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楚漢相爭

漢王劉邦拜韓信爲大將,蕭何爲丞相,整頓後方,訓練人馬。公元前206年八月,漢王和韓信率領漢軍攻打關中。關中的百姓對“約法三章”的漢王本來有好感,漢軍一到,大多不願抵抗。不到三個月工夫,漢王消滅了秦國降將章邯的兵力,關中地區就成了漢王的地盤。

這一來,可把西楚霸王項羽氣壞了。項羽打算髮兵往西打劉邦,可是東邊也出了事,齊國的田榮轟走了項羽所封的齊王,自立爲王,情況比西邊更嚴重。項羽只好先去對付齊國。

漢王劉邦趁項羽和齊國相持不下的時候,一直向東打過來,攻下了西楚霸王的都城彭城,項羽又不得不扔了齊國那一頭,趕回來在睢水上跟漢軍打了一仗。

漢軍大敗,掉在水裡淹死的不知道有多少,被俘的也不少,漢王的父親太公和妻子呂后也被楚軍俘虜了。

漢王退到滎陽、成皋(都在今河南滎陽縣)一帶,收集散兵。這時候,蕭何從關中調來一支人馬,韓信也帶着軍隊來見漢王,漢軍才又振作起來。

漢王採取以攻爲守的辦法,一面守住滎陽,用少數兵力拖住項羽的軍隊;一面派韓信帶領兵馬,向北邊收服魏國、燕國和趙國。

項羽的謀士范增勸項羽把滎陽迅速攻下來。漢王十分着急。他的謀士陳平原來是從項羽那邊投奔過來的,獻了一條計策,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

項羽是個猜忌心很重的人,聽信了謠言,真的對范增懷疑起來。范增十分氣憤,對項羽說,“天下的大事已經定了,大王自己好好幹吧。我年老體衰,該回老家了。”

范增離開滎陽,一路上又氣又傷心,就害了病,沒有回到彭城,脊樑上長了毒瘡,死了。

范增一死,楚營裡沒人替霸王出主意。漢軍受的壓力也減輕了。漢王用少數兵力在滎陽、成皋一帶牽制項羽的兵力,讓韓信繼續攻取北邊東邊,又叫將軍彭越在楚軍後方截斷楚軍的運糧道兒,使項羽的軍隊不得不來回作戰。

楚漢雙方就這樣對峙了兩年多。

公元前203年,項羽自己去攻打彭越,把手下將軍曹咎留下來守住成皋,再三囑咐他千萬不要跟漢軍交戰。

漢王見項羽一走,就向曹咎挑戰。一開始,曹咎說什麼也不出來交戰。漢王就叫兵士成天隔着汜水(流經滎陽西,)朝着楚營辱罵。

一連罵了幾天,曹咎實在沉不住氣了,就決定渡過汜水,和漢軍拚一死戰。

楚軍兵多船少,只好分批渡河。漢軍趁楚兵剛渡過一半的時候,把楚軍的前軍打敗,後軍亂了陣,自相踐踏。曹咎覺得沒有臉再見項羽,在汜水邊自殺了。

項羽在東邊正打了勝仗,一聽成皋失守,又趕到了西邊對付漢王。在廣武(今河南滎陽縣東北)地方,楚漢兩軍又對峙起來。

日子一久,楚軍的糧食接應不上。項羽沒法子,就把漢王的父親綁了起來,放在宰豬的案上擱着,派人大聲吆喝:“劉邦還不快投降,就把你父親宰了。”

漢王知道項羽嚇唬他,也大聲回答說:“我跟你曾經結爲兄弟,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親。你要是把父親殺了煮成肉羹,請分給我一碗嚐嚐。”

項羽恨得咬牙切齒,真的想把太公殺了,還是項伯勸住了他。

項羽派使者跟漢王說:“現在天下鬧得亂紛紛的,無非是你我兩個人相持不下,你敢不敢出來跟我比個上下高低。”

漢王要使者回話說:“我可以跟你鬥智,不跟你比力氣。”

項羽又叫漢王出來,在陣前對話。漢王當面數落項羽的十大罪狀,說他不講信義,殺害義帝,屠殺百姓等等。項羽聽得發火了,用戟向前一指,後面的弓箭手一齊放起箭來。漢王趕快回馬,胸口已經中了一箭,受了重傷。

他忍住疼,故意弓着腰摸摸腳,罵着說,“賊人射中了我的腳趾。”

左右把漢王扶進了營帳。漢軍聽說漢王受傷,都着了慌。張良恐怕軍心動搖,勸漢王勉強起來,到各軍營巡視了一遍,大家才安定下來。

項羽聽說漢王沒有死,大失所望。接着,韓信在齊地大敗楚軍,楚軍的運糧道又被彭越截斷,糧草越來越少。

漢王趁項羽正在爲難的時候,派人跟項羽講和,要求把太公,呂后放回來,並且建議楚漢雙方以鴻溝(在滎陽東南)爲界,鴻溝以東歸楚,鴻溝以西歸漢。

項羽認爲這樣劃定“楚河漢界”還不錯,就同意了,放了太公、呂后,接着把自己的人馬帶回彭城。

其實,漢王這次講和,只是一個緩兵之計,漢王用了張良、陳平的計策,不出兩個月,約了韓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馬一齊會合,由韓信統領,一齊追擊項羽。楚、漢雙方一場最後決戰就開始了。

第43章 亞聖孟子第98章 鴻 門 宴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8章 堯舜讓位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7章 伯昌治岐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3章 倉頡造字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62章 程嬰救孤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
第43章 亞聖孟子第98章 鴻 門 宴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8章 堯舜讓位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7章 伯昌治岐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3章 倉頡造字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62章 程嬰救孤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