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

狄仁傑當豫州刺史的時候,辦事公平,執法嚴明,受到當地百姓的稱讚。武則天聽說他有才能,把他調到京城當宰相。

一天,武則天召見他,告訴他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們是誰嗎?”

狄仁傑說:“別人說我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應該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並不想知道。”

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器量大,更加賞識他。

來俊臣得勢的時候,誣告狄仁傑謀反,把狄仁傑打進牢監。來俊臣逼他招供,還誘騙他說:“只要你招認了,就可以免你死罪。”

狄仁傑坦然說:“如今太后建立周朝,什麼事都重新開始。象我這種唐朝舊臣,理當被殺。我招認就是了。”

另一個官員偷偷告訴狄仁傑說:“你如果供出別人來,還可以從寬。”

狄仁傑這下可生了氣,說:“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傑幹這號事,我可幹不出來!”說着,氣得用頭猛撞牢監裡的柱子,撞得滿面流血。那個官員害怕起來,連忙把他勸住了。

來俊臣根據逼供的材料,胡亂定了狄仁傑的案,對他的防範也就不那麼嚴密了。狄仁傑趁獄卒不防備,偷偷地扯碎被子,用碎帛寫了封申訴狀,又把它縫在棉衣裡。

那時候,正是開春季節。狄仁傑對獄官說:“天氣暖了,這套棉衣我也用不上,請通知我家裡人把它拿回去吧。”

獄官也不懷疑,就讓前來探監的狄家人把棉衣帶回家去。狄仁傑的兒子拆開棉衣,發現父親寫的申訴狀,就託人送給武則天。

武則天看了狄仁傑的申訴狀,才下令把狄仁傑從牢監裡放了出來。武則天召見狄仁傑,說:“你既然申訴冤枉,爲什麼要招供呢?”

狄仁傑說:“要是我不招,早就被他們拷打死了。”

武則天免了狄仁傑死罪,但還是把他宰相職務撤了,降職到外地做縣令。直到來俊臣被殺以後,才又把他調回來做宰相。

在狄仁傑當宰相之前,有個將軍婁師德,曾經在武則天面前竭力推薦他;但是狄仁傑並不知道這件事,他認爲婁師德不過是普通武將,不大瞧得起他。

有一次,武則天故意問狄仁傑說:“你看婁師德這人怎麼樣?”

狄仁傑說:“婁師德做個將軍,小心謹慎守衛邊境,還不錯。至於有什麼才能,我就不知道了。”

武則天說:“你看婁師德是不是能發現人才?”

狄仁傑說:“我跟他一起工作過,沒聽說過他能發現人才。”

武則天微笑說:“我能發現你,就是婁師德推薦的啊。”

狄仁傑聽了,十分感動,覺得婁師德的爲人厚道,自己不如他。後來,狄仁傑也努力物色人才,隨時向武則天推薦。

一天,武則天問狄仁傑說:“我想物色一個人才,你看誰行?”

狄仁傑說:“不知陛下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武則天說:“我想要找個能當宰相的。”

狄仁傑早就知道荊州地方有個官員叫張柬之,年紀雖然老了一些,但辦事幹練,是個宰相的人選,就向武則天推薦了。武則天聽了狄仁傑的推薦,提拔張柬之擔任洛州(治所在洛陽)司馬。

過了幾天,狄仁傑上朝,武則天又向他提起推薦人才的事。狄仁傑說:“上次我推薦的張柬之,陛下還沒用呢!”

武則天說:“我不是已經把他任用了嗎?”

狄仁傑說:“我向陛下推薦的,是一個宰相的人選,不是讓他當司馬的啊。”

武則天這才把張柬之提拔爲侍郎,後來,又任命他爲宰相。

象張柬之那樣,狄仁傑前前後後一共推薦了幾十個人,後來都成爲當時有名的大臣。這些大臣都十分欽佩狄仁傑,把狄仁傑看作他們的老前輩。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都出在狄公的門下了。”

狄仁傑謙遜地說:“這算得上什麼,推薦人才是爲了國家,不是爲了我個人的私利啊!”

狄仁傑一直活到九十三歲。武則天很敬重狄仁傑,把他稱作“國老”。他多次要求告老,武則天總是不準。他死去後,武則天常常嘆息說:“老天爲什麼這樣早奪走我的國老咧!”

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93章 焚書坑儒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43章 亞聖孟子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43章 亞聖孟子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3章 倉頡造字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3章 倉頡造字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
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93章 焚書坑儒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43章 亞聖孟子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43章 亞聖孟子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3章 倉頡造字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3章 倉頡造字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