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的真正創始人法藏祖籍西域康居國,他的祖父因到中原王朝進貢,留居東土。法藏出家爲僧後,年輕時期曾經參加玄奘主持的譯經工作,後因見解不同而退出。法藏在唐朝參加了《華嚴經》新經的翻譯工作,共譯出80卷。公元670年,法藏被武則天羅致爲御用僧侶。武則天爲篡奪皇位,借佛教勢力進行宣傳,法藏爲他導演了一系列政治活動。公元697年,唐朝出兵攻打契丹,讓法藏建11面道場作法,結果天兵天將下凡,契丹人看到觀音菩薩和無數神王從天而降,大敗而歸。公元699年,唐朝廷詔令法藏講新譯《華嚴經》,講到關鍵時刻,講堂和佛授記寺都爲之震動。這兩次佛法顯靈,武則天都親自褒獎,目的在於宣揚武則天代唐是佛法普照,天命所歸的必然趨勢。唐中宗神龍初年,法藏助武則天平定叛逆,被任命爲三品僧官。唐中宗和唐睿宗兩個皇帝都是由法藏受菩薩戒,中宗爲他造5座華嚴寺。武周時期法藏更極盡榮寵,被武則天封爲康藏國師,圓寂以後還贈官鴻臚卿。
法藏的世界觀是以緣起論爲基礎的。這種理論認爲,客觀物質世界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只是一種沒有自己本質屬性的虛幻存在,是人心的顯現。《華嚴義海百門》說:“被認識的對象塵是主觀的心之產物,主觀認識的心纔是客體塵的基礎。主觀認識的對象塵和主觀認識的基礎心交互作用,就產生了客觀世界的幻相。”雖然華嚴宗也使用主觀心和客觀塵的概念,但他們卻否認有獨立於意識之外的客觀規律,他們所謂的塵是經過主觀意識改造的認識中的對象,沒有物質屬性。《華嚴義海百門》又說:“塵並非自己緣起,一定要待心而緣起;心也不是自我認識,有待於客體爲緣。”法藏之所以要否定客觀世界的物質性,目的就在於說明這些沒有質的規定性的事相構成心的客體,每一個別事相都存在於全部事相的普遍聯繫之中,構成相互依存的關係網。這個關係網是由心緣起所變現,但又處在自己和自己的置換之中,又成爲主觀心所認識的對象,說到底,它只不過是對象化了的自我意識而已。
在認識論方面,華嚴宗提出了“六相圓融”學說。法藏認爲事相不僅是普遍聯繫的,而且又有差異,事相這種差異性和諸事相的相互依存性就構成所謂的緣起理論。在事相相互依存、制約、變化和滅亡中,表現出六種狀態,即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華嚴宗通過相對主義的詭辯論,說明六相可以圓融無礙,企圖取消客觀世界。法藏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說,只有當別相構成總相時,它自身才成爲別相;總相只有由別相構成時,它自身才成爲總相。別相與總相以相互依存爲成立的前提,但他由此引出別相即總相的結論,否定了事物整體與部分的差別。法藏用房子和木椽比喻總相與別相的關係,他說,房子是總相,木椽是別相,如果沒有房子與木椽相互緣起,那麼房子的椽只是一根根木頭,不是椽;人之所以把它稱作椽,是因爲它成爲房子的一個整體中的一部分,缺了木椽,就不能叫做房子。所以說,木椽就是房子。同理,因爲椽與瓦共同構成房子,它們具有同相,但當他們不因房子緣起時又具有異相。正因它們共同緣起構成房子,都是房子的組成部分,所以瓦就是椽,否定了事物的同一性和特殊性之間的區別。又因爲房子是由椽瓦相互緣起促成的,這是成相,而構成房子的椽瓦又保留着各自特點,對房子來說又是壞相。所以說成相即壞相,壞相即成相,否定了事物產生與滅亡之間的區別。按照華嚴宗的理論,事物之間整體與部分、共性與個性、產生與滅亡的之間的差異僅僅是人主觀感覺造成的,因此它沒有定性。既然事物的差別性是依人心所致,那就完全可以隨心所欲任意安排,在思想領域中得出通融無礙的結論。正是在這一點上,法藏在《華嚴經義海百門》中得出結論性的總結:“所以大小可以隨心迴轉,這樣就進入圓融無礙的境界。”可以看出,華嚴宗的六相圓融學說最終否定了事物之間的差別,而把這種差別簡單粗暴地歸結爲主觀意念的產物,這樣得出的結論只能是抽象的精神世界。華嚴宗先掏空了世界的物質性,然後再講世界的相互聯繫和變化,必然導致宗教神學論。
華嚴宗極力運用詭辯相對方法論證客觀世界的不真實,目的在於誇大人的主觀認識能力。最終引導人們走上通向天國的道路。事實上,他們也確實達到了這一目的。通過十玄門和四法界確立的法界緣起學說,比起唯識宗大人縮短了人們進入天國成佛的途徑。具有更大的期騙性。
所謂十玄門,是華嚴宗認識證悟到10種方法,它包括同時俱足相應門,講只要虔誠信佛,人人都會有圓滿結局;一多相容不同門,講個別與整體相互依存,既不妨礙,又不相同;諸法相即自在門,講各個事物相互聯繫,各得其位;因陀羅境界門,講各事物相互照應,無有窮盡,共同構成外界;微細相容安立門,講事物義理與形體不相妨礙;秘密穩顯俱成門,講世界外物隱顯俱由人心認知;諸藏純雜俱德門,講世間之物都通過感觀與佛國相通;十世隔法異成門;講過去、現在、未來九世俱生於一念;唯心迴轉善成門,講世間萬法皆因主觀意念不同所致;託世顯法生解門,講世間萬法皆可顯現真如佛性。華嚴宗主張人們只要按照十玄門修煉,就可以懂得人類痛苦的根源,而要想消除痛苦,就必須按佛教教義認識現實社會,這樣就可以建立起一個到處充滿佛性的完滿精神世界,進行自我麻醉。
回法界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華嚴宗所謂的事法界,就是他們反覆論證的爲人心所顯現的事相,理法界就是他們所說的佛教真如世界的本體。法藏在談到理事關係問題時說:“開始探究事理關係的人,應知現象大小是事,現象性空是理,因爲事沒有定性,所以事隨理而融通。因塵世沒有定性,遍通於一切事中;因一切事都具有同理,故理完全顯現在塵世。所以《華嚴經》說廣世界就是狹世界,狹世界就是廣世界。”在他們看來,理法界和事法界二者是重合的,如果說理法界是一面鏡子,那麼事法界就是鏡中映出的各種形象;萬象與鏡身爲一體,故知理事無礙法界存在;又因理普現一切事中,萬法皆具一理,故知事事無礙法界存在。華嚴宗用水比喻理法界,用波比喻事法界,用水波交融比喻理事無礙世界,用交融比喻事事無礙法界。可見,華嚴宗的回法界學說,目的在於說明佛教真如世界就在世間,佛性所體現的一切都是相互協調的和諧統一體,人們所希望的天國世界並不在遙遠的未來,它就在眼前周圍世界中,只要人們改變對現世的看法,按照佛教思想去認識現實和自身,就能夠踏進佛教極樂世界的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