀態,即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華嚴宗通過相對主義的詭辯論,說明六相可以圓融無礙,企圖取消客觀世界。法藏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說,只有當別相構成總相時,它自身才成爲別相;總相只有由別相構成時,它自身才成爲總相。別相與總相以相互依存爲成立的前提,但他由此引出別相即總相的結論,否定了事物整體與部分的差別。法藏用房子和木椽比喻總相與別相的關係,他說,房子是總相,木椽是別相,如果沒有房子與木椽相互緣起,那麼房子的椽只是一根根木頭,不是椽;人之所以把它稱作椽,是因爲它成爲房子的一個整體中的一部分,缺了木椽,就不能叫做房子。所以說,木椽就是房子。同理,因爲椽與瓦共同構成房子,它們具有同相,但當他們不因房子緣起時又具有異相。正因它們共同緣起構成房子,都是房子的組成部分,所以瓦就是椽,否定了事物的同一性和特殊性之間的區別。又因爲房子是由椽瓦相互緣起促成的,這是成相,而構成房子的椽瓦又保留着各自特點,對房子來說又是壞相。所以說成相即壞相,壞相即成相,否定了事物產生與滅亡之間的區別。按照華嚴宗的理論,事物之間整體與部分、共性與個性、產生與滅亡的之間的差異僅僅是人主觀感覺造成的,因此它沒有定性。既然事物的差別性是依人心所致,那就完全可以隨心所欲任意安排,在思想領域中得出通融無礙的結論。正是在這一點上,法藏在《華嚴經義海百門》中得出結論性的總結:“所以大小可以隨心迴轉,這樣就進入圓融無礙的境界。”可以看出,華嚴宗的六相圓融學說最終否定了事物之間的差別,而把這種差別簡單粗暴地歸結爲主觀意念的產物,這樣得出的結論只能是抽象的精神世界。華嚴宗先掏空了世界的物質性,然後再講世界的相互聯繫和變化,必然導致宗教神學論。

華嚴宗極力運用詭辯相對方法論證客觀世界的不真實,目的在於誇大人的主觀認識能力。最終引導人們走上通向天國的道路。事實上,他們也確實達到了這一目的。通過十玄門和四法界確立的法界緣起學說,比起唯識宗大人縮短了人們進入天國成佛的途徑。具有更大的期騙性。

所謂十玄門,是華嚴宗認識證悟到10種方法,它包括同時俱足相應門,講只要虔誠信佛,人人都會有圓滿結局;一多相容不同門,講個別與整體相互依存,既不妨礙,又不相同;諸法相即自在門,講各個事物相互聯繫,各得其位;因陀羅境界門,講各事物相互照應,無有窮盡,共同構成外界;微細相容安立門,講事物義理與形體不相妨礙;秘密穩顯俱成門,講世界外物隱顯俱由人心認知;諸藏純雜俱德門,講世間之物都通過感觀與佛國相通;十世隔法異成門;講過去、現在、未來九世俱生於一念;唯心迴轉善成門,講世間萬法皆因主觀意念不同所致;託世顯法生解門,講世間萬法皆可顯現真如佛性。華嚴宗主張人們只要按照十玄門修煉,就可以懂得人類痛苦的根源,而要想消除痛苦,就必須按佛教教義認識現實社會,這樣就可以建立起一個到處充滿佛性的完滿精神世界,進行自我麻醉。

回法界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華嚴宗所謂的事法界,就是他們反覆論證的爲人心所顯現的事相,理法界就是他們所說的佛教真如世界的本體。法藏在談到理事關係問題時說:“開始探究事理關係的人,應知現象大小是事,現象性空是理,因爲事沒有定性,所以事隨理而融通。因塵世沒有定性,遍通於一切事中;因一切事都具有同理,故理完全顯現在塵世。所以《華嚴經》說廣世界就是狹世界,狹世界就是廣世界。”在他們看來,理法界和事法界二者是重合的,如果說理法界是一面鏡子,那麼事法界就是鏡中映出的各種形象;萬象與鏡身爲一體,故知理事無礙法界存在;又因理普現一切事中,萬法皆具一理,故知事事無礙法界存在。華嚴宗用水比喻理法界,用波比喻事法界,用水波交融比喻理事無礙世界,用交融比喻事事無礙法界。可見,華嚴宗的回法界學說,目的在於說明佛教真如世界就在世間,佛性所體現的一切都是相互協調的和諧統一體,人們所希望的天國世界並不在遙遠的未來,它就在眼前周圍世界中,只要人們改變對現世的看法,按照佛教思想去認識現實和自身,就能夠踏進佛教極樂世界的淨土。

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4章 國人暴動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98章 鴻 門 宴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3章 倉頡造字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63章 美女西施第63章 美女西施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60章 季札掛劍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
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4章 國人暴動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98章 鴻 門 宴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3章 倉頡造字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63章 美女西施第63章 美女西施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60章 季札掛劍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