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

在仁宗的時候,范仲淹曾經推行過“慶曆新政”,可惜只搞得不到一年,就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攻擊而失敗了。所以“慶曆新政”對宋朝政治的改變並沒有特別重大的意義。神宗時候,王安石出來變法維新,他的改革比范仲淹的新政內容要多得多,對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權打擊也就更沉重,而且這次改革推行了近20年,是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政治改革。

王安石,字介甫,是江西臨川人。他出身在一個小官員家庭裡。他的父親做過類似縣長的官,爲人正直,處理案件很公正,所以經常被人排擠,從一個地方調到另一個地方。王安石從小就跟着他父親走過許多地方,增長了許多見識。他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善於教育孩子,王安石從小就認真讀書,他的興趣很廣泛,不管是經書、史書,還是詩歌、傳奇,甚至醫書,他都拿來看,經常是吃飯睡覺的時候書也不肯放下。

有了這樣的父母和家庭,加上王安石自己的努力,他22歲的時候考上了進土。他不願意在京城裡無所事事地做官,卻喜歡到地方上真正做一點事情,於是在他27歲那一年,他到鄞縣(現在的浙江省寧波市)做了縣長。

王安石去鄞縣上任的時候,那裡正在鬧旱災。原來以前的官吏只知道搜刮百姓的錢財,對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卻一點也不關心,把一個好端端的“魚米之鄉”變成了一個河裡沒水、地裡大旱的災區。

面對着這樣的嚴重情況,王安石皺起了眉頭。當年冬天,他就組織農民疏通河渠,並且親自跑了十幾個鄉,調查水利情況。在王安石的領導下,農民不論男女老少,都積極參加修渠築壩的勞動動,終於把鄞縣重新變成了一個山青水秀、魚米豐收的好地方。

當時的貧苦農民,經常在青黃不接的季節,向地主和大商人借錢,還錢的時候要還高出原來借的錢好幾倍,這叫“高利貸”。農民如果還不起錢,就要賣掉全部家產,甚至賣掉自己的兒女,直到家破人亡。鄞縣的老百姓過的也是這種悲慘的生活。王安石在這裡當縣長的時候,規定官府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把倉庫裡的糧食借給農民,秋收以後農民還糧,收取的利息要比高利貸少多了。這樣一來,農民的生活好過多了,而且官府也能得到一些利息。

爲了感謝王安石爲人民做了許多好事,鄞縣的老百姓給他修了一座神廟,每年都在一定的日子裡紀念他;

公元1068年,19歲的趙頊當上了皇帝,他就是宋神宗。神宗是個很有志氣的皇帝,他從小讀書就很用功,而且喜歡動腦筋,向老師提出一些怪問題。他看到宋朝被西夏和遼國欺負,卻沒有力量反攻,心裡很着急;對朝廷的現象,也很痛恨。他一心想模仿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皇帝,洗刷掉宋朝的恥辱。

宋神宗在當皇帝以前從他的老師那裡知道王安石是一個很有才能、正直無私的人,心裡對王安石非常佩服。在他當上皇帝的第一年,他就召見正在江寧做官的王安石,兩個人談得很是投機,都有富國強兵、改革朝政的決心。神宗對王安石很信任,第二年便任命他爲副宰相,主持改革。從此,一直到神宗死去,這十幾年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認爲當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變社會風氣,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先後制定頒佈了“青苗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等措施。

“青苗法”是王安石根據自己在鄞縣做官時的經驗制定的。老百姓一年裡可以向地方官府借兩次錢,半年以內歸還。借1000錢,就得還1200錢。雖然要付不少的利息,可是這比借高利貸要合算得多。這項措施使官府收入增加,卻斷了放高利貸的地主官僚們的財路。

“免役法”規定,政府收取服役人家的免役錢,用這些錢僱人服役。不論是老百姓還是地主、官僚都要交錢,這就減輕了人民的勞役負擔,保證農民有充足的勞動時間。

“農田水利法”是政府鼓勵各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一項措施。國家對積極修築堤壩河渠的人,要給予獎勵,並且向缺少資金的地區提供低利息的貸款。

除以上幾項新法之外,還頒佈了“方田均稅法”,在全國重新丈量土地,按田地的好壞和多少收取地稅;在社會治安和軍事方面制定了“保甲法”,起到了有效地控制人民和充實軍隊的作用。

這些“新法”的實行,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們的政治和經濟特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整頓了軍隊,使宋朝弱小貧困的局面得到初步的改變。

可是,從改革一開始,王安石就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攻擊。就連以前參加過“慶曆新政”的富弼等人,也極力反對王安石,在宋神宗跟前說了許多王安石的壞話。另外一些保守的官吏,爲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不斷寫文章罵王安石,甚至編造許多謠言破壞他的名聲。

宋神宗當上皇帝以後的第6年,全國各地發生了重大的自然災害。特別是河北一帶,連續乾旱10個月以上,田地乾裂,沒有收成,災民紛紛逃亡。許多農民逃到河南,大路上到處是東倒西歪的人。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那種情景真是讓人目不忍睹。

守舊的官僚們這下可找到了機會,硬說這是因爲王安石變法惹惱了老天爺,所以上天才降下這麼嚴重的旱災。還說什麼只要把王安石撤了,把新法廢了,老天就一定會下雨。有一個人畫了一幅“流民圖”,描繪了災民們的慘象,並且把責任都推到王安石的身上。

神宗看了“流民圖”,想到變法以來那麼多人告王安石的狀,而且他害怕得罪宮裡兩個太后,因爲她們老是在他面前說:“祖宗的法規不可以改變”,就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讓他去江寧休養。

後來王安石又當上了宰相,但他的改革的決心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堅定了,特別是他的一個心愛的兒子死去後,他心裡很難過,覺得什麼都沒意思了。他幾次向神宗要求辭職,最後在公元1076年,得到批准,又回江寧養病去了。

王安石兩次下臺,使變法遭受子巨大的打擊。神宗死後,代表保守的官僚和地主的司馬光上臺,廢除了新法。至此,王安石變法結束了。

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4章 國人暴動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2章 酒的發明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2章 酒的發明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43章 亞聖孟子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63章 美女西施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98章 鴻 門 宴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
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4章 國人暴動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2章 酒的發明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2章 酒的發明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43章 亞聖孟子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63章 美女西施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98章 鴻 門 宴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